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壤
1958~1959年,本县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对全县土壤作了粗略的分类。1980~1985年,本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有土地为327.6万亩,耕地为229.7万亩(本县1985年末上报耕地面积为1833293亩);土种有砂礓黑土、潮土、石灰(岩)土、棕壤四大类。其中,河间平原砂礓黑土1143379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2%;黄泛平原上的潮土1336810亩,占52.8%;孤山残丘上分布的石灰(岩)土和棕壤为5.02万亩,占2%。在四大土类中,按土壤分类学可以分成7个亚类、16个土属、47个土种、在16个土属中,黑土、青白土、淤黑土、淤土、砂土、两合土、碱化潮土等,其面积为215.997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91.6%。其中青白土壤面积最大,占17.97%。在47个土种中,较好的土种是两合土、黄泛山淤土、红花淤黑土、淤土、青黄土、青土、青沙土、上位淤底沙等8个土种,其面积为33.8929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14.37%;分布于尹集、浍沟、冯庙、高楼、黄湾等区。较差的土种有盐碱土、卤碱土、面碱土、沙碱土、泡沙土、白淌土、砂礓土、重碱土、山黄土等9个土种,其面积为26.0336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1.03%;分布于王集、九顶、渔沟、尤集、高楼、冯庙、黄湾、丰集、娄庄等区。
1.土壤分布
本县各类土壤占地面积、分布情况和主要特征见图和附表:
灵璧县土壤图

附表1-4灵璧县土壤分布情况统计表





附表1-5主要土属PH值剖面变化

2.土壤养分
本县耕作土壤养分含量,按土类分,较高的是黄潮土、普通砂礓黑土,其次是潮棕壤、碱化砂礓黑土、碱化潮土,最低的是红色石灰土和盐化潮土。按土属分以淤土、淤黑土、黑土养分含量最高,其次是两合土、山淤土黑土、青白土、山淤土。再次是山黄土、沙土、黄土、碱化潮土、砂壤土、白碱土,最低是盐化潮土、飞沙土和山红土。各土种之间因熟化和发育程度不同,其养分含量差异更为明显,熟化程度较高的青土、红花淤黑土、淤土、黑底淤,青沙土等远较其他土种养分含量为高。按范围分,濉河流域地区养分含量较高,其他地区偏低。按行政区域分尹集、浍沟、杨疃等区较高,王集、九顶、高楼和冯庙等较低;朱集、刘寨、田路、尹集、圩疃、浍沟、马庄、土山和禅堂等乡较高,九集、李场、丁阁、洛涧、王集、程庙、谢楼、陆圩、崔楼、朝阳、马集、卓海、张营、冯庙和卓场等乡较低。
根据本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全县1110个耕层土壤养分统计分析,按加权平均法计算,各类和各地土壤酸碱度和养分含量见附表:
附表1-6各土类养分含量

附表1-7各亚类养分含量


附表1-8各土属养分含量表

附表1-9各土种养分含量表


附表1-10各区、乡土壤养分含量表




二、植被
建国前,本县境内水灾频繁,形成了许多积水洼地和湖泊,芦苇和水生植物丛生,面积约占县境总面积的40%。
建国后,治水工作成效显著,河道通畅,内涝减少。当年的洼地和湖泊,如今被开垦种植了农作物,天然植被面积只剩3%,人工植被面积却增加到95%,荒山秃岭占2%。
天然木本植被因长年垦植和兵燹破坏,残存部分均零星分布在边远地块上,常见的有榆、桐科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和以松柏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孤山残丘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木本植被有侧柏、栓皮栎、麻栎、大果榆、兰梨、黄荆条、酸枣、枸杞等。草本植被有:红花、血草、狗尾草。平原地区水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乔木植被有:杨树、柳树、槐树、椿树、楝树、榆树等。灌木植被有:花椒、胡桑、腊条、杞柳、紫穗槐等。草本植被有:菟丝子、野半夏、香附草、车前子、弟草、索之草、蒲公英、刺刺芽、松秧草、谷草、为子草、剪子股、节之草、五年草、灰灰菜、三棱草、牛毛毡等。水生植被有:藕、菱、芦苇、蒲草、水葫芦。人工植被反映了人的意愿和需求。山地营造着耐旱长青松柏等针叶林木;河岸、公路两侧营造着能够提供薪炭和用材的刺槐、枫杨、观杨、意大利杨、柳树、泡桐等阔叶林木;街道两旁营造着法国梧桐、雪松、龙柏等观赏林木;农家四旁营造着生长快、效益高的泡桐、条类等乔木和灌木;农田里种植着粮食、经济、绿肥、蔬菜、药材等多种作物,构成了多样的、多变的人工植被群落。因此,自然景象因人因时而异,春季遍地葱绿,冬季除麦地外一片枯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