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林业技术学校
(一)安徽省第六区高级农林实验学校
民国24年(1935)创办,原附设于安徽省第六区农林场(场址在泗县西关外火星庙,即今物资局所在地),初名安徽省第六区农林场附属农林实验学校。25年脱离农场,更名安徽省第六区高级农林实验学校。设实验、讲习两班,每班40余人,系由第六区所辖6县分招(以泗县学生为多)。实验班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学制2年,只办1期,毕业40人。讲习班招收高小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修业期6个月,办两期,毕业80人。
校长首末两任为王胜藻,其间递更为宋子云、黄晨钟。教务主任柯则,训育主任朱天毅。课程,实验班设农艺、森林、园艺、昆虫、生物、物理、化学、几何、测量学、农业经济、土壤肥料学、军训12科。讲习班只讲授农林、园艺方面的基础知识。
该校办学目的,讲习班在于“训就农林上的技术人材”,实验班为了“养成农林上的指导人材”。强调“以所学者践诸实验,以所做者参以学理,教育、建设打成一片,使之一面学、一面做,学得实用,做不盲从,一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之积弊”。(《泗县志略》)在教育、教学上具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和纪律严,要求高,注重实验的特点。具体做法是:每日上午课堂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下午进行田间实验。农业经济课则结合课文内容,深入农村调查。实行大礼拜制,两周休假一天,不轮休假的星期天,全日田间实习。学生一律在校食宿(学习、生活费用自理),生活军事化,规定学生一律着军服,背步枪(不配子弹),练军操,并按正规军标准管理军风纪。专员鲁佩璋常到该校视察,指导工作,抽查学生作业,有时还亲自讲课。
经费以第六区所辖6县分拨为主,征用火星庙庙田、学田收入及县款补助为辅。
26年秋,该校停办。

(二)洋城湖农业技术学校
1964年11月开办,是洋城湖农场附设的一所中级农技校,设农技1班,先在筹备阶段招收学生20多人,暂在农场劳动,由农场管理。1965年秋开学前,续招学生30多人,合计56名学生,多是泗县和宿县、灵璧、固镇等地的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附设卫生1班,61名学生;兽医1班,51名学生,学制均1年。
农技班设语文、数学、理化、作物栽培、土壤保护、病虫害防治等学科,选用省编教材。学生吃住在校,每人每月由学校发给生活费12元,经费系专区拨发。
1966年2月,受县劳动局委托,代管过该局附设的两个农垦班(小学、初中各1班,共100名学生)。该校初办时,原定农技班学生毕业后统一分配,后改为从哪来回哪去。1968年秋,学生全部下放,自谋职业,学校停办。

(三)农业干部学校
有过两次办校过程,第一次建于1957年6月,停办于1962年底。第二次1963年5月开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
该校以培训公社、大队级各类在职干部,提高其政治水平和生产建设、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宗旨。先设在县委党校,由党校代管。后迁到东关外原第二中学旧址(今畜种改良站所在地)。开1班,分期短训,每期学习1~2个月。学员伙食自理(学校也适当给予补助),学习结束后仍回原工作岗位。学习以政治为主,兼修农业生产和有关专业知识,由专任教师和县直各科、局有关人员讲课。没有课本,由教师编印讲义。共办财会班2期,行政班1期,兽医班1期。每期100余人。其余非办学时间,学校专职人员,均分到农村搞中心工作。

(四)农机训练班
1969年春开办,初无房屋,分区设点,借用地方公房。训练期1~3个月,每期学员150余人。以区、社拖拉机站的驾驶员和行管人员为主要培训对象。课程有拖拉机、内燃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常识和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教学结合实践,班内备有专供学员实习的拖拉机。训练期间,学员伙食自理,班里只发给每人每日4角钱的补助。训练期满,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回原单位工作。
1973年4月,县农机供应站拨给部分房屋,始由分散设点培训改为定点集中培训。
1974年4月,县农机局续为该班增建一些房屋。1976年5月,在北关外另建新舍,仍以分期培训为主要办学形式。
该班自开办以来,到1985年共办340期,为农业生产培训农业机械和财会、行政管理人员22645人次。

(五)农业中学
1958年秋,开办初级农校1所,命名泗县初级农校。先设在墩集区霸王城,招生325人,后迁到小朱圩,学生最多发展到588人,招收对象均系贫下中农子女。学校有土地700亩,建有农场、砖瓦厂、养猪场、颗粒肥料厂、水食品加工厂等农副业生产实验基地,学生一面学习,一面劳动。1960年,该校总结出一套“突出政治、勤俭办学与三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办学经验,被选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国务院的表彰。
此后,城郊、屏山、黄圩、大庄、黑塔等地相继办起初级农业中学,共招收学生234人。
1962年秋,县初级农校改为普通中学,更名为泗县墩集初级中学,城郊农中随后也停办。这时,全县尚有屏山、黄圩、大庄、黑塔4所农业中学。
1963~1965年,先后增设吴店、老山、汴河、汴光、瓦坊、时圩、王集、二陈、草沟、大安、樊集、瓦韩、长沟、前李、彭铺、周庙、霸王、草庙、曹场、杨集、四山、刘圩、赤山、找沟等24所农初中。至此,全县共有农业初中28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中学是建立与停办、转、并相间,1969~1973年,共建立郝张、杨桥、蒋庙、张巷、大魏、谷庄、九里沟7所农初中,而1967至1975年有27所农中停办或转、并为普通中学。1976年,全县只保留时圩、曹场、汴河、樊集、蒋庙、郝张、二陈、刘圩8所农中,但均开设普通中学课程,己完全改变农中性质。
1977~1981年,蒋庙、时圩、曹场3所农初中又相继停办或转并。1982年起,县教育行政部门为改革学校教育结构,一面对全县尚存的5所名是而实非的农初中,继续作出停、转、并的处理,一面集中一定人力、物力,按照西、西北、东、南四个方片的布局格调,先后兴办长沟、黄圩、黑塔、城南4所农职业高中。据1985年统计,这4所农职业高中共占地156亩,占有校舍7184.5平方米。开设12班,实有学生667人。配专任教师25人,其中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的7人(均任专业课),高等学校专科毕业及本、专科肄业两年以上的15人,高等学校本、专科肄业未满两年的2人,中专毕业的1人。长沟农职业高中开办较早,已有37名学生毕业,除4名参加工作外,余均走上农业生产岗位,成为农业技术骨干力量。

二、皖北泗县法政讲习所
民国22年开办,设在北关察院旧址,所长何维铨。
该所属短训性质,讲习期6个月。学生有两类,一是各区选送的行政人员,一是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经费由政府拨发。课程设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法学通论、监狱学、警察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办两期,每期两班,共结业240人,除选送人员和少数招收入所学生分任区乡行政职务外,余均自谋职业。23年秋停办。

三、医药卫生技术学校
(一)畜牧兽医训练班
1965年8月开办。班址先在洋城湖农场,1966年1月迁到东关外第二中学内。学员先由各区兽医站推荐,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招收157人,开2班。学制一年半。设药理学、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和传染病、寄生虫学、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中兽医学等课程。教学结合实践,每教完一个单元,即由教师带领学生分赴县、区兽医站实习。有时还委托县、区兽医站进行指导。
1967年春,第一届学员毕业,该班停办。

(二)卫生干部进修学校
该校前身是泗县卫生红专学校,1958年秋开办,中间两次停办,截止1985年底,累计培养医护人材1139人。(详见医药卫生章)

(三)泗县药材技术学校
1958年秋开办,1961年春停办。共招生150人,只首届50人毕业后安排了工作,余均自谋职业。(详见医药卫生章)

四、泗县“五·七”大学
1971年春筹建,1972年2月,招收学生190人,分设卫生、农学、牧医、财会4班。财会班学制1年,其余均为2年。
学生学习期间,书籍费自理,生活费由学校供给。
1973年,财会班学生毕业。另招农机班学生87人,以一个半月时间进行拖拉机手的培训。
1974年,农学、牧医、卫生3班学生毕业,新招中医班学生55人,学制2年。
1976年,中医班学生毕业,未招新生,学校实际已经停办,而挂有“五·七”大学之名的教职工班子,直到1978年始行解组。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