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泗州师范传习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附设在泗州日新中学堂内。所务由中学堂监督张启佑兼理,聘教员4人。经费亦由中学堂拨充。设1班,招生14人,均系读过多年私塾屡应科举考试或有功名的人。年龄有达三四十岁的。
据《泗县乡土教材》载:“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事起,学校一体中辍”。该所是否亦系此时停办,待考。
二、泗县甲种师范讲习所
民国7年(1918)秋在泗州师范传习所旧址开办,负责人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长俞少岩兼任,学制2年。招1班,学生50人,有的是高小毕业生,有的是私塾教师和未经检定的小学教员。开设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国文、习字、地理、历史、算学、理科、艺术、乐歌、体育等课程。经费由县拨发。学生免纳学费,并由讲习所根据各人家庭经济情况,津贴半膳费或全膳费。8年秋,河南、河北等5省水灾,该所曾配合第一高等小学组织师生,在山西会馆(今教育局所在地)举办赈灾文艺义演一周。9年秋,第一届学生毕业,该校停办。
三、泗县县立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
民国20年2月筹办。设1班,招生40人,其中男36人,女4人。学生入学条件为:“(一)初级中学毕业者;(二)旧中学肄业二年以上或中等职业学校肄业三年以上者;(三)高等小学毕业,曾任教育职务一年以上者;(四)曾任小学教员二年以上者。”(《安徽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规程》)学员待遇:按规定,学习期间,学费免收,膳费酌由公家担负;毕业后,由教育局派送各区初级小学充任教员,3年内免受试验检定。泗县当时由于经济困难,学生伙食仍系自理。课程设置,第一学期有党义、国语、算术、史地、自然、艺术、教育学、心理学大意、小学组织及行政、卫生常识、体育等,每周教学33课时;第二学期除增设乡村教育、教育心理,各科教学法等专业课外,余均同于第一学期,每周教学31课时。
21年秋,该所停办。第一届学生毕业后,有的分为初小教员,有的自谋职业。
四、泗县县立初级中学校附设乡村师范班
民国22年秋设立。学生72人,学制3年。按一般师范学校要求开设课程。学生只缴纳学杂费,伙食由学校供给。校长刘紫菀。23年春,因经费困难停办,学生全部转入中学班学习。
五、淮北师范学校
民国34年11月创办,设在夏邱书院旧址。是泗县解放区为培养军政干部和教育工作人员而开办的一所学校。校长宋晓邨。学制2年。设3班,约150名学生。学生来源,一是抽调培训的宿东、灵璧、泗南等县的小学教师,一是淮北中学转来的学生。另有淮北中学停办时并来的30名年龄较小的学生,编为1个附设中学班。教学以政治课为主,文化业务课为辅。政治课以《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和《政治经济学》等为基本教材。文化课设语文、数学、理化、音乐、体育、美术等。业务课主要讲授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材教法。教材一般是由任课教师编印讲义。有的课则是教师讲授,学生笔记,课后讨论巩固。宋晓邨校长著有《日知录杂感》,常选其中有关政治思想认识和革命工作感受等文作为语文课的部分教材。
该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为使教学内容与当时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35年2月,曾组织师生约百人到五河县王圩子进行为期20天的农村调查,用以提高师生对农村阶级状况和生产状况的认识。同时经常配合中心工作,组织师生开展文艺宣传活动,鼓舞群众的对敌斗争精神和生产建设热情。
35年6月,自卫战争开始,除一部分学生参加工作外,其余大部分散隐蔽,该校因之停办。
六、泗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民国35年11月开办于黉学旧址(后迁泰山庙)。校长先后为张沅、许尔盘、罗铸九。设甲、乙2班,招生100人(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学制4年。经费由县拨发。学生每学期缴纳学杂费10元左右。生活费由公家供给。四乡路远的学生食宿在校;城内及近郊的学生走读,不在校入伙,每人每月发给小麦60斤。课程设有国文、数学、地理、博物、历史、教育心理、教育行政、教材及教法、生理卫生、实用技术、美术、音乐、体育、童子军等。学生着黑色校服,夏季着白衬衣。36年秋,续设1班,招生50人。37年,该校停办。
七、泗县师范学校
该校前身是泗县中学师范部,1951年7月开办,先设在泗县中学内,招收初师一年级1班,学生50人。学制3年。学生除缴纳书籍学杂费外,伙食、医药等项开支全由国家核定的助学金解决。课程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史地、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和教育业务等。1952年7月,迁到西关外,续招初师一年级1班、50人,速成班1班、50人(学制1年)。不久,单独设校,命名泗县师范学校。
1953年7月,速成班有14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前毕业,分配任小学教师,其余36人由宿县专署文教处介绍,分别转入泗洪县师范学校(当时泗洪县隶属于安徽省)和宿县符离集师范学校初师班学习。
1954年7月,第一届初师班学生毕业,由宿县地区统一分配,一部分分在泗县工作。
同年9月,五河县师范学校停办,并来初师三年级学生1班,学生50人。
1955年7月,第二届学生毕业,全部分在泗县工作。五河县师范并来的学生同时毕业,一部分留在泗县工作,一部分由宿县专署文教处分配。这时,省对师范学校进行区域上的调整,该校停办。
1958年,泗县报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复办泗县师范学校,在泗城东南3里许重建校舍(即现在的校址),招收初师一年级2班、127人,中师一年级2班、90人。
1959年秋至1960年秋,续招初师一年级新生925人,
1961年9月,学校调整,除中、初师毕业和前已退学的学生以外,在校的925名初师班学生中,有214人自动退学,60人转学(转入宿县地区拖拉机学校20人,排灌学校11人,普通中学和改制中学16人,农校13人),37人转入中师班一年级学习,8名烈属子女和孤儿编入新设的师训班学习(师训两个班、112人,内有抽调轮训的小学教师104人),其余全部下放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内有苏北籍学生84人)。
1962年7月,该校再次奉命停办。在校的师训班学生绝大多数下放参加农业生产,只有少数人通过考试,继续留任小学教师。中师班交泗县中学代办(连同中学班转来的1名烈属子女,实有学生38人),校舍交二中使用。教职工除部分调出外,大部分留任于二中。
1964年7月,泗中代办的中师班38人毕业分配工作。
1971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报经宿县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在原来校址(二中已下迁)再办师范教育,初名泗县“五·七”大学师范班。同年冬,招收数学专科班44人,普师班100人。招收对象为下乡知青和复员军人。报考条件,数学专科班限于高中毕业程度,普师班限于初中毕业程度。1972年2月正式开学。不久,“五·七”大学迁往洋城湖,师范单设,恢复泗县师范学校原称。
学生生活待遇,按国家规定,每人月发生活费11元,供应口粮36斤,食油0.5斤,由学校统一掌握,包干使用。
学生大多只有初中程度。教材系学校自编自印。语文、数学两科以睢宁小学进修学校的教材为基础,理化科完全复习初中内容。
1980年和1981年,各招收二年制民师班1班,学生各60人。
1985年有普师6班,学生274人。
1953~1985年共培养师资1799人,具体情况如下表:泗县师范学校毕业生统计表


八、泗县教师进修学校
1983年筹办,设在泗县师范学校内,1984年7月开始招生,1班、47名学生,学制2年。有专职人员2人。各科教学工作多由师范学校教师兼代。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