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山丘
本县各山丘平均海拔高程低于200米,切割深度小于100米。按中国地貌分级,属低山丘陵和剥蚀残山。这些山丘属淮阳山系,徐淮山脉余脉。由于构成山脉的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且又经长期风化剥蚀,山顶呈浑圆状的单面山,顺岩层倾斜方向的一面坡度平缓,反面较陡。境内主要山峰有54座,海拔超过100米的有24座,最高山峰海拔189.7米。
1.山丘走向
本县山丘北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为剥蚀残山。北部三支走向为:灵觉山,位于本县西北隅,南延到宿县青铜山、黑峰岭;走向北东,断续绵延8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朝阳山,位厂朝阳集--耳毛山一线,走向北东,断续延长12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九顶山,位于九顶--尹集一线,走向北东,长22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南部五支走向为:二郎山,位于蒋圩--杨集一线,走向北北东,长5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茅山,位于大山集,走向北北东,长3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凤凰山,位于县城西北郊,走向北北东,长4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馍馍山,位于县城北郊,走向北北东,长8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三注山,位于县城东北8公里蒋庙,走向近南北,长2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
2.山峰位置
王集区西部,主要山峰自北向南依次为:杨山(原名羊山,山上多乱石,大如卧羊,因此得名),海拔70米;鄂山,海拔48.9米;灵觉山(山有灵觉寺,因此得名),海拔189.7米;谷山,海拔148米;团山,海拔146米;团寨山,海拔151米;红山,海拔108.3米。
九顶区中部,主要山峰自东而西依次为:邵山,海拔123.2米;凤凰山,海拔116米;牧猪山海拔94.8米;耳毛山,海拔50.5米(为红皖螺大理石产地)。东南部,白东北向西南依次为:鱼山,海拔108米;九顶山,海拔188.3米;寨山,海拔143米;无用山,海拔93米;狼窝山,海拔170.5米;焦山,海拔145米;陇山,海拔154米;耙齿山,海拔102米;马山,海拔170米。
渔沟区主要山峰自东向西依次为:跃山,海拔124米;砖山,海拔77米;庆云山,海拔114.2米(原名磬石山,山出磬石得名);青龙山,海拔106.3米;白马山,海拔105米。
高楼区西部有孟山,海拔64.7米。
尤集区东南部有潼山,海拔106米;姜山,海拔101米;无影山(山坡四面受日光,终日无山影,因此得名),海拔34米。
浍沟区北部有凤山(又名申村山),海拔144米;开合山,海拔127米。南部有土山(因地表无裸石得名),海拔31米。
城关区东部有三注山(山形似三点水偏旁而得名),海拔90米。北部自北而南依次有:何山,海拔59米;薄山,海拔51米;叶家山,海拔99米;馍馍山,海拔101米;北山(原名龙车山,栲栲山),海拔85米;城西凤凰山,海拔77.6米;枣林王家山,海拔61米。
娄庄区南部,依次有:蛛山,海拔76米;大山,海拔95米;茅山,海拔89米;龙山,海拔73.1米;虎山海拔61米;菜玉山(产石色如菜玉,为优质建筑材料,因此得名)磨盘山,海拔82米;二郎山,海拔91.4米;牛头山,海拔62米;塔山(又名窑山,即今姚山,山土可烧陶瓦器),海拔23米。
黄湾区北部有硪山,海拔75米。
二、河流
本县境内河流分属4条水系,各水系干支流合计15条,总长度达388.9公里,流域面积达2052平方公里。安河水系为老濉河本干和潼河本干等两条,濉河水系的干、支流有新濉河本干、拖尾河、新杨河、运料河、三渠沟和虹灵沟等6条;新汴河水系为本干;漴潼河水系的干支流有唐河、新河、阎河、岳洪河、北沱河和沱河等6条。
1.潼河
源于本县高楼大刘山南,东南流经冯庄、梁庙、高楼,至友谊沟口出本县境;流经睢宁县、泗县,于泗洪县大口子注入安河。县内长13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2.老濉河
由浍塘沟北东北流,经大路、沙滩;又东南流,过大庙人泗县境;再东流,经大庄镇北四山集南;再东流,经新吴集折南流,至江苏省泗洪县张庄调尾,与新濉河成两河三堤形状,独流注入洪泽湖。县内长18.3公里,流域面积38.7平方公里。
3.新濉河
简称濉河,原发源于河南省虞城县,东南流经砀山、萧县、濉溪至宿县。今源于宿县张树闸下,过时村东奎河口至贺家人本县境,东流经霸王城、尹集至浍唐沟,有拖尾河、三渠沟北来汇入;经浍塘沟东南流,过简吴、赵汪、娄杨,于时集入泗县境,至江苏省泗洪县注入洪泽湖。全长139.8公里,流域面积2881.8平方公里,县境内长46.1公里,流域面积814.8平方公里。最高水位24.53米,发生于1965年7月2日;最大流量668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2日。
拖尾河,濉河支流。发源于宿县柏山闸下,横贯老汪湖,至小李庄闸出湖入本县境,东南流至固城西,有新杨河北来汇入;又东南流,穿灵房公路,至草坝有北来运料河汇入;至浍塘沟北注入濉河。县内长16.4公里,流域面积98.7平方公里。
新杨河,拖尾河支流。源于本县北部鄂山北,东南流至采石路,折向南流;经王集西、邱娄,过浍庙南注入拖尾河。全长20.1公里,流域面积229.3平方公里。
运料河,拖尾河支流。源于江苏省铜山县小店孜,东南流过省界陈潭入本县境;又东南流,经小高家、小张家、至练滩,有老运料河北来汇入;又东南流至圩东,有孟家沟东来汇入;经小山头西、朱集东、岳巷,有沫泥沟东来汇入;至开合山南注入拖尾河。全长43.13公里,流域面积344.9平方公里。县境内长31.1公里,流域面积184.6平方公里。
三渠沟,濉河支流。源于本县东北部贯山,西南流,穿越京渠湖,折向南流,经渔沟、后灵,至浍塘沟注入濉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207.6平方公里,县内流域面积196.1平方公里。
虹灵沟,新濉河支流。原为本县与泗县之界沟,又称老虹沟。今源于大庙集南,老濉河南岸,南流至高集,有张高沟西来汇入;又南流至王杨涵洞,有新濉虹灵沟西来汇入;于老鹊脖入新濉河。全长15.8公里,流域面积70.3平方公里。
4.唐河
原发源于河南省虞城县北,上称柳河,东南流经虞城县东,入夏邑县境称虬龙沟,经夏邑县东入永城县境称巴清河,又东南流经濉溪县入宿县境称南股河,又称唐河。原长275公里。该河因上游河道变迁,今源于宿县蒿沟集,自宿县界吴家村入本县境,东流经圩疃、许闸,折向东南,经禅堂集南流至潘集闸,新河西来注入;又东南流至陈埝大桥,阎河西来注入;又东南流从小桂庄林场入泗县境,穿过新汴河唐河地下涵,经草沟入五河县泻湖,汇入漴潼河入淮,全长80.4公里,流域面积835.8平方公里。本县境内长44.5公里,流域面积459.5平方公里。
新河,唐河支流。原发源于宿县城北,今源于宿县小孙家,该河自宿县界郭楼进入本县境后,东流经欧家、倪家、沈余,于禅堂南潘集闸汇入唐河。县内长19.6公里,流域面积131.5平方公里。
阎河,唐河支流。源于本县城西北老窝阎家,东流经十里店北、刘桥西、阎北西,有凤河北来汇入;又东流至张巷,有阎汴河北段南来汇入;经范桥闸入唐河。全长14.4公里,流域面积125.2平方公里。
岳洪河,唐河支流。源于本县城西小杨庄。东流绕县城折东南流,经西集子,于虞姬墓东南入泗县境,于小余家南入唐河。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
5.新汴河
境内最大河流,由人工平地开挖而成。1966年11月施工,经过三冬四春完成。该河源出宿县城西北,于土岭子截引沱河东流,穿过津浦铁路,至小吴家截引濉河东流,经蒿沟、苗庵南至芦湾入本县境;再东南流,经灵西闸穿宿泗公路,过岳河庄入泗县境,于江苏省泗洪县注入洪泽湖。全长127.1公里,县境内长27公里。该河为行洪型河道,兼灌溉、航运和养殖多用。1982年7月25日,洪峰水位24.73米,洪峰流量1450立方米/秒,至7月31日泄洪总量达5.88亿立方米。
6.北沱河
源于宿县城东,上称小黄河,本县境内称北沱河。东流经娄庄北,有娄宗沟南来汇入;又东流于余桥闸,穿宿泗公路;又东流于晏路北高桥,穿灵固公路;又东南流过吕桥入泗县境,于草沟集北注入唐河,县内长35.4公里,流域面积273.8平方公里。最高水位...米,发生于1985年7月17日;最大流量246立方米/秒,发生于1965年7月17日。
7.沱河
古称洨水。原源于宿县北,分蕲水(古汴河)东南流。后源于河南永城县。今源于宿县西北土岭子,东流经宿县城北,至宿东闸穿汴堤;东南流过沈桥入本县境,成为本县与固镇两县界河;又东南流至沱河集,有黑泥沟北来汇入;至周王庄有孙周沟北来汇入;至龙水东有葛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至沙坝集,有朱河沟北来汇入;至城后庄西,有韦集沟(三八沟)北来汇入;又东南流经濠城集(古洨县城址)北,折东北流,经龙岗,至老庄胡(垓下遗址)折向东南,入泗县境。县内长40.9公里,流域面积352.2平方公里。最高水位20.8米,发生于1954年7月21日;最大流量224立方米/秒,1954年7月21日发生于沱河集。
附1-1河道变迁
本县变迁河道主要有:古汴河、老濉河。
古汴河
该河南北朝时称蕲水,分濉水于商丘南,东南流经宿县;又东南流经本县至泗县;又东南流经盱眙汇入淮河。本县境内长约40公里。隋朝改称通济渠,水首源于郑州北黄河,原河型经过人工疏浚,成为当时东西航运大动脉,江南漕粮、丁银、贡品都经由此河道运往开封。唐朝改称汴水,随着
附1-3灵璧现有河道堤防状况表
经济的发展,汴水运输尤为繁忙,河道沿线增设仓储,建立集镇、本县城(原称零璧镇),就是当时设置的集镇之一。宋改汴水为汴河。金朝,黄河夺汴入淮,本县以西河道淤塞,航运中断。如今本县境内古汴河道全部淤塞,变成了高出地面的汴河高滩地形。
濉河
北宋杜充决黄河水以阻金兵,致使黄河夺濉入淮。本县境内河道多处淤塞,经常溃决,成为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害河。1951年,人民政府根治濉河,上游疏浚,下游自县境浍塘沟起改道东南流,于时集入泗县境,至泗洪县张庄调尾,新、老濉河成三堤两河并流注入洪泽湖,如今改道河段连同上游统称新濉河。浍塘沟闸以东称老濉河,仍然沿故道东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