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军转安置
建国后,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由人事部门负责管理。1952年,军转干部除安排劳动就业外,还按入伍年限发给一次性粮食补助。其规定为1927年入伍的,补助粮食10000斤;1937年7月7日入伍的,补助粮食3400斤,之前军龄每增加1年,增粮600斤;1945年8月15日入伍的,补助700斤,之前军龄每增加1年,增粮300斤;1950年入伍的,补助粮食200斤,之前军龄每增加1年增粮100斤。1954年起,被安置到地方工作的军转干部的工资待遇,按地方干部的相应级别评定工资分,实行包干制。正营级定为17级,201分,其中生活73分,衣服5分,津贴费123分;副营级定为18级,193分,津贴为115分,生活与衣服工资分与正营级相同(下同);正连级定19级,179分,津贴101分;副连级定20级,171分,津贴93分;正排级定21级,157分,津贴为79分;副排级定22级,135分,津贴为57分;正班级定23级,122分,津贴44分;副班级定24级,113分,津贴35分;老战士定25级,109分,津贴为31分;新战土定26级,105分,津贴为27分。凡在部队中享受中灶或小灶待遇的干部,每月增加20~50分。1956年,军转干部按地方行政级别进行套改,实行货币工资制。正团级定14级,副团级定15级,准团级定16级,正营级17级,副营级定18级,正连级定19,副连级定20级,正排级定21级,副排级定22级,正班长定23级,副班长定24级,老战士定25级,新战士定26级。军龄超过5年的老战士享受副班长待遇,军龄在3~5年的战士享受老战士待遇,不足3年的定新战士级。
1949~1964年,全县共安置军转干部262人。他们之中的多数被分配到区、乡,充实基层领导力量。1969~1975年,全县共安置军转干部110名,多数被留在县直机关任职。1975起,军转干部中的多数被分配到农业系统和厂、矿企业任职。
1981年起,军转干部中的多数被分配到公安、检察、司法、法院等部门任职。1983年,军转干部中的多数被分配到工商、行政、税务、银行等部门任职。1984~1985年,全县共安置军转干部353人,大部分被分配到企业的基层担任领导工作。城镇户口退伍战士一般都被分配到基层当工人。
二、下放安置
1962年,县成立精简安置办公室,安置被精简下放的职工参加农业生产。1968年10月成立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负责对1966年、1967年和1968年(又称老三届)的毕业生进行安置。11月,首次接收安置来自上海、蚌埠下放的学生838名,接收安置本县下放学生157名。各农村人民公社配有专职干部(后称"五七"办事员),负责接收工作。下放的学生以集体插队形式被安置到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政府给每个下放学生发安置费180元,木材0.2立方米,棉票1市斤,布票4市尺。安置费和木材交生产队使用,由生产队提供食宿,6个月以后与社员实行同工同酬,自食其力。1969年,改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为毕业生上山下乡办公室。当年安置下放学生2768人。其中本县93人。同年,城市无业居民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激励下,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省团校和地区《拂晓报》社干部、淮南市部分医护人员先后下放到本县工作。蚌埠三中部分教职员工连同可动校产,下迁到本县冯庙、杨疃、娄庄、界沟和韦集等处"开门办学"。本县医院部分医护人员下放到尹集和渔沟等区级医院工作。灵璧中学、灵璧初中和灵璧师范等学校的教职员工连同可动校产,分别下迁到长集、尹集、王集、九顶、禅堂和向阳等处"开门办学"。下放学生、下放居民、下放干部统称"三下人员"。下放干部一般都在基层任职。下放居民都在生产队落户。每个下放居民都得到一定的补助。全家下放的,每人发安置费100~160元;单身下放的发180元;3口之家发木材票0.3立方米,4~6口之家发木材票1立方米;8口之家发木材票1.3立方米;9~10口之家发木材票1.5立方米。三下人员每人发棉花票1市斤、布票4市尺。1970年改上山下乡办公室为五七办公室。当年共安置下放学生3867人,其中本县84人。同年,县五七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为982名早期下放插队学生办理了招工、招生和提干手续,为69名下放学生办理了转点调出手续。年末,全县实有下放学生656人。至1971年止,本县共接收安置下放干部1169人,安置下放居民7459人。1973年改五七办公室为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办公室(简称知青办)。1975年接收安置知青283人,其中本县140人。同年批准559人招工、招生、提干,批准54人落实政策回城,批准180人转点调出,年末实有知青5483人。1978年为下放落户的最后一年,共接收安置159人,其中本县1人。同年批准594人招工、招生和提干,批准336人回城,336人转点调出,年末实有知青1935人。1979年批准727人招工、招生和提干,批准538人回城,批准23人转点调出,年末实有知青647人。1980年,知青办与劳动局合署办公。同年批准647名知青招工、招生和转点。至此,上山下乡工作全部结束。1982年,知青办被撤销。
在13年的下放安置工作中,县财政支付三下人员安置费4085011元。物资和商业供销部门供应木材2399.3立方米,布31988市尺,棉絮7997市斤。
三、离休、退休、退职安置
1949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有2名职工办理退休手续。当时规定:男60周岁,女55周岁,满10年工龄均可办理退休手续;工龄不满10年的职工办理退职手续。退休职工按本人原工资60~75%发给退休金,退职职工发给一次性退职金。1952年有12名职工退职。1953年,国家规定的退休待遇标准是:抗日战争期间参加工作的,按本人标准工资的90%发给退休金;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工作的,按本人工资标准80%发给退休金;建国后参加工作,满20年工龄的,按本人标准工资75%发给退休金;满15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标准工资60%发给退休金;月退休金低于25元的,按25元发给。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可办理退职手续;退职后生活待遇按本人原标准工资40%发给退职金。因工致残的,每月退休金不低于35元。当年退休1人。1957年,退休1人,退职189人。1958年退休2人,退职75人。1959年退职1人。1960年退职3人。1962年退休1人,退职374人。1963年退休4人,退职21人,1964年退休2人,退职3人。1965年退职2人。1972~1978年退休64人。1978年,国家颁布了离休人员待遇:凡1949年9月30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享受离休待遇,发给原工资,并增发补助费。补助标准是1937年7月6日前参加工作的,按本人原工资标准每年增发两个月工资;1937年7月7日~1942年12月31日参加工作的,每年增发1个半月工资;1943年1月1日~1945年9月2日参加工作的,每人增发1个月工资。同时县政府还帮助离、退休干部安排1名成年子女接班。同年,国家对退休金作了某些调整:因公致残的退休职工,每月退休金低于40元的,发给40元。1979年起执行离休新规定,并为符合离休条件的部分退休职工办理了离休手续。当年共有83人离休,188人退休。1980年有75人离休,305人退休。1981年有175人退休,2人退职。1982年有61人离休,27人退休,17人退职。1983年有61人离休,562人退休。1984年有8人离休,65人退休,1人退职。1985年有4人离休,25人退休,1人退职。年末,全县实有离休职工261人,退休职工1072人,退职职工112人。
集体单位职工退休退职条件和待遇标准,参照全民所有制有关规定办理。
附5-1灵璧县享受地、县级干部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名录
(1985)
享受地级政治、生活待遇的离休老干部有:
王庆隆许则贤王乃庄石玉玺
享受县级政治、生活待遇的离休老干部有:
王家礼张友超郭景臣焦学金魏宗德张自成张德民
宋永壮解道德彭玉生宋传仁张明清龚存法张进
王贵范瑞州时方团臧庆余王景春刘培山赵敬祥
李竞成冯寿溪田清元蒋跃远赵民张步林王玉琛
刘青云董学斌谢俊峰张建本薛风雨徐太勋程凤启
张友源朱庆印谢苏民陈家祯钱青姜西圣岳崇山
王怀珠薛传道王正芝何鹏之刘鑫玉刘恩銮陈广松
卢德吴玉成黄茂宗丁澍久薛圣贤张福如万夫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