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水域
全县总水面为5.2万亩,其中河流、沟渠和池塘水面为47104亩,占总水面90.58%。
全县池塘共4298个,面积为12656亩,占总水面24.3%;可养殖水面9569亩,已养水面8218亩。池塘3亩以上的水面多分布在泗北地区,3亩以下的多分布在泗南。
河流水面计31711亩,占总水面60.98%,其中常年可放养的有潼河、新汴河、唐河、新濉河,石梁河已污染。
主要大沟有樊吴大沟、龙须沟、火箭沟、邓沟、赵沟、杨庄沟、孟沟、小凄河、位沟等,面积2086亩,占总水面4%。其中常年保水可放养的有樊吴大沟、火箭沟、龙须沟、位沟,孟沟己污染。
全县有小型水库5座,水面为650亩,占总水面1.25%,分布于县东北、东南、西南部山丘一带,其中鹿鸣山、下杨两座水库常年保持一定水位,可放养水面260亩。其余水库只有丰水期有水。

二、养殖
泗县人工养鱼始于1957年。是年,挖鱼塘21个,水面为14.7亩。1965年增鱼种塘2个,总水面扩大到20.7亩。1966年,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1971年投产,鱼种产量当年达292万尾,产值31138元。1972年在国内首次试验白鲢一年二次人工繁殖成功。1973年又一次成功地试验了鲢、鳙杂交育种。1974年,尼龙袋冲氧长途运输鱼苗试验成功。1976年在西关轮窑厂南面就取土后的洼地挖鱼种塘2个,水面16亩。1979年以青、链霉素混合注射,降低了催生后母鱼死亡率。
1981年以后,渔业生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鱼苗年产量达2800万尾,鱼种产量达570万尾,产值94447元,纯利润1632元。1985年繁殖鱼苗6000万尾,鱼种1200万尾,产值16.17万元,盈利18008元。现有鱼种水面50亩,品种由原来的草鱼、鲢鱼两种发展到草鱼、鲢鱼、鳙鱼、青鱼、红鲤、杂交鲤、罗非鱼、田头鲂8种。
建国前后,泗县虽有人工养鱼的水面,但数量甚微,主要靠捕捞野生鱼供食。1956年后,农村汪塘属集体所有;集体养鱼,管理不善,科学水平低,鱼产量低。1957年为350吨,1962年125吨,1968年160吨,1978年450吨。1984年引进日本鲫鱼、鳊鱼、杂交鲤鱼、红鲤、银鲤、罗非鱼等优良品种,其特点是生长快,味美,饵料来源广,抗病力强。1985年,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全县84个养鱼专业户,承包养鱼水面600亩,年产量达600吨。放养的方式,也逐渐改变过去人放天养的习惯,重视人工投饵喂养。

三、捕捞
建国前,泗县10年9涝。每逢汛期,所有河流、沟渠,鱼虾极为丰富,农民使用各种渔具捕捞。1957年,草沟区首建渔业社,有渔船24只,蚕丝网144条;1963年有渔船147只,蚕丝网762条。为支持渔业建设,1969~1977年,国家共拨款28万元,1970年在四五大桥南岸路东征购土地80.5亩,先后建房1140平方米,让渔民在陆地定居。为改进和增加捕鱼工具,银行投放了大批贷款,购置塑料网1643条,尼龙丝网975条,保证了渔民全年正常捕鱼。
渔民收入不断提高,1981~1984年,公共积累分别为6000元、9000元、15000元、18000元,上交水产管理费10000元;渔民全年每个劳力平均收入500元,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几个年份泗县水域养殖捕捞统计表

四、鱼病防治
泗县主要鱼病有肠炎、打印病、草鱼出血病、白头白嘴病、烂腮病、水霉病等。这些鱼病多发生在高产鱼塘和肥水塘。经过渔业工程师及各区渔业技术员的努力和大力推广防重于治的方针,基本根除了病源。

五、资源保护
县水产站负责渔政管理工作,所有区、镇都配备了渔政检查员(由农技干部兼任)。1984年在新汴河清理了河道,没收了禁用的小麻布网8盒。1985年查获电船17只,鹰船34只,渔鹰347只,麻布网13条;处理偷鱼案件17起,炸鱼案2起,处理违章作业31人,共赔偿损失1600元,罚款5100元。
石梁河、老濉河污染严重,鱼虾基本绝迹,目前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下一篇:第九节 农机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