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航道
泗县境内有河道10条:龙河、潼河、唐河、民利河、石梁河、老濉河、新濉河、南沱河、北沱河、新汴河,总长290公里。
建国前,河道能通航的只有2条:石梁河从泗城南门外流经天井湖入汕河至淮河,全长53公里(泗县境内22公里),正常水位仅能通航1~3吨的小渔船,汛期才能航行6~10吨的带篷自航木帆船;老濉河上至符离集,下通泗洪县的小韩庄,流经泗县境内60公里,是泗县10条河道中最长的一条,可航行5~15吨的自航木帆船。但由于河床长期没有疏浚,加之河道弯曲,淤塞严重,枯水季节难以通航。
1966年,新汴河破土开挖,它上通宿县,下达洪泽湖,经大运河入长江,沟通了泗县和上海及江苏沿海等工业重镇的经济往来。1971年该河正式通航后,成为泗县一条主要航运孔道。
(二)渡口
建国前,泗县境内河流大部没有桥梁,客旅往来,全靠人工摆渡,各渡口多为“义渡”。渡船大多长久失修,时有漏水沉船的危险。民国34年(1945)7月,石梁河霸王渡口发生漏水沉船事故,死20余人。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组织群众筑坝蓄水,扩大了水域,增加了水深,渡口也随之增多和改善。1956年,渡口由航运站代管,交通部门对其设置与管理亦作了明确规定: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当地群众自行管理,每渡口由群众推选渡管员1~2人。
1959年,交通、公安、水利、农业、农垦5部作出了“关于加强运输船、渡口船、渔船安全管理的规定”。根据规定,泗县交通部门对渡口管理工作每年都进行检查和落实,不断更新渡口船只。1976年以来,多数渡口裁撤建桥,大大方便了沿河两岸人民的往来。但由于泗县境内河道较多,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改渡建桥任务短期尚难完成。1984年,各河道上仍有人工渡口27个,分布情况为:
新汴河:地下涵、小丁、皮条陈、彭铺、长沟、唐河地下涵、小张、曹庄、小韩庄、小李渡口等。
石梁河:霸王、刘渡、田渡、魏桥渡口等。
新濉河:通海、马公、小雍渡口等。
老濉河:大庄、大李集、双宅渡口等。
沱河:大安、樊集、粱庄、汪桥、管桥渡口。
潼河:钱庄、夏庙渡口等。
(三)港口
建国前,泗县现有区域内有两个较为主要的港口码头,一在泗城南门外石粱河东岸,一在泗县草沟集东头沱河西岸(抗日战争中已被敌机炸毁)。当时水上运输全靠一些小木船,官方无组织,港口码头一般无建筑,船舶停靠都是自然港口。建国后,中共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水上交通,逐步整修、管理港口码头。初仍利用自然场地作码头,就近租赁几间房屋作管理人员的办公地点。1966年后,新汴河开挖,石梁河被截断,泗县原有的老港废弃。1970年,新汴河工程基本完成,省交通厅批准修建宿县、灵璧、泗县3港口。同年10月,泗县第一个人工新港口码头开始兴建,1972年基本建成投入使用。
新港,位于泗城南2公里胜利大桥东200米处的新汴河北岸,港口东约2公里为石梁河地下涵,西为化肥厂,北靠城关,南界渔场。
港口规模:陆域,建港时因投资所限,只重点解决关键问题,即筑客货码头岸璧,修货台港区路,建候船室、办公室和职工宿舍。房屋建筑一般是混凝土结构,只候船室浇有部分钢筋混凝土。港口东西宽250米,南北长120米,建有直立和斜坡相混合、浆砌块石和部分混凝土相结合的重力式码头93米;前方港道路164.8m×10m;外联泗五公路内接港区内道的进港路500×12m(全港区道路为泥结碎石和砂礓路面);货场1300平方米,可堆放货6000余吨;货位两个,共1452平方米,可存放货物4300吨;护坡1148.8平方米;候船室325.1平方米,仓库226.8平方米,办公室68.3平方米;宿舍321平方米。安装有3吨固定吊车1台,活动皮带输送机2台。水域,挖港池长150米,宽60米,设计水位最高20.41米,最低18米,码头设计标高20.6米,码头高4.4米,一般码头前水位深2.5米,最少1.5米。
二、航运
建国前,泗县水上运输只有个体的小渔船,有货运货,无货捕鱼。建国后,水上运输不断发展。1956年成立跃光水上运输合作社,有18只小木船,85吨位。1957年9月,从符离集港口转来24只运输船,120吨位,组建天井水上运输合作社。1958年,跃光、天井两社合并为泗县水上运输合作社,有木帆船42只,205吨位,固定资产6万元,船员每人每月发给8元生活费。
1972年后,由于新汴河的开挖和新港口码头的建成,疏通了泗县与灵璧、宿县、江苏沿海各地及上海市的水上交通运输,1973年,船只发展到64只,880吨位。同年9月,省交通厅分配给20马力拖头1艘,拖带80吨位;1975~1976年,又自购45马力和60马力拖船各1艘,开始改变过去人力拉纤撑篙的运输方式。1976年1月,泗县造船厂(1956年建立)派人去外地学习造船专业技术,自己设计驳船模型,于1977年生产出2艘水泥驳船和1艘8 0马力的木质轮船拖头,拖带32 0吨位。1 97 8年,发展了挂桨机8台,每台拖带40吨位。1982年,又陆续购进90马力和120马力大型拖头各1艘。1983年6月,泗县水上运输合作社改为泗县水运公司。是年年底,拥有船只97艘,3850吨位;拖头4艘,420马力;挂桨机75台;固定资产120万元。相当于1958年的20倍。职工人数达294人,1984年平均月工资82元,相当于1958年的10倍多。
在航运管理方面,1956年设县航运管理组,1962年成立泗县航运管理站。1983年,县航运管理站为适应“经济放宽、搞活”的形势发展需要,专门建立港口服务站,配备专职航监员和航道员,负责码头与航运的管理及安全工作。
泗县航运,1966年前使用的是石梁河东岸的老港口,1972年起改用现在的新港口。新、旧两个港口每年只能通航4~7个月,现将其年货运量分别列表如下:

上一篇:第一节 陆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