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国营
民国期间,泗城西关“日兴恒”私营官价盐店,批零兼营,官方仅对盐价实行控制。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政府在泗城始建国营光华商店。解放战争开始,国营光华商店撤销。建国后,国营商业相继兴起,在市场上逐步占主导地位,成为商品调节主要渠道。
贸易公司
民国38年(1949)3月,国营皖北贸易总公司在泗县设立泗城支公司,隶属宿县分公司,职工12人,租赁民房(现百货大楼处)22间,借用韩祠堂(现县工会址)3间,设营业部、会计部。人员、资金、商品均由泗洪县光华贸易公司调进,专营零售。经营商品有棉纱、棉布、绸缎、针织品、百货、文具、煤油、食盐、香烟、粮食等500余种。平粜粮食的来源,始从支前粮站拨进,继从泗城粮行随行就市收购。工业品以蚌埠皖北贸易总公司调入为主,有时也从本地行商购进。
国营贸易支公司所经营的商品货真价实,明码标价,在解放初期私商操纵市场,物价多变的情况下,发挥了稳定市场、平抑物价的作用。
1950年5月,国营商业第一次调整,国营贸易公司泗城支公司分解为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泗城办事处和中国粮食公司安徽省泗城办事处。
百货公司
1950年至1953年上半年为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泗城办事处,职工11人,设业务股,租赁中城街西段民房8间和赵太源商号门面3间做门市部和仓库,专营零售,同私营商业开展竞争。1951年设大庄、草沟推销组,人员增至30人,开展对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的批发业务。1952年增设人秘、计财股。11月撤销大庄、草沟推销组,设泗城门市部,经营商品近2000种。对香烟、食糖、文具、苏联大花布、香港衫等供过于求的商品,发起两次推销活动,并对供销合作社和私营商业进行就地供货,抑制了市场物价,初步确立在商业市场上的主导地位。1953年下半年,改为泗城商店,隶属固镇中心商店,批零兼营,香烟批发业务划归糖业烟酒公司经营。1955年,国营商业调整,正式定名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以批发为主。3月,设大庄、刘圩、草沟、吴圩、长沟5个分销处,兼营零售;并在泗城增设五金、交电、化工门市部和试销门市部,经营商品3800种。从此百货公司肩负起对全县商品的调拨、批发业务,在市场零售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1957年国营商业调整时,长沟分销处撤销,改设城郊分销处(址在泗城),承担长沟、屏山、墩集、老山、霸王、通海、魏圩、枯河头、彭铺、大吴圩、吴集、大营12个集镇的批发业务。4月,接收供销合作社系统退出的全部工业品经营业务(包括人员、设施),在全县范围内对工业品实行批零兼营。
1958年1月,实行“政企合一”,取消公司建制,设百货门市部,直属商业局。1961年10月,恢复公司建制,全称安徽省百货公司泗县公司。下设大庄、刘圩、草沟3个分销处,批零兼营,独立核算,在泗城租赁民房设门市部,零售百货、文具、针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等商品。1963年9月,改为中国百货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
1970年,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合并,大庄、刘圩、草沟分销处并入供销合作社;翌年4月成立泗县百货公司革命委员会,烟酒公司并入。1974年新建3层百货大楼,设第一门市部,职工34人,经营针纺织品、大小百货、烟酒茶糖、五金交化和文具、西药、书刊等。
1978年12月,恢复“文化大革命”前建制。1979年析出糖业烟酒公司,11月,析出五金、交电、化工经营业务,单独成立公司。1980年,百货公司实行批零统一领导,分别核算制;4月,百货大楼实行独立核算,经营商品达2903种。1982年,设三类商品批发专柜,降低起批点,看样选购,经营批发4014种,零售4300种。
1984年,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人员由原来22人减为8人,设针纺、百货两个批发部和第一、第二两个零售门市部,各自独立核算,营业职工增至143人。
纺织品公司
1952年8月,国营安徽省花纱布公司在泗县设花纱布小组,隶属宿县花纱布公司,专营棉布、棉纱批发和棉花收购。棉布、棉纱批发范围,除本县外,还经营对泗洪县的大柳巷治淮民工零售点、鲍集、管镇、青阳镇、朱湖、上塘集、魏营,盱眙县部分区镇和灵璧县冯庙、高楼、尹集等地的国营百货公司、供销合作社、私营商店的批发业务。棉花收购委托各地供销合作社代办,直送蚌埠纺织品站,花纱布小组付给手续费。
1953年1月改为中国花纱布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3月改为泗县花纱布批发商店,5月改为泗县花纱布推销组,12月恢复公司建制。
1954年9月,棉布、棉纱实行计划供应,取缔城乡市场经营,批发调拨业务由公司统一经营。
1955年定名为中国纺织品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从此,棉布、棉纱批发和棉花收购范围缩小在本县之内。1956年,纺织品公司从外地调进大批花布,并举办花布展销会,向城乡市场推销。
1958年1月,实行“政企合一”取消公司建制,设纺织品门市部,直属商业局。1962,年10月,恢复纺织品公司建制,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1963年2月,纺织品公司再次撤销,针棉织品经营业务并入百货公司。
糖业烟酒公司
1953年1月,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安徽省公司在泗县设办事处,接收原百货公司经营的香烟批发业务。1956年,改为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隶属安徽省专卖公司,独立核算。下设大庄、刘圩、草沟、长沟、霸王5个分销处,专营批发烟、酒、糖等商品。1961年2月,开始零售高价糖果、糕点。1962年改为中国糖业烟酒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相继经营计划、特需烟、酒、糖等61种日用生活商品的零售和批发业务。1963年,建安徽省泗县专卖事业管理局,挂两块牌子,内部不设管理机构,日常工作由公司办理。
1971年4月,糖业烟酒公司并入百货公司。1978年恢复原建制,翌年3月,撤销安徽省泗县专卖事业管理局,保留糖业烟酒公司。1982年,公司新建的营业大楼开业。至此,公司在泗城计有2个零售门市部和1个小商品批发部。
1983年后,公司采取多渠道少环节经营方式,首次就厂进货达83万元。1984年进一步扩大就厂进货,全年进货款达86万元,并设刘圩批发站。全公司职工增至68人。同年,析出烟草经营业务,成立泗县烟草公司。
石油、燃料公司
1952年12月,国营皖北石油公司在泗县设石油推销组,以经营煤油为主,专营对泗县、泗洪、五河3县的百货公司、供销合作社、私营商业、工厂、国营农场的批发。供货方式,五河由蚌埠石油站水运中途丢货;泗洪县经淮河直放双沟;泗城由淮河、石梁河直放南关码头;草沟由蚌埠经淮河、沱河直放,再中转长沟等地。储运容器是200公升铁皮桶,煤油储量经常保持二三十吨。
1955年正式成立中国石油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内设人秘、计财、储运3股。当时工农业生产用油单位,仅有洪泽湖农场、泗洪双沟酒厂、泗县排灌机站及电影放映队。石油储存量经常保持1 2 0吨左右,其中煤油占8 5%以上。
1956年,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安徽省宿县地区分公司在泗县设煤炭经销处,职工16人。设北关(现商业局职工宿舍)、南关(现燃料公司)、草沟、通海、刘圩、大庄、霸王城、时渡(老脖子)8个推销组和转运站,后又增设长沟、黑塔、黄圩、山头、新集等推销组,就近供应灾区农民用煤。
同年底,五河、泗洪两县的石油批发业务划出。次年1月,县石油公司并入百货公司,4月又析出,与煤炭经销处合并,称中国石油煤业建筑器材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统一经营,分别核算。1958年1月,实行“政企合一”,撤销石油煤建公司建制,改称石油煤建小组,隶属县商业局。1961年,政企分立,设安徽省泗县石油煤建经营处,独立核算。石油、煤炭控制供应。1963年改称安徽省石油煤建公司泗县公司。1970年成立泗县石油煤建公司革命委员会,隶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1977年1月,对农业、渔业生产用油执行低于批发价的优待政策。1978年,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原建制。1979年9月,石油、煤建,分别成立安徽省泗县石油公司和安徽省泗县燃料公司,均隶属商业局,实行分别经营,独立核算。
石油公司,1979年在城西三里湾建油库770平方米,占地29300平方米,拥有50吨油罐24只,油罐汽车5辆,加200公升铁皮桶,库容量达1200吨,年吞吐量达1.2万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机动车辆迅速增加,需油量猛增。石油公司对生产用油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定量供应”的原则,将全县各种拖拉机、汽车、汽油机、柴油机逐一登记建卡,按机按月供应油料;对交通、粮食、化肥等重点运输用油,核实用量,保证供应。到1982年,50吨油罐增至34只,库容量达1472吨。1983年4月,取消支农(渔)优待价,经核算,7年间,支农(渔)优待差额39.8万元,均由国营商业补贴。1984年,公司设泗城、草沟、新集3个加油站和三里湾副油门市部,对全县用油单位实行就近供应,全县总容量达1329吨。至年底,销售6136吨,其中煤油940吨,仅占石油总销量的15.32%。
燃料公司,1979年,确定山头、黑塔、黄圩、新集、长沟、草沟6个供应组和城关煤场,对全县工业和民用煤实行就近供应。1981年划归物资局管理,燃料公司经销。是年,地区公司下达计划指标43300吨,调进40387吨(其中烟煤28849吨,无烟煤9895吨,泥煤1643吨),完成计划92.4%;销售计划3 9 0 9 5吨,实际销售4 3 9 6 0吨,超销3 4 8 6 5吨;利润指标2万元,实际完成4.33万元,完成指标215%。1982年7月,泗县煤球厂建成投产。1983年生产成型煤3762吨供应居民。1984年,业务量增加,经机构改革,公司下设人秘、业务、节约、财务4个股和1个经理部。1985年,地区公司下达计划指标41300吨,实际调进44072吨,超购6.71%;销售计划40900吨,实际销售57835吨,超售41.4%;利润指标12万元,完成利润17.42万元,超指标45.17%;节能指标2900吨,实际节煤5848吨,超指标102%;成型煤生产计划6000吨,实际生产8092吨,超产34.9%,创调进、销售、利润、节能、生产的历史最好水平。
食品公司
1954年以前,泗县的生猪、家禽、鲜蛋、菜牛(羊)等主要副食品,均由私商自由经营。1954年,中国食品公司固镇中心转运站委托泗县各基层供销社代购代供,并派10名技术人员指导副食品经营,中转站付给代办单位3%手续费。但私商经营仍占很大比重。1955年,固镇中心转运站在泗城西关外购置23间猪仓,所收生猪,除草沟、长沟两地直接赶送固镇外,其他各地收购生猪,均赶运至猪仓,再分批赶送固镇转运出口。1956年起,副食品经营纳入国家计划。2月,中国食品公司安徽省泗县公司成立,在泗城西关外(现盐业公司)设门市部和办公室,职工编制100人,隶属泗县人民委员会商业科。内设业务、计财、人秘3股,下设黑塔、刘圩、山头、大庄、黄圩、屏山、长沟、草沟、墩集和城关10个区镇食品收购供应站,各区所有集镇设收购点,共44处。生猪、家禽、鲜蛋、菜牛(羊)统由食品部门遵照国家牌价购销,并配合各级政府辅导、资助生猪饲养事业。
1958年,实行“政企合一”,撤销公司建制,食品公司降格为副食品组,隶属商业局,下属机构仍旧。6月,国营商业与合作商业合并(简称“国合合并”),下属站(点)隶属所在地基层供销社。同时,副食品组接收供销合作社盐业经营业务,设盐业批发部。西关猪仓改为盐仓,副食品组办公室、营业门市部和猪仓迁至西关桥头。1961年,国营商业与合作商业分设(简称“国合分设”),恢复公司建制,隶属商业局,各食品收购供应站(点)复属公司。1962年,盐业由食品公司划出,撤销盐业批发部。1968年,公司建制解体,由县人民武装部派军代表接管,下属各站(点)由地方公社武装部代管。1970年成立泗县食品公司革命委员会,隶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公司收回原属站(点)管理权。1 0月,第二次、国合合并”,各食品收购供应站(点),又划属所在地基层供销合作社,同时盐业并入食品公司,恢复盐业批发部。1975年盐业经营业务划出,单独成立公司。1978年,第二次“国合分设”,各食品站(点)复属食品公司系统管理。
1984年机构改革,原公司改称安徽省泗县食品公司,内设业务、计财、人秘3股和办公室;下设经理部、车队、直属库和长沟、草沟、丁湖、墩集、草庙、黑塔、刘圩、山头、瓦坊、大庄、杨集、屏山、芦圩、黄圩14个直属站;各直属站下设食品收购、供应点,职工229人(其中公司编制54人,站点编制175人)。当年经营生猪71563头,盈利743981.26元。后取消生猪统购制,两个市场同时存在,个体屠户兴起。1985年经营生猪36171头,盈利18366.31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9%和93%。下半年,副食品经营效益急剧下降,除部分职工承包站(点)外,其他职工由公司经理部投资组织贸易货栈,经营农副产品收购、烟酒百货和贩卖木材、毛竹、石油、化肥等,以求生存和发展。
盐业公司
民国38年3月前,泗县食盐由私商经营,当时每斤食盐相当于7斤小麦的价格。此后,国营泗县贸易支公司经营食盐,与私营盐商展开竞争,盐价始趋平稳。1950年贸易公司撤销后,食盐由供销合作社批零兼营,进货从固镇水运抵草沟、泗城。
1958年,泗县食品公司接收供销社盐业经营业务,专营批发,改西关外猪仓23间为盐库,以连云港的淮盐,山东的昌盐为主,仍由固镇水陆兼运调进,对国营商店、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组)、个体有证商贩的商品用盐和部队、工业、农业、渔业、牧业的生产用盐实行批发价和优待价。1962年,盐业由食品公司析出,设泗县盐业经营处,专营批发,职工6人,业务属安徽省盐业公司。次年,始代管国家战备盐储备,设储备库2处。
1970年,盐业经营处复并入泗县食品公司,食品公司设盐业批发部。1975年,盐业经营业务再次划出,成立泗县盐业蔬菜公司。1 9 8 1年5月,盐、菜分立,成立泗县盐业公司,隶属商业局,专营批发。对基层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采取进货制,年销售量4 0 5 5吨。到1 9 8 4年,拥有仓库6 4 4平方米,营业用房1 4 9平方米和汽车1辆。1 9 8 4年,国内纯购进66 4吨,省内调入2 2 2 6吨;国内纯销售2 8 5 2吨,年末库存5 6 0吨(转上半年库存5 1 9吨);年营业额79 2 41 6元,利润总额2万元。1 9 85年,国内纯购进11 2 9吨,省内调入1735吨;国内纯销售3519吨(含上年库存560吨和历年溢余44吨),年营业额875087元,利润总额2万元。
蔬菜公司
1975年,泗县盐业蔬菜公司成立之前,泗城蔬菜均系郊区菜农自产自销,品种单调,量少质劣,价格浮动大。公司成立后,先后经省、地、县批准建小曹、东小街2个蔬菜生产专业队。蔬菜队的蔬菜生产、交售由公司下达计划,依市场需要结合计划指标,分品种逐日收购供应市场,每个月结算一次。1979年4月以后,由于生产、交售计划失调,形成市场菜少时,菜农到市场自销,菜多时向公司交售,使公司的蔬菜发生滞销、烂变现象,造成政策约束的经营性亏损,由县财政从盐、菜分家后的1982年盐业公司盈余中每年补贴2万元。1979~1981年的2年中,共补贴4万元。
1981年5月,盐、菜分设,成立泗县蔬菜公司,隶属商业局。内设信托贸易公司,经营烟、酒、粉丝、调味品和农副产品收购,开始扭亏为盈。1983年,经地、县批准,将城关镇东关的圩东、圩西队和北关的四队、五队划为蔬菜专业队,至此共有6个蔬菜生产专业队(由回家供应商品粮)。是年蔬菜的产、供、销合同未衔接好,市场菜价一度不稳,蔬菜公司先后从南京、山东等地调进马铃薯、青辣椒、茄子、黄瓜、花菜等鲜菜,以低于市价出售,平抑了市价。后又调进海味、榨菜以及副食、调味品等,实行批零兼营。并在草庙区三湾乡大苗庄开辟第二蔬菜生产基地。当年秋,以每公斤0.1元价格收购15万斤大白菜,再以每公斤0.054元供应城镇居民。1984年元旦和春节,市场鲜菜奇缺,公司从广东调进青辣椒、花菜、甘蓝等投放市场,满足了市场需要(这是国营商业首次在冬季供应城镇居民鲜菜)。
医药公司
建国前,医药多是私营,仅民国22年泗城官办民众医院兼营医药,带有官营成分。1955年,泗州孟仁寿堂公私合营后,先组建药材、医药经营处,后正式成立国营泗县医药公司,隶属商业局,公司有职工40人,内设人秘、财会、业务3股,下设中药经营部、西药经营部、孟仁寿药店和大庄、刘圩、草沟医药经营处,实行统一核算,分别经营,报帐制。1981年起,改属县计划委员会。1983年,业务量增大,公司又在泗城东、西、南、北关和长沟增设5个医药零售门市部。1984年起又改属县经济委员会,增设黑塔医药零售门市部。至此,全县共有12个国营医药批发和零售机构,在编职工81人,均实行经济承包,独立核算,公司统一纳税办法,经营的医药有中药、中成药10大类464种,西药和医疗器械6大类866种。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
1979年11月,原由百货公司经营的五金、交电、化工商品业务划出,单独成立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内设业务、计财2股,职工编制23人,批零兼营,独立核算,进货方向以宿县二级站为主。1981年后,采取厂店挂钩,以代销形式开展业务活动,代销商品有淮阴的铁丝,河北省的铅芯线,蚌埠的打气筒,泰兴、关山的自行车零件,清江的电风扇等;对基层零售单位批发达2500多种。
1983年3月,在国防大街建营业大楼一幢,并在泗城设第一、第二零售门市部,在刘圩设批发站。全年就厂进货额37万元。1984年,公司职工增至61人,有汽车1辆。年进货总额489.74万元,其中就厂进货38万元。经营商品2000余种,纯销售额541.85万元,利税总额30.3万元。1985年进货总额628.28万元,纯销售额702.03万元,利润总额33.27万元。
农机公司
1970年成立农机供应站,开始经营农业机械及其零配件,隶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后改属工业局,业务直属宿县地区农机公司。经营贯彻“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原则,为无利无税企业单位,货源由上级公司计划支配。经营实行“三包”(包退、包换、包修),执行全国统一销售价格,坚持合理的比价和差价。1971年,购进金额80.61万元,销售额70.79万元,年利润仅0.09万元。1974年成立泗县农机局,辖农机供应站,1975~1977年先后设刘圩、长沟、丁湖农机零配件销售网点。1978年,小型农业机械供不应求,计划分配远不能满足要求,通过市场调节渠道,本着急缺先购,易损多购的原则,从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及本省的淮北市,萧县、合肥、六安等地就厂购进小型拖拉机及配件150余种,价值35万多元,缓解了供应紧张状况。同时调出积压物资400余种,价值135万元,调济了余缺,加快了资金周转。1979年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分配为辅,低价薄利,略有盈余经营方式,增加了经济效益,全年共调、购农机及配件金额447.15万元(上年库存49.3万元),销售额476.81万元,按政策经营首创利润5.79万元上交国家。
1980年,农机供应站更名泗县农机公司,为全民企业单位,属县农机局。内设经理室、业务室、会计室、储运室和套台组、配件组、修理组。经营范围有各种农田作业机械及维修配件,各种农田动力排灌机械及维修配件,各种农业运输机械及胶轮胎、胶(塑)管,农机具及配件和农产品加工机械。1984年,农机公司进行全面整顿,职工编制30人(其中行管干部6人)。全年总购进额201.73万元,其中市场调节购进额89.9万元,销售额215.03万元,上交利润8.2万元。

物资局
1963年开始组建,1964年正式成立,1965年开业经营,由宿县地区物资局统一行政管理,统一物资分配,计划调拨,统一经济核算,统一划拨人员工资,经营原则是“不赔不赚,略有盈余”。内设人秘、业务、计财3股,下属木材公司(1964年由农林局划归物资局,1967年复归农林局)、燃料公司(1981年由商业局划归物资局)和草沟物资供应站。
供应范围:1980年前,仅为满足全县几家县镇企业工厂的计划物资供应;此后,随着市场开放,对农村物资供应逐渐增多。
供应项目:1980年前,主要供应金属、机电、化轻、建材4大类,供应物资一律由地区物资局计划安排,统一分配。1980年后,贯彻“两个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方针,扩大物资供应项目。到1984年底,具体经营的物资有各种型号钢材、有色金属、生铁、焦炭、铸铁管、重型通用机械、金属锻压切削机床、铸铁机械、木工机械、各种开关柜、电工仪器仪表、各种汽车、农业机械、化肥、刀具、量具、磨具、磨料、工业轴承、工矿机械配件、轮胎、橡胶制品、玻璃、电石、氧气、水泥、纯碱、工业用碱、电解铜、聚氯乙烯类和燃料等约万余个品种。
供应情况:1965~1969年,经营计划供应物资总额64万元。1970年7月,财权下放县局,供应物资逐年增多。1971年完成供应物资金额82万元,超过前5年的总和。1981年购进物资总额235万元,销售额235.25万元。资金周转5.62次,盈利5.05万元。1984年,地区物资局下达购、销指标各为380万元,利润8.03万元,资金周转10次。县物资局提前5个月全面完成各项计划指标,至年底购进总额683.02万元。其中通过市场调节购进物资金额594.39万元,占总购进额87.02%,其主要物资有各种型号钢材1608吨,市场调节购进953吨,占总购进的59.27%;汽车43辆,市场调节购进38辆,占总购进的88.37%,经市场调节购进的还有水泥4136吨,化肥10870吨,油毡2601卷,和电线、纯碱、玻璃等。全年供应总额702.25万元,占计划指标184.8%,增长率为64.96%;实现利润20.12万元,占计划指标263%,增长率为75.41%,资金周转18.07次,超计划指标8.07次,比上年加快6.22次。农村物资供应面扩大,草沟物资供应站,1984年1~11月供应农村物资计额324.27万元,占总供应额46%。
对外贸易公司

清末,孟仁寿八宝眼药通过南洋劝业会行销东南亚诸国,畜产品多通过私商由南洋通商口岸,出口东南亚。建国后,由商业部门逐级上调出口。1964年8月,宿县地区外贸公司在泗县设办事处,收购业务委托供销合作社代办,付给8~20%手续费。1970年10月,办事处撤销,外贸业务由土产公司经营。1971年3月,商业局成立外贸小组,组织全县的出口商品生产、收购和出口调拨。1973年9月成立泗县对外贸易公司,隶属商业局、职工编制7人。翌年4月1日,正式独立开展外贸活动,至年底收购出口商品额81万元,盈利1.22万元。1975年,外贸公司财经直属国家外贸部管理。1976年收购出口商品额124万元,盈利3.2万元。1978年5月,定名为安徽省泗县对外贸易局,隶属县财贸办公室,设对外贸易公司和业务、财务、人秘3股。公司下设收购门市部,各区派专职人员指导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全年收购出口商品额190万元,纯利12.04万元,超额完成省地外贸局下达计划指标。1970~1980年共上交国家利润65.72万元。曾受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的表扬、奖励。
1981年,畜产品收购业务划归县外贸局经营,土产品经营业务仍属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管理,单独核算,经济属地方财政。从此县贸易局分为内贸、外贸两部分。当年收购山羊板皮17.09万张。此后,由于国际市场行情不断变化和境内外贸出口商品通过私商外流,经营很不景气。1981年亏损3.99万元。
1984年,泗县对外贸易局改为泗县对外经济贸易局,隶属县政府,增设储运股,下设土产、畜产收购门市部,附设知青门市部,共有职工53人。在业务上注意掌握市场行情,指导出口商品生产。当年仅薄荷油一项,出口17.66吨,金额52.99万元,盈利15万元。其他项目仍未达到扭亏水平。
木材公司
1956年7月建立,隶属蚌埠市木材公司,系国营企业单位。1964年划属县物资局,1 96 7年属农林局,1 981年划归林业局。下设大庄、黄圩、找沟、墩集、草沟、长沟、黑塔7个木材收购站。主要从事国家统配木材及地产木材的收购、调拨、销售业务。
木材公司建立前,木材多由土产公司、供销合作社或私商经营。经营的品种大部是南木(杉木、山杂木),由皖南或南方产地经长江、淮河运入石梁河、沱河,放抵泗城南关或草沟码头;少量北木(东北松、油松等),由东北产区用火车运至宿县,再由汽车运入,均敞开供应。木材公司建立后,南、北木和地产木材均由公司(站)统购统销,平均每年经营统配计划木材2000立方米。1980年市场开放,出现多渠道经营木材局面。建材公司、二轻公司及其农具厂、家具厂和供销部门、贸易货栈均经营竹木,全县各行业经营计划外木材7000余立方米。同年,木材公司购进木材1580立方米,销售2425立方米(含上年仓存),销售额77.33万元,盈利3.58万元,上交税金1.02万元。销售额、利、税比以上年份均有增加。1985年购进木材2508立方米,销售2944立方米(含上年仓存),销售额126.74万元,盈利5.9万元,上交税金3.03万元,销售额、利、税为建立公司以来的最高纪录。
木材公司在城北关外国防路西侧,占地22亩,职工30人,建宿舍、办公室160平方米。1971年建带锯房140平方米,购置56英寸带锯机一套,对外加工木材。1972年增建职工宿舍200平方米,购江淮牌载重汽车2辆。1980~198年建仓库834平方米,购置解放牌载重汽车(带挂车)1辆(原2辆江淮牌汽车卖出)。1983年建宿舍、办公、营业三用三层楼房一幢。
饮食服务公司
1961年前,饮食服务业多为个体私营或集体(股东)合营,仅泗县人民委员会招待所为国营(1968年改称泗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
1961年4月,商业局设饮食服务经理部,开办国营人民旅社(西关桥头)和国营东风浴池。1963年,在中城街开办国营红旗饭店,经营酒菜、面食、油炸食品等近50多个品种,明码标价,顾客凭粮票买牌就餐。1964年开办国营洗染坊(1973年城关洗染坊并入,1978年撤销)。
1971年,饮食服务经理部易名为饮食服务公司。1975年,国营人民旅社服务大楼落成,床位由原来120张增至220张,房间配有沙发,电风扇等。1981年,在国营红旗饭店基础上改建虹乡(楼)饭店,营业间由原来438平方米增至800平方米,工作人员由原来13人增至25人。同年将东风浴池扩建成浴池楼,始设男、女浴池,共有座位200个。1982年设国营曙光照相馆。
1973年兴建李月华接待站大楼一幢,1975年落成使用,取代泗县革命委员会招待所。1981年改为县人民政府招待所。
1959~1985年国营商业经济效益主要指示表
单位:万元

二、集体
(一)供销合作社
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原泗南县墩集合作社迁进泗城南关大街,为泗县第一个供销合作社,有职工五六人,主要业务是收军鞋和卖油盐等日用品,销售价一般低于私商20%。解放战争爆发后,人员随地方政权东撤,合作社撤销。
建国前后,灾情严重。中共泗县县委和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在灾情特重的刘圩区四山乡(现属山头区)创办生产救灾合作社。2月,成立县生产救灾合作社,组织全县生产救灾活动。随之农民集资入股,相继成立区乡基层供销合作社。秋,县生产救灾合作社改名为泗县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全县基层社。1956年,县社设立公司,1961年后接收商业局的大庄、泗城轧花厂,1984年又建立屏山轧花厂。
供销合作社自创建以来,到1984年,全县计有4个公司,3个轧花厂,1个基层社,共397个商业机构,其中管理机构21个(内兼营业务20个),经营机构376个(内农副产品采购、供应机构18个,零售机构358个),1221名职工(其中管理人员653,兼营业务202,经营人员366)。自有资金675.1万元(其中社员股金102.6万元),固定资产611.6(万元,商品销售总额达445565662元,盈利13153444元,向国家缴纳税金6534815元。
1、县社
1950年2月成立泗县生产救灾合作社,同年秋改名为泗县合作总社,内设秘书、财会、业务、组导4股,共15人。1951年农民入股,资金扩大,全县按行政区划成立17个基层社,县社工作量增大,增设计划、供应、推销、生产股共8股。1954年6月,改名为泗县合作社联合社,并召开第一届全县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12月又改名为泗县供销合作社,撤8股,设干部、秘书、财会、计划、组导、推销科、供应、生产、物价9科。1957年,供销商业经营的工业品连同工作人员、设备交国营商业,供销业务减少,内设机构并为秘书、财会、计划3股。1958年6月,县社与商业局合并,供销社企业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1961年10月恢复供销社建制,设人秘、组导、财务、计划、业务、集市交易、基层工作7股,恢复基层社机能作用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制度,职工仍享受国营商业职工同等待遇。1963年2月召开全县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重新选举产生理、监两会。1970年10月,县社第二次与商业局合并,复将供销社转为全民企业。1984年体制改革,再次明确供销社为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县社命名为泗县供销联合社,设主任办公室和人秘、财会、计划、业务储运、基层工作、多种经营、物价、监察、职工教育10股,共有干部、工作人员38人。

2、经理部、公司、厂
1956年,县社设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土副产品采购3个经理部,共有干部职工56人。1957年,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合并为供应经理部,土副产品采购经理部改名为采购经理部。1961年,恢复原3个经理部。次年合并为供应、采购2个经理部,另成立1个贸易货栈。1964年,贸易货栈撤销。1965年,供应、采购2个经理部合并成立土产公司,直至1970年“国合合并”。
1978年“国合分立”,恢复县社建制,设土产、棉麻2公司,同年土产公司经营的生产资料析出,单独成立生产资科公司。1984年增设贸易公司。至此,县社共辖4个公司,计有干部职工163人。
1958年商业局建立的大庄轧花厂,1961年“国合分立”时,划归县社经营。1972年商业局建立的泗城轧花厂,1978年恢复县社建制时,也划归县社经营。1984年,县社又建立屏山轧花厂。至此,县社共有3个轧花厂,固定职工147人,季节工315人。
3、基层社
1950年冬始,成立老山、草沟、墩集3个基层社。翌年相继成立屏山、瓦坊、长沟、高集、马厂、城乡、城关、芦圩、曹场、索滩、大安、黑塔、大庄、山头、黄圩、吴集16个基层社和县直机关职工消费合作社。1952年又成立樊集、尹巷、霸王、通海、吴圩、找沟6个基层合作社。至此,全县共有26个基层合作社。同年11月,根据行政区划,合并为城郊、屏山、大庄、黄圩、长沟、草沟、霸王、黑塔、刘圩9个基层供销社。1956年3月又合并为城关、大庄、长沟、墩集、刘圩5个基层供销社和城郊供销社。1957年,工业品交给国营商业经营,城关、城郊两社合并为城关供销合作社。1958年“国合合并”时,改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公社商业科,基层社主任改为商业科科长。1961年恢复供销合作社,撤销商业科,复设1952年时的9个基层供销合作社。1970年第二次“国合合并”,原基层社机构仍旧。1978年第二次“国合分立”时,按人民公社区划设屏山、杨集、黄圩、大庄、瓦坊、刘圩、山头、黑塔、小梁、墩集、草沟、东方红、城南、丁湖、樊集、瓦韩、长沟、前李、红旗、城郊、徐贺21个基层供销合作社。1980年4月,调整基层社布局时,徐贺社并入屏山,瓦韩社并入草沟,前李社并入长沟,红旗社并入城郊,樊集社并入丁湖,东方红社改名为草庙社,城南社改名为大路口社,共16个基层供销合作社。下设39个分销站,242个代购供销店,共有干部职工1063人。
(二)合作商店(组)
1955年前,私营商业在市场经营中占相当地位。其后,对私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明确城乡市场以国营商业为主导,供销商业为助手,合作商业为补充,对小商贩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利用其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的积极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改造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方针。1955年下半年,在自愿原则下,私商资本折价投股,私方人员为从业人员,组建22个合作商店,3个合作小组,44个经营小组,47户代销,1030户经销,把私商活动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翌年续有发展,全县有103个合作商店,从业756人,92个合作小组,从业887人,108个经销代销户和30个交易所。1957年后,烟、酒、煤油等工业品控制洪应,货源不足,上述合作店组陆续撤、并,到1965年,由供销社归口管理的有合作商店133个,从业416人,合作小组3个,从业13人。
1970年,合作商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明确其属于社会主义经济性质。1980年,对合作商业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其人多、网点分布广、小型分散、经营灵活、方便群众的特点,商品零售额逐年上升。到1984年,全县210个集体商业企业,零售额达312.2万元。交纳工商税近10万元,并为国家安排招收知识青年72人,安排离、退休子女顶替工91个。
1981年后,为解决部分知识青年就业,各部门附设零售门市部,名为知青商店。到1984年,全县有知青商店30个,安排知识青年81人(其中工业部门附设的零售门市部25个,安排知识青年56人,其他部门附设零售门市部4个,安排知识青年21人。工农商联合企业附设的零售门市部1个,安排知识青年4人)。

供销合作商业经济效益表
单位:万元

三、私营
建国前,城关和大庄、草沟、刘圩等30多个大小集镇商业均系私营,一般经营烟酒杂货、棉布百货、医药和饮食服务、农副产品代买,个别的还兼营酱制品、糕点加工和酒油作坊。这些商店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歇业倒闭,或沦为行商、小摊贩。建国初期,人民政府致力发展商业,对个体商业和私人财产实行保护政策。1951年登记,全县私营商业811户,从业1844人,资本118077万元(旧币),营业额在市场所占比重为70.14%。1952年底发展到1112户,从业2224人,资本162880万元(旧币),营业额在市场所占比重达78%。1953年冬登记,全县有24个行业,5105户(包括摊贩1961户),从业7369人,资本25.924万元(新币)。这时,由于国营批发阵地逐步扩大,供销合作社零售网点逐步展开,私商市场相应缩小。粮油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市场禁止自由买卖,私营商业零售额比1952年下降25%。
1954年,全县有私商1514户,从业1914人,资本4.713万元。营业额在市场所占比重下降到18.69%。经1955年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私营商业绝大部分将店资折价转入不同类型的集体商业,或转到工农业,全县只有752户零售摊贩从事个体经营。
1966~1976年,个体私商被戴上资本主义帽子,受到打击,被迫停业。
1978年以来,个体商业逐年发展,情况如下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