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灵璧钟馗显灵
钟馗生就相貌奇丑,但是聪颖过人。他自幼读书,白天习文,夜间学武。不久便才华出众,武艺超群。
这年,朝廷开科,钟馗赴京应试。3场已过,名列榜首。钟馗是个有抱负的青年,觉得自己有为国家施展才华的机会了,心中非常高兴。殿试时,唐明皇一见钟馗圆眼虬髯,相貌丑陋,顿时心中不悦。便提起朱笔把钟馗的名字勾画到10名以下。主考大人接过来一看,也没有办法,只好顺从圣意。钟馗个性刚烈,回到住处,想到皇帝“以貌取人”,十分恼怒,盛怒之下,猝然死去。
钟馗的阴灵悠悠荡荡地落到了地府酆都城,上了阎王宝殿。朝见阎王君,控告唐明皇。阎王听了忙说:“我是阴间地王,他是人间帝王,我管不着他。”钟馗一听,火冒三丈,厉声斥责道:“你们分明是官官相护,欺软怕硬。你管不着他,也管不着我!”阎王连忙说:“钟状元,你阳寿未尽,我也管不着,这是你自己跑来的。我很佩服你心正口直,孤家封你做阴府的判官,代我扶正除邪。如遇魑魅魍魉逞凶作祟,任你处置。你在阳间的事,还是找唐皇去。”
唐明皇这天殿试已罢,回到后宫,心里也觉得忐忑不安,重新把钟馗的文卷拿过来,从头至尾又仔细地看了一遍。文章字字珠玑,心存社稷,志在安邦,立说定论具有匡国之才。唐明皇看罢,不禁拍案叫绝,忙命内侍臣宣旨,重诏钟馗进殿加封。内侍臣回奏道:“钟馗见榜上无名,活活气死了。”皇帝不语,调御批审阅,果然名字被划掉。皇帝万分悔恨,坐在龙椅上,半晌无言,突然“哎哟”一声晕倒在龙椅上,吓得群臣不知所措。
原来是钟馗阴灵来找唐明皇算帐。钟馗抓住皇帝衣袖不放,他圆睁双眼,虬髯怒张,厉声斥责唐明皇无道。唐明皇自知理亏,赶忙抚慰道:“钟爱卿,这是我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如今追悔莫及,只是人死不得复生,朕加封你为‘嫉恶状元、斩邪将军’,让世上邪恶见到你就害怕。”钟馗见皇帝坦诚认错,一时无词,半时才答道:“成啊,不过空口无凭。”唐明皇问:“你要什么凭证?”钟馗道:“第一条,往后科举要任人唯贤,以‘心’取士;第二条,要选用最好的纸,让丹青圣手吴道子为我画像,传下去,真正做到邪恶见到我就害怕。”皇帝答道:“眼下就办。”钟馗说:“好吧,限7日内办好,否则,我再来找你。”说罢,扬长而去。
这时唐皇苏醒了,受惊吓的内臣们才如释重负,松了一口气。唐皇把梦中遇见钟馗一事说了一遍,吓得群臣面面相觑。皇帝传旨:“从今以后,科举要任人唯贤,以‘心’取士。”于是唐代一反常规,以诗科举。皇帝宣吴道子面君。吴道子上朝后,根据皇帝所说,当场作画一幅。皇上大喜,见所画之像与自己梦中所见之人一模一样,于是提笔写上八个大字:“嫉恶状元、斩邪将军”。题毕,派人把画像送到钟馗的家乡——灵璧。乡人争相临摹,置家中供奉。
至宋朝哲宗年间,县衙常有妖邪作祟,县官不敢在县衙居住。后来一位新知县到职,听说此事,认为是妖言惑众,坚持住进县衙。第一天晚上,二更过后,住屋周围一片鬼哭狐叫,门窗不时地被飞来的瓦砾石块撞击。一直折腾到鸡鸣,县官全不理会。第二天晚上,县官仍在衙内就寝。三更时分,忽有一怪物,破门而入,冲着县官说:“你为何这样大胆,存心与我们作对!这里多少年来都是我们的天地,如果不念你是一位清官,早把你吃掉了。限你3天内搬出衙去,不然就不客气了!”县官听了很生气,但也奈何不得。这时有位老者进言:“知县不必为难,可请‘嫉恶状元、斩邪将军’相助。”于是,老者将钟馗的来历说了一番,建议他把钟馗画像挂在室内,这样什么妖孽都不敢作乱。原来,这进言老者是本县衙内的一名老衙役,见县官为人清正,特前来献策。县官听老者言之有理,遂命人买来一张钟馗画像,挂在室内,两日无事。
第三天,二更时分,有一妖物青面獠牙,咆哮而来,破门而入。县官躺在床上看得真切,正当惊恐万状,不知所措时,只见钟馗手持宝剑从画面上走出来。那妖物一见钟馗,便畏缩一团,动弹不得。钟馗虎目圆睁,声如宏钟:“作孽的妖物,钟老爷要你命来了!”手起剑落,妖物应刃而倒。顿时,室内寂静无声。钟馗斩罢妖孽,又回到画中。县官误以为在做梦,他下床来,点上灯,发现地上有血迹,再看看钟馗画像,仿佛剑上也有血迹。县官信服了。
这件事后来被传开了,老百姓也都请人画一张钟馗画像挂起来,借以驱妖避邪。从此,灵璧钟馗画业也随之兴起。后来外府、县前来本县求购“钟馗画”的人越来越多,钟馗画店也越来越多。为区别真伪,凡灵璧正宗画店所出钟馗画都要加盖“灵璧县印”。最初县印都由知县加盖。后来画店多了,知县传话改由城隍庙主持代盖。因城隍老爷是阴间的县官,也有和阳间一样的铜县印,画师到那里加盖县印,减少了县衙麻烦。
传说钟馗是五月端阳午时生的,每年五月端阳正午点睛的钟馗画最“灵”。因此,每年都有人出高价等候着买端午节正午点睛的钟馗画。每个画师,每年也只能画一张这样的画,供人珍藏。
2.米芾与灵璧石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字元章,一生颇好收集奇石。他出知涟水军时,因涟水距灵璧较近,视灵璧石如珍宝,每得必藏,所藏甚多,并一一鉴赏取名,终日闭门不出,醉心赏玩。
一日,杨次以宪使身份来到涟水巡视工作。见米芾不理政事,终日闭门不出,便正色质问他:“朝廷把距京千里之县交付给你治理,你哪能整日玩弄石块,而不问政事?”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块灵璧石来,只见该石小巧玲珑,色泽清润,状如峰峦,仔细看去小峰上还有一洞壑,真是浑然天成。米芾说:“这么好的石头怎么能不惹人喜爱呢?”杨次接过来仔细端详,果然好石,随手放入自己的袖中。米芾又取出一块灵璧石,但见层峦叠嶂,山色苍润,更为奇巧。杨次接过来端详之后,随即又纳入袖中。米芾再取出一石,其石造形奇特,集瘦、透、漏、秀于一体,色泽如墨玉,击之有悦耳之声,真乃巧夺天工,为神雕鬼镂之作。米芾对杨次说:“如此美石,怎能不惹人爱呢?”杨次答道:“不只你一个人喜爱它,我也喜爱它。”说毕,从米芾手中夺过该石,径直朝门外走去,出了门便登车远去。
米芾见杨次夺石而去,心中大为不快,几个月都郁郁不欢。多次致函杨次索还心爱之石,最终未能追回,米芾为此懊悔不已。
3.三打娄子镇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惠帝允炆继位。惠帝继位后,着手削减各番王势力。被削弱的番王中,燕王朱棣势力最强。他在谋士的策划下,起兵造反。燕军挥戈南下,势如破竹。
一日,燕军的先锋部队在大将李斌率领下,来至本县境内的娄子镇前(现娄庄镇附近),在镇东安营扎寨。
娄子镇为官军镇守。该镇市面不大,四周挖有宽达丈余的壕沟,水深八尺;筑有一丈多高圩墙,东西各设有圩门1座。镇内房舍多为砖瓦结构,街道整齐。镇中心有1座寺院,建筑雄伟,有数十名僧人。守镇官军紧闭圩门,坚守不出。
第二天,燕军整顿兵马,开始打镇,守镇官军严阵以待,等燕军人马接近外壕时,万箭齐发,箭头密如飞蝗,燕军纷纷中箭倒下,余者败退下来。望着败退军卒,大将李斌气得捶胸顿足,喝令军卒再次攻击。燕军将士喊杀震天,向外壕蜂拥冲来。守镇官军开弓放箭,箭雨中,燕军又一批应声倒下,再次败退。守镇官军以逸待劳,乘胜追击。燕军将士则由于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虽竭力抵挡,但不堪一击,乱了阵脚,人马相互践踏,损失严重。
过了两日,燕军稍事休整后再次打镇。这次采取了轮番进攻的战术,一会儿进攻,一会儿后退,战鼓震天,喊杀阵阵。燕军兵卒死伤无数,守镇官军力量也受到很大的削弱。战至傍晚,未分胜负,燕军鸣金收兵。
次日,燕王朱棣亲率大军赶到,见一个小小的娄子镇竟折了这么多将士,恼怒万分。急令大军将娄子镇围了个水泄不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踏平娄子镇。朱棣号令三军,进攻中只得向前,不得退后,违者斩。战斗开始了,战鼓齐鸣,杀声震天,燕军将士像潮水般涌来。官军虽拒河顽抗,以一挡十,终因寡不敌众,被燕军攻破圩墙,杀进镇来。
这时在燕军背后东南方向杀来一支人马,燕军腹背受敌,立即调整部署迎战来敌,减轻了对守军的压力,致使守军夺路而逃,冲出包围圈。
燕军攻破娄子镇后,放火烧镇。一座古老集镇随即化为灰烬。镇内百姓惨遭杀害,几无幸免。
4.大战齐眉山,血染红桥
燕军攻破娄子镇后,继续向东南追杀溃逃官军。守镇官军残部突围后,与增援人马汇集,且战且逃,至齐眉山。由大都督何福和大将军平安在该山四周布下伏兵,只留少数人马诱敌深入。
齐眉山分东、西两座,地形不高,中间有一谷地南北相通。该山位于娄子镇东南4公里处,北有龙山,南有曹山,西有虎山,东靠红桥湖。
燕军求胜心切,只顾追赶,不知有诈。待大部分人马进入齐眉山向南追杀时,官军大将军平安断其退路,大都督何福引兵杀回,紧缩包围圈。隐藏在北、西、南龙山、虎山和曹山后的伏兵一齐杀下。只见旌旗招展,杀声震天,铺天盖地向齐眉山燕军杀来。燕军首尾不能相顾,顿时乱作一团。
燕王朱棣在齐眉山下立马挺枪看得清楚,虽知中了埋伏,但仍率领将士拼命抵抗。
在厮杀中,燕军部将陈文战死,另一名猛将王真被官军大都督何福和几名大将围困在核心动弹不得,便拔剑自刎。双方伤亡都很大,燕军处于劣势。燕王身先士卒。奋勇拼杀,军心大振。
这时,官军魏国公徐祖辉率一支大军赶来参战。燕军更是势单力薄。大将李斌战死,燕王带领将士向东败退。官军大将平安穷追不舍,战了数回合,燕王不支,拨马便走。平安拍马挺槊追赶,一心想刺死燕王,为国除害。正待举槊要刺的时候,不料马失前蹄,栽了下来,燕王得以逃脱。待平安上马再次追杀时,燕将王其挡住了去路,与他战在一起。
燕王重整兵马,重新杀回核心。齐眉山下、红桥湖畔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正当两军决战时,官军魏国公徐祖辉接到圣旨,率军回京保驾。徐祖辉一撤,战场上形势便有利于燕军,燕军士气大振,越战越勇,终于大胜官军。
上一篇:一、诗文选辑
下一篇:三、考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