当前日期:

目录

一、立项过程
1979年国家制定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关怀帮助下,地委、行署和涡、蒙两县县委、政府毅然决定申请引用外资,对砂礓黑土进行综合治理,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旱、涝、渍、瘦等问题,以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将涡、蒙两县治理砂礓黑土项目列入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治理范围479平方公里,包括涡阳县马寨、西阳、双庙、楚店和蒙城县双涧、柳林、漆园、庄周,王集共7镇2乡和一个白杨林场计172个村委会,39703户,187159人,治理面积42万亩,占两县总耕地面积的11.7%,其中砂礓黑土占90%以上。为立项准确,国家农业部、水利部和省直有关部门曾多次派人来指导项目的准备工作。世界银行于1980年11月、1981年6月和10月三次派项目预审组、预评组、评估组(有史密斯、丁文波、吴祖尧、卫英士等14名各类专家组成)到项目区考察、研究、评估。经过以上工作,于1982年6月25日在华盛顿签订《项目协定》。项目签订后,由于当时考虑到项目区农民群众生活困难,为减轻农民负担,保证项目建设完成,省人民政府于1982年8月又向世界粮食计划署申请粮油援助。世界粮食计划署派狄溱、奥、滋皮伦等5名专家来项目区进行考察评估,1984年3月9日在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北京代表处签署《协定》,简称“W.F.P中国2677项目”。共接受无偿援助面粉2262万公斤,植物油37.7万公斤,主要用于项目工程建设补助。
根据项目区旱、涝灾害频繁,土地瘠薄,经济基础差,文化科技落后等情况,采取工程、生物、技术三大措施,以治水为中心,改土培肥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改变生产条件,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之目的,并注重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同步提高。
二、项目实施
自1982年10月起,涡、蒙两县全面进入项目实施。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综合治理,全面配套,分期实施的办法和建、管、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旱、涝、渍兼治,排、蓄、灌并举,坚持分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配套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当年建设,当年发挥效益。
1985年7月,项目建设计划进行中期调整。
项目总投资6337.2万元,其中使用世界银行贷款949.7万美元,省拨配套资金1739万元,乡村劳务折值1818万元。这些投资用于农水建设的2819.6万元;农电建设227.7万元;公路建设212.6万元;农业机械951.6万元;林业246.5万元;农药化肥993.10万元;科研、推广、培训190.10万元;项目管理173万元,不可预见与物价波动费523万元。
工程建设:共开挖和疏竣大中小毛沟及新建和恢复干支斗农渠10493条,长4539公里,完成土方1335万方。项目竣工后,又完善和扩大治理新挖和疏竣大中小沟和各种渠道3852条,计2142.72公里。完成沟渠建筑物5935座,其中涵闸7座,大中小桥4008座,新建沟渠建筑物4232座,平整土地15900公顷,新建和扩建35千伏变电所4座,架设高压线路174.5公里,低压线路332.7公里,变压器157台。项目竣工后,又新架输电线路189.2公里,变压器136台,新建和恢复电灌站438座。项目竣工后又新建和恢复电灌站236座。新打机井和恢复老井2872眼。公路建设共完成84.3公里,其中柏油路10公里,砂礓路74.3公里;又新筑砂礓路和农用公路135公里。农用机械设备完成2926台套(件),其中小四轮拖拉机1669台套,20028马力,喷灌机820台套5866马力,又增农机设备1404台套。林业建设共完成育苗862公顷,营造水土保护林、农田防护林和丰产林等共植树558万株,营造果园867公顷。项目竣工后,又完成育苗35公顷,植树造林190万株。
为了综合治理砂礓黑土,涡、蒙两县除进行水土监测研究外,还分别建立蒙城白杨土肥试验站、涡阳双庙土肥试验站。科研内容:有排水、灌溉、土肥、栽培、种子、植保、林业等方面。蒙城县项目区试验课题13个,有7项获奖,其中获水利部科技成果奖1个,省科学进步一等奖2个,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地区科技论文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涡阳县进行11个方面课题试验,也均获得较好的成果,有4项获奖。同时通过广泛推广应用,分期分批培训各类农民技术员,普遍提高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素质。
三、项目管理
1、组织机构
为组织协调全区引用外资工作,1984年1月,成立阜阳地区农业引用外资项目办公室,同年9月办公室内设勘查设计室,涡、蒙两县均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农业外资项目办公室。
2、工程管理
(1)分级建立工程管理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县成立工管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的分管领导任主任,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每个乡(镇)设7~9人的工管领导小组,乡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每个村委会有5人左右的领导小组,村长任组长,固定3~5名专管员,分片负责,巡回管理。县政府专门发文,规定管理范围、办法、报酬和奖惩等,颁发项目工程管理布告,制定了工管细则。各乡(镇)、村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检查评比,及时表彰先进,推广典型,坚持常抓不懈。
(2)水利工程全面配套,建立比较完整的排灌系统。灌溉以电灌站为单元,建立干支斗渠。排水以大沟流域为单元,建立4级排水系统,输水干渠分级节制,进行高水高灌高排,低水低灌、低排;各大沟排水口,均建有防洪排涝涵闸。一般大沟桥平均1.2公里1座,中沟桥平均400米1座,小沟桥平均300米1座。田间配套逐步得到完善,做到一高(标准高)二化(规范化、标准化),三通(沟、渠、路)四省(地、工、水、投资)和十位一体(沟、路、渠、林、站〔井〕、农技、良种、机电、田)。各项工程完好,经各级检查,项目区大、中沟完好率100%,基本做到“十年不变样”,电灌站完好率100%,灌溉渠系完好率和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均在95%以上,涵闸和大中沟桥完好率100%,小沟桥完好率95%以上,砂礓路完好率95%,农业输电线路和变电所,供电正常稳定,各种树木存活率95~100%。
(3)资金管理。涡、蒙两县外资办均建立财务科,配备财务会计、出纳、审计等专职人员,设立总帐和各类明细帐目。项目工程建设中,坚持预算、审核、报批、实施程序和各项制度,并按期审计,及时报记帐,做到帐表、帐物和内外帐相符。
资金投放坚持项目资金按《评估报告》、《扩初设计》和中期调整计划办事。回收资金坚持以巩固提高,扩大治理成果为主;以调整作物结构,扩大高产、优质、高效作物为主;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开发项目为主。坚持审批程序,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权;以及贷前考察和贷后跟踪监测等制度,一律实行合同制,并做到有配套资金,有担保单位。
四、项目效益
除涝防渍效益:完善大、中、小、毛沟四级配套的防洪除涝体系。所治理的42万亩耕地和新扩大治理的11.2万亩农田,全部达到五年一遇的除涝标准,解除了涝、渍的威胁。
灌溉效益:完善机灌、电灌、喷灌相结合,河灌、井灌、塘灌相补充,站、渠、畦相配套的农田灌溉体系。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45.1万亩(含扩大治理面积)占治理耕地的84.7%。其中新增灌溉面积36.2万亩。河灌保证率(含扩大治理面积)达80%以上。
完善了农田防护林系:项目区全部营造农田防护林,路、沟、河两岸均栽1~2行乡土速生树,主要道路、沟、渠岸边均实现乔灌结合,建成林带、林网、片林、环村林相配套的防护林体系。村庄绿树环抱,道路绿树成荫。林木复盖率由基期的5.5%提高到竣工时的17.5%和现在的20.5%,超过平原绿化标准。涡阳项目区林木蓄积量人均0.76立方米。目前,两县项目区农用材基本达到自给。
完善了科技推广体系:两县均有农技推广中心,乡镇有农技推广站,每村均配有一名科技村干部,成立10~15人的综合服务组,每个村民组有2~3个科技示范户,已初步形成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示范户,使广大农民看得见,学得懂,推广快,效果好。
供电、公路网络已经形成:农用电量由基期的92.2万度,增加到996万度。是基期的10.8倍。通电村庄由基期的383个增长到874个,比基期增长78%。乡乡晴雨通车,村村道路相连,彻底改变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由于增施农家肥和磷酸二铵等,通过土壤养分监测,土壤有机质由基期的0.89—1%提高到1.081—1.23%。全氮由基期的0.07—0.081%提高到0.078—0.085%。水解氮由50.2PPM,提高到76.3PPM。速效磷由3—4.7PPM,提高到8—14PPM,氮磷逐步趋向协调合理。耕层厚度由基期的13厘米加深到18—20厘米。土壤基础肥力由每亩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以上。
地下水位发生了变化:据项目区地下水观测记载,旱季地下水位保持在3—5米。连阴雨天,地下水位峰值在0.3米左右,水位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汛期暴雨后3天,地块中间地下水降到0.5米左右。一般季节地下水位保持在1—1.5米。
下一篇:第七节 农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