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铁业
清末、民国初,泗县约有铁匠铺50家:设在泗城的7家,内以东关陈家贵,西关陈家志的铺子较有名;散布在农村集镇的40多家。这些铁匠铺,生产工具主要有红炉、风箱、大锤、手锤、砧子、钳子等。煤和钢铁等原料大都是购买或用成品换来的(换的多是废钢铁)。产品主要是农具和炊具,农具有锄、镰、镢、锹、抓钩和铁车的零件,炊具有菜刀、勺、锅铲等。
1951年,以刘俊生为首,把泗城18张红炉、40名铁匠组织起来,成立泗县铁业工会。
1954年春,在泗县铁业工会的基础上,建立了手工业系统的第一个生产合作社——泗县铁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铁业社)。社址在东关大街。全社35人,年产小农具30748件,炊具610件。年产值15110元,纯利润2748元。分散在农村的铁匠铺,也组建了铁业社。同年4月,草沟、丁湖、霸王、黑塔、刘圩、山头、大庄、黄圩、杨集、屏山、长沟、城关等12个铁业社相继成立。
1958年4月,泗县铁业社、城关铁业社合并为泗县农具厂。6月,农村铁业社也都改为农具厂。为适应“大跃进”和“旱田改水田、淮北变江南”(“稻改”)的形势需要,城乡农具厂大量生产马拉水车、铁桶水车和水田犁、顺风耙、插秧机、匀苗机、带水点播器等。后来“稻改”停止,这些产品全部报废。
1965年以后,县农具厂和各公社农具厂研制和添置了夹板锤,弹簧锤、空气锤、电动鼓风机和车床、钻床、刨床、铣床、冲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产品除中小农具外,还有330型粉碎机、小型收割机、启闭机、深井管、井管头、刀火钻、旋风锤、无板牙扳手等。
1978年后,农业由大集体生产逐步转为包干到户生产,转以中小型铁制农具为重点生产项目,年产7.41万件供应市场,原来一些大农具产品,多数报废。1984年体制改革,各农具厂实行生产责任制;村办、联办、个体办铁业适时兴起。1985年统计,全县乡镇有红炉119张,从业261人,其中村、联、个红炉108张,从业231人;年产铁制农具26.75万件,总产值38.75万元,盈利30.37万元。
二、机械制造
泗县机械工业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全县有机械、机械零配件、电器修造3个定型厂家,乡镇机械加工修配业1121个,从业2394人。其中村、联、个1087个,从业1677人。1985年产值501.26万元,盈利143.04万元。其中村办、联办产值280.92万元,盈利108.8万元。
附一:泗县阀门厂
1958年,县城两家铁业社合并组成泗县农具厂,生产锄头、镰刀、马车轴承、白芋切片机之类农具和修理农机具。因连年亏损,1962年停产。1966年5月,财政拨款3万元,重新上马,命名为泗县农业机械第一修造厂,有职工6人,生产3寸水泵、链条泵、柴油机零件、650型人力平板车底盘和100公斤以上各种空气锤。总产值4.2万元。1974年8月转产阀门,打入国际市场,为国家一机部定点全民企业,并易名为泗县阀门厂。时有职工213人,年产阀门53.9吨,产值81.5万元,利税5.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1.2万元。
1985年,该厂有各种加工设备60多台(设备系数为188),理化计量设备也较齐全。其中主要的有卧式镗床2台,龙门刨、1.6米立车、外圆磨床、平面磨床各1台,煤粉化铁炉2座,万能试验机1架,箱式电炉1个,5吨行车1台,汽车3辆,250和750空气锤各1台,变压器2个,空压机、蚌埠产火式铣床、冲床各1台,计量仪、理化设备各1套。另有弹簧锤、牛头刨、朝鲜床等多种。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00.5万元。该厂生产的阀门有5个品种,20多个规格。244H-16Q快速排污阀经国家一机部鉴定为一等品,远销国内外,1985年荣获安徽省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安徽省优质产品证书”和安徽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的“安徽省优质产品标志”。
附二:泗县农业机械第二修造厂
该厂原为国营拖拉机站,以修理农机具为主。1970年,农机具下放公社管理,修理机械设备随机拨给各公社机站,留站技术人员逐步转向机械研制。次年6月,组建泗县农业机械第二修造厂,有职工85人,厂资259万元,隶属工业局。生产副机缸体、驱动轮毂、三轮(即五铧犁的沟轮、地轮、尾轮)犁轴套、拖拉机拖斗、人力平板车轴、电焊机等。总产值112万元,亏损4.7万元。1974年后改属农业机械局,固定资产增至31.1万元,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品增有8寸混流泵、8寸铁皮水车管、4寸闽农泵、8寸和4寸泵体等品种,总产值21万元,亏损2.6万元。1980年,职工增至171人,续增3.5吨拖车、160型收割机、1.5吨铁皮船、手摇油榨、炼油锅、电熨斗等生产项目。总产值26.7万元,亏损11.4万元。之后,由于产品竞争能力差,造成滞销积压,亏损日增,被迫停产,于1983年12月改为泗县食品厂。原厂固定资产,80%拨给阀门厂,20%拨给食品厂。
附三:泗县农业机械第三修造厂
该厂是1969年在新集农机修理网点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时有职工25人,小台钻1台,小刨床1台和1套老式80马力50千瓦发电机组,以修理农机为主。产值1.9万元,亏损6751元。1978年,征用大李公社大苏大队土地32亩,扩建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属工业局,职工61人,固定资产(原值)15.7万元,拥有金切、锻压等设备24台套,生产榨油机、棉花轧籽机、万能粉碎机、白芋磨粉机、白芋切片机等农机具。总产值19.3万元,盈利2380元。1984年上半年,先改属农机局,后划属县经济委员会。当年,试制成功JSB晶体管水泵,经地区级鉴定,质量合格,同意批量生产。1985年8月,试制成功人力、电动两用榨油机,经试用,性能良好,颇受用户欢迎。
附四:泗县电器厂
位于泗城道院街24号。1971~1973年为县水利局下属的农业排灌机械修造厂,有职工四五十人,车床2台,小钻床1台,小型炼铁炉1座,只能生产排灌机械零部件、调压器和修理农机具。1973年转产电器,产品销路甚畅,被列为国家一机部定型产品,遂更名为泗县电机厂,隶属工业局,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有职工57人,固定资产11万元。年产调压器1458千伏安,电动机2150千瓦,产值18.4万元,盈利2.3万元。1974年改属农机局,1984年6月归属县经济委员会。1985年1月改名为泗县电器厂,有职工126人。当年统计,拥有车、铣、刨、磨、钻、锯、冲等金加工设备29台(套),固定资产28.9万元,流动资金4.1万元。产品有50千伏安、320千伏安、100千伏安3种规格变压器,3千瓦、4千瓦、5.5千瓦、1 0千瓦4种规格电动机及电焊机、调压器。产品质量,据1979年实际抽查,电动机成品合格率为100%,调压器零件合格率为91%,电动机零件成品合格率为86%。1983年,电机整机性能合格率达100%,主件主项合格率达86.2%。
三、机械修配
泗县机械修配业始于50年代,由几家农机修造厂和国营拖拉机站承修。
1974年,根据农业机械增多的情况,逐步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配网点。国家对修配网点无偿投资12万元,购置车、铣、刨、钻床和电氧焊机修配设备。至1978年,全县共建22个农机修配点(其中个体3家),均为自负盈亏单独核算单位,自购自制金切设备32台,锻压设备16台,修试设备48台。共有修理工69人(其中个体9人)。全年修配农机5077台(次),收入9.14万元,盈利2.78万元,上交税款管理费1776元。1979年共修理大、中型拖拉机2401台件,小型拖拉机3940台件,内燃机4210台件。年收入8.56万元,盈利2.64万元,上交税金管理费6938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机械进入个体或联户经营,原有社、队经营的农机修配网点,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个体和联户农机修配点应运而生。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农机修配点288个,从业361人(其中个体修配点5个,从业141人),大小设备186台件。修配农机30395台(次),收入682314元,盈利324257元,上交税金管理费19476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