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伊斯兰教
泗县现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36户、198人,多居于旧泗城南关外小街。他们原籍山东,徙居泗县。伊斯兰教又名清真教。旧时每逢三月十日的“斋月节”,都集体投资,举行一次大会餐。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祭祀祖先和表示民族团结。他们活动的场所为清真寺。回民女的不嫁汉人,建国后始与汉人自由通婚。按本教礼仪,人死后,须抬到清真寺,脱光衣服,用水净身,换上新缝制的白布衣服,尸底放两根宽布带供托尸之用,第二天将尸体放入公用的棺匣(匣底活动可以抽掉)。安葬时,将棺匣放到预先挖成的墓穴上,抽掉匣底,四人托起布带将尸体轻放穴内,张上布帐。再将特制的棺材一节一节扣好,埋土成坟。回民丧事不烧纸,不烧香,筵席上不吃烟、不喝酒。泗县清真寺久已倒塌。教会活动亦早停止。
二、佛教
泗县有佛教,始于唐末,盛于明、清。佛教的寺庙,大部为明、清两代所建。计有庙宇318间,庙地千余庙。民国时期,佛教渐衰,庙宇或年久失修坍塌,或毁于战火,建国前夕已极少完好。
建国初,县内佛教有方丈1人,和尚17人;尼姑(二僧)34人;居士林林长1人,居士3人,合计56人。以后或还俗,或死亡,又星散大部。如今释迦寺、火神庙、子孙堂、东岳庙、火星庙、慈渡庵尚有为数很少的年老僧尼。
旧社会,县内庵堂庙宇,均有祀田,庙宇维修和僧尼生活均靠地租和香火钱收入。土改后,庙地分配给群众,僧尼大部自食其力。年老体弱的,政府给予救济补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僧尼均享受固定生活补助,佛教也恢复正常活动。
三、道教
道教何时传入泗县,无从稽考,但从老山天宝观的历史推断,至迟在600年以前。道教在泗县一向不昌盛,群众信道教的甚少。抗战时期,老山庙已无道士,改由二僧(尼姑)主持。建国后,仅城西南夏庙和老山脚下有火居道士(带家属信教),合作化前后均己回江苏原籍。
四、天主教
清光绪十九年(1893)正月,德国神甫卞良弼来泗州筹建天主教堂。二十四年泗州设总铎区,卞任总铎14年。民国元年(1912),总铎撤销,归属凤阳府铎区。抗战前,县内基层教区有刘家圩、火烧卢、左庄、于沟、老山、大庄、刘圩、万庵等处,均设有公所。
民国27年日军侵占泗城后,天主教堂收容难民千余人避难。29年开办教会学校(崇正小学,1949年停办)。1953年,意大利神甫贾达理因从事反革命活动,被驱逐出境。从此,即由中国神甫郑立仁主持。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冲击天主教堂,焚毁很多书籍、资料以及宗教用品,宗教活动长期停顿。
1984年8月,教堂恢复礼拜活动。9月,天主教爱国委员会成立,郑立仁任主任,天主教已恢复正常活动。
附:历任神甫
清光绪十九年~民国元年(1893~1912)德国神甫卞良弼
民国2~6年(1913~1917)法国神甫芮继余
民国6~8年荷兰神甫查伯乐
民国8~13年荷兰神甫费道源
民国14~18年意大利神甫雅维达
民国18~25年意大利神甫赵信义
民国26~32年意大利神甫麻克宰
民国32~36年德国神甫仲盘石,捷克斯洛伐克曾神甫
民国36~1953年意大利神甫贾达理
1953~1985年中国神甫郑立仁
五、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泗县已有70余年历史。清宣统三年(1911)由胡绍宗长老(四川人,先在宿迁县经商,后信教)介绍宿迁基督教会卜牧师(美国人)来泗县传教。以后宿迁县基督教会姓汤和姓朱的牧师亦常来传教。民国2年,因行政区关系和交通不便,泗县教会划归宿县基督教会。此后,泗县发展教徒均由宿县教区派牧师来考核施洗。
教堂初设泗城南关南典的一所瓦房里(租赁),并开办教会学校一所。民国3年买进忽长发房屋42间(现三自爱委会会址),教堂与学校一并迁入此房。分南、北两院,南院为女校,校名含贞;北院为男校,校名含宏(民国20年停办)。校务、教务初由山东人董振伯夫妇负责,民国17年董夫妻调走后,由张牧师主持,20年后由李次文牧师主持。26年请来华东神学院毕业的祝逸尘传教,29年在宿县生熙安牧师主持下,由五河县的孙牧师会同李仰山、陈景其长老,按立祝逸尘为牧师,武东山(现年80岁)为长老,魏广为执事。自此泗县才正式有基督教堂会,一直到日本投降后都是祝逸尘牧师负责。36年,祝牧师到南京金陵神学院进修,教会由朱同善传教士负责。
1958年以后,宗教活动基本停顿,房屋被占用,教会人员离开教堂,从事其他职业。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退回房屋,恢复宗教活动。1983年12月6日,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选举魏广执事为主任委员。1984年5月27日,正式开展礼拜活动。1985年实行“三定”(定人、定点、定片)后,全县有基督教徒约2万余人,50个聚会点,全县宗教活动基本正常。
附:寺庙、庙会
一、寺庙
清末,泗城内庙宇林立,不下30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释迦寺、城隍庙、东岳庙等。城外庙宇著名的有蟠龙山上的玉皇庙(又名天宝观),长直沟鹿鸣山上的太行山祠。这些庙字建筑宏伟,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几经兵燹,庙宇毁坏殆尽,有的残存一角,有的成为废墟,有的痕迹全失。根据旧志记载及有关人士回忆。择其大者简介于下。
城隍庙:位于城西北角,汴水之北,旧县治之西,原系定林寺旧址。今为县武装部驻地。《虹县志》记载,明天启元年(1621)知县张凤仪修,虹民许升捐祀田61亩,庄房3间(坐落蒋家湾)。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州牧刘作垣捐祀田22亩。乾隆五十一年,州守叶兰重修。大北门外建有城隍行宫1座。
释迦寺(当地人称大寺):位于城内东南隅。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原名寿圣寺;明洪武年间重建,改名释迦寺;距今己有900余年历史,内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建于明正德年间)、银壳树、罗汉石、九欹松,外有琵琶井、香水桥、白莲溪、透亮碑诸胜迹,是泗县有名的古刹。建国前,寺内有僧36人,方丈1人,房舍81间,祀田277亩,僧人生活主要靠地租收入。民国19年(1930)左右,郭振德(法号端斋,安庆神学院毕业)来寺任方丈(1974年春病逝,终年74岁)。建国后,大寺改为城关粮站,现存大雄宝殿3间,己破漏不堪,现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天宝观(又名玉皇庙,习称老山庙):《虹县志》、《泗虹合志》均称为玉皇庙,但据碑文记载和耆老反映,实为“天宝观”。此观位于县北30里的蟠龙山顶,是否建于唐代天宝年间,无可考证,碑文仅载明嘉靖年间重修此庙。当地人传说后又经江苏丹阳人刘道玄重建。山脚下确有刘道玄墓,土丘尚存,石棺已微露。天宝观建筑宏伟,山顶上有玉皇阁、王母殿、王灵官殿、接引弥陀阁、转厢楼,山麓有地藏寺、大佛殿,山脚下有老牛殿。观所坐北朝南,首为龙门石坊,拾阶而上,即为南天门,门两傍石狮一对尚存(滚落山下原小学门前),门上书“天宝观”三字。有房舍99间,祀田500亩。初为道士主持,抗战初,庙宇残破,道士逸去,后为3名二僧(尼姑)主持,募化重修,香火鼎盛。民国36年8月,毁于战火,变成废墟。1960年前尚有尼姑师徒2人,住于山顶草堂,不久先后死去。南边凤山有百子堂、三官庙,系虹贡生独继宗重建,捐田200亩。蟠龙山下有火居道士霍姓一家,已回泗洪原籍,与天宝观无关。
观音堂:坐落在铁市街东,城关一小北边,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原有房屋19间,祀田120亩。建国后,尚有和尚3人,后仁民和尚参加工作,龙法和尚于1962年病故。“文化大革命”中,此堂被拆毁,现只剩草房6间,为能云和尚(二僧)居住。
东岳庙:坐落在城东南角,城关一小院内,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末,庙已破烂不堪。原召红尼姑主管,后由泗县城南关一个叫王修珍的姑娘接管(召红尼姑接受300吊钱养老金退出此庙),建庙25间,在内带发修行。建国初期,此庙尚有尼姑6人,后还俗2人,病故3人。现只仓伦1人,年已77岁。因庙址为一小使用,已另为安排住处。
火星庙:坐落在城西关外(现县物资局院内),原有庙宇12间,土地170亩。民国24年,专员兼泗县县长鲁佩璋曾在此庙址创办农林学校1所,日军侵泗时停办。火星庙建国前有尼姑7人,由本采尼姑主持。1974年,本采尼姑病故。现只剩觉臣1人,年75岁。因庙被拆建县物资局,有关部门已另给安排住地。
火神庙: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虹知县杨际隆建。旧址在南关国防路东,现为五金公司大楼楼址。该庙有庙舍12间,祀田73亩。建国初期,由尼姑董昌润、胡桂主持,有徒弟6人(龙开、龙恩、龙善、龙悟、龙慈、龙庭)。后董、胡相继去世,其徒弟现也只有龙开1人(年71岁)。“文化大革命”中,庙被拆除,已另为安排住处。
二、庙会
各个庙宇均有规定的会日,很多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神。一些商贩、农民也借此设摊售货和交易土特产品,日久成习,便由开始时单一的烧香拜佛,渐渐发展为以商品购销为主的农村贸易活动。往往庙已毁坏,而庙会仍未中断。泗县大的庙会有:
城隍庙庙会:为农历正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会日,善男信女,扶老携幼,摩肩接踵。有烧肉香的(用大针在手腕或鼻上穿孔,悬挂小香炉),有磕路头的(由庙外到庙内一步一头),有还愿的、允愿的,人山人海,街道为之堵塞。有时清明节还搞什么城隍爷出巡,旗幡、伞盖,全幅仪仗为前导,用8人抬城隍爷木像居中,各种“会”(龙灯、车灯、旱船、走阁、台阁等文娱形式)殿后,一路上香烟缭绕,鞭炮不绝。赶庙会的人越来越多,泗城商人借此大做生意,大开财源。
老山庙会:会日为农历正月初九日。届时,各“会”(文娱组织)均上山拜庙参会,热闹非凡。远近的香客、商人、艺人云集,有些上海、苏州一带的行商也赶来摆摊销货。老山庙会在泗县农村庙会中规模最大。名闻遐迩,影响沪、宁一带。
此外,朱祠堂庙会(农历四月一日)、西来庵庙会(四月八日)、东关外的八腊庙庙会、城西鹿鸣山庙会,规模也都很大。久之,均演变成农贸大会。
上一篇:第三节 风俗
下一篇:第五节 方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