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生产概况
泗县农家向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但喂养方法落后,产量很低,一般不作商品出售。
1957年引进改良蚕种,当年全县蚕茧产量达36.15吨。1958~1960年,养蚕无人过问,蚕桑生产趋于绝迹。1963年,全县春蚕产茧0.5吨左右。1967年,蚕茧年产量达17.5吨。随着育苗、栽桑等技术的普及,到1981年,全县有桑园1500亩,年产茧75.6吨。1982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蚕桑生产有所发展。1985年,全县桑园达6588亩,产茧202.05吨。

二、湖桑育苗、嫁接、栽培
1969年首先在洋城湖农场育桑苗7亩。并从浙江调进实生苗2.5吨,在黄圩、尤庄两地培育。1970年从睢宁、宿迁等地引进湖桑,栽培成功。到1981年,苗木基本自给。1982年分别从镇江和合肥蚕研所引进湖桑7号、湖桑197、199等优良桑苗。1985年,全县共育实生桑苗250亩,嫁接湖桑苗700万株,成活500万株,苗木自给有余。
60年代,亩栽桑400株左右,每年施肥3次(春、夏、秋各1次)。1979年以后,推广速成低干桑园,每亩植800~1000株;每年施肥4次(春、夏、秋、冬各1次),一般亩施土杂肥2000公斤,尿素5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1985年,泗县获得安徽省“密植丰产桑园推广三等奖”。

三、饲蚕
1957年前,全县饲养的均为土种蚕,个小、色杂,产量低。1957年春,推广改良蚕种,但因群众认识不足,又缺乏饲养管理技术,故不少地方仍养土种蚕。1975年,土种蚕茧价格降低,土种蚕逐渐淘汰,始普及多丝量的品种蚕。从1983年开始,每年夏、秋各蚕期都购进杂交蚕种,放在养蚕较好的蚕区饲养。
1964年以前,饲蚕自孵,整齐一致,效果很好。1967年推广小蚕共育,取得一定成效,但未普及。1981年学习天长县经验,重搞小蚕共育成功,并逐步推广全县。
50年代中期,饲蚕添食不定时、不定量。1958年起,推广定时给桑养蚕法。1958年,加温补湿法在大庄试验成功后普及全县。1978年以后,推广小蚕塑料薄膜培育法,效果很好。现在各蚕区都是按小蚕1日3次,大蚕1日4次给桑。1982年,大庄等地采用“地火龙”法,给蚕室加温;个别蚕农使用生物激素“三十烷醇”,喷叶添食。
1970年前没有专用蚕具和簇具,1970年以后,大庄、黄圩等地开始用腊条、紫穗槐条编制专用蚕具,以麦秸作专用簇具。1983年以后,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蚕农到南方或县土产公司购买竹蚕匾,改良蚕具。1984、1985年,县农业局和土产公司分别从外地购进一部分纸板方格簇和塑料折簇,供应蚕农使用,反映良好。
消毒防病始于1958年。当时所用药剂种类有:福尔马林、漂白粉、石灰浆、消毒散、西力生、赛力散、大蒜片等。1974年改用氯霉素防细菌病。1979年推广“新洁尔灭”配石灰浆药剂消毒。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