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政府对植物保护工作向不过问,任病虫害猖獗,蝗虫灾害更是频繁。清代、民国年间,泗县蝗灾几乎年年有局部发生。严重的年份常使秋禾颗粒无收。
1954年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简称“农技站”)。1955年,县农业局成立,下设植保组。1956~1961年,全县9个区均设立农技站,每站配备农技员5~7人,植保工作有专人负责。1963年,县成立病虫害测报站。1965年成立县植保站,1980年底成立县植保公司。从此,植物保护工作列为农业技术革新的重要项目。
50年代以人工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1955年发生蝗虫,全县发动12950人,用32350个工作日,完成16350亩农田的扑蝗任务;并用喷施“六六六”粉和施毒饵防治800亩。
60年代开始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并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使用农药种类上,50年代主要使用“六六六”粉。60年代以有机氯农药为主,并推广有机磷农药。70年代以有机磷农药为主。1981年使用有机氯农药(呋喃丹),1982年使用拟除虫菊酯(敌杀死)农药。1983年普遍使用敌杀死、速灭杀丁、杀灭菊酯等菊类药剂,1985年开始使用杀菊剂:多菌灵、托布津、乙磷铅等。
随着农药品种植保机械的更新和施药技术的提高,防治效果越来越好。1977年开始推广使用机动喷雾器。1985年,全县拥有机动喷雾器405部,手动喷雾器11305部。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

一、小麦病虫害
粘虫:70年代前发生较轻,1970年以后,为小麦主要害虫。以1972、1973和1977三年较重,平均每年发生30.7万亩,一般每平方米有虫70头左右,最多达200头以上。在防治上主要采用糖醋液诱蛾,谷草把诱蛾产卵,人工捕捉幼虫和喷撒“六六六”粉等方法。70年代末,糖醋液诱蛾、谷草把诱蛾产卵因防效差而不再提倡。
麦蜘蛛:50年代发生面积较大,1955年有76.5万亩受害,占麦田总面积65.4%。60年代,麦蜘蛛、麦蚜虫有时混合发生。1963年和1965年有53.13万亩和64.6万亩受害,分别占总麦田的54.5%和76.9%。7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麦蜘蛛发生19.77万亩,约占总麦田的24.7%。
对麦蜘蛛,50年代主要是人工防治。1960年以来,采用人工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效果大大提高。1981年防治36万亩,挽回粮食损失450万斤。
小麦锈病:每年均有发生,但程度不一。30多年来,大发生的年份有1958、1962、1973和1981四年,其中1958年全县有153万亩小麦普遍发病,重病田90.84万亩。当时采用石硫合剂、石灰水、食盐水、草木灰等土药土法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碧玛1号”、“南大2419”两品种,仍分别减产75%、50%。60年代中期,由于大面积推广“阿夫”等新品种,淘汰“红花雾”、“碧玛1号”、“南大2419”等老品种,对控制条、秆麦锈病有一定作用。70年代以来,随着“泰山1号”等感病品种大面积种植,1973年和1981年又两次流行,但多以叶锈病为主。

二、棉花病虫害
棉铃虫:70年代以来,为棉花主要害虫。北部棉区(大庄、黄圩、山头区)危害较重,1972~1981年平均每年发生5.86万亩,其中大发生年份有1973、1974、1975和1976年。北部棉区,三代虫口密度较高,一般百株有虫15头,最高300头,对棉花生产威胁很大。通过实行“普治二代,狠抓三代,挑治四代,结合人工扫残”的防治措施,运用插把诱蛾、人工采卵、捕捉高龄幼虫和化防等方法,减轻虫害。1977年和1978年,刘圩公社黄墩等大队利用马蜂、7216菌药防治棉铃虫3395亩,减少了用药量,增加了收益。
棉蚜虫:30多年来均有发生。尤以1978、1981两年较重。春季高温干旱苗蚜重;6月底7月初,时晴时雨伏蚜重。多年来通过使用1605、乐果、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喷雾,3911、呋喃丹药剂拌种以及人工助迁瓢虫等方法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棉蚜为害。
红蜘蛛:由于棉田连作和实行麦棉间作套种,1978年以来,棉红蜘蛛趋于上升。1978、1980、1983三年分别发生2560亩、1600亩、3000亩。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后,基本上控制了危害。
立枯病和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春季低温多雨的年份,一般被害率在10%左右,严重时造成大量死苗,是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60年代前有“棉锄七遍白如霜”的说法,也就是用锄地提高地温的方法防治棉花苗期病害。60年代以来,推广温汤浸种,西力生、赛力散拌种,苗期喷波尔多液和锄地增温等方法防治,降低了病害。

三、水稻病虫害
稻苞虫:是水稻主要害虫,大发生的年份有1955、1957、1958、1962、1963五年,受害面积均占总面积50%以上,虫株率60~80%,每丛最多有虫4~5头。70年代以来时有发生,但为害程度较轻。
水稻螟虫:始见于1957年。70年代上升为主要害虫,尤以三化螟、二化螟为害较重。一般枯心率0.4~1.1%,白穗率5~10%。
稻纵卷叶螟:1958年始见,70年代以来为水稻主要害虫。1973年和1980年为大发生年份,一般二代百丛有虫15~35头,三代百丛有虫130~280头。
稻飞虱:1958年始见。1980年和1981年发生严重。一般百丛有虫300~400头,最高达800~1000头。由于防治不及时,造成严重倒伏减产。
上述水稻害虫,均以药剂防治为主。
水稻白叶枯病:1974年始发于东方红公社恒尤大队。1976年发展到460亩,1977年有3个公社5个大队3205亩发病。后由于更换抗病品种,到1981年,发病面积缩小到616亩。
四、杂粮、油料作物病虫害
泗县杂粮、油料作物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蚕豆象、豌豆象、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大豆菟丝子、甘薯天蛾和甘薯黑斑病。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以1955、1961、1977三年发生最严重,分别为10万亩、8.7万亩、19.78万亩。主要采用“六六六”颗粒剂灌心叶,辅助以人工防治。
斜纹夜蛾和甘薯天蛾是山芋偶发性害虫。斜纹夜蛾曾在1956、1961、1968和1980年大发生,采取药剂和人工捕捉进行防治。甘薯天峨曾在1956年和1972年发生,大部分地块进行了人工捕捉。
大豆食叶害虫较多,主要是造桥虫和豆叶甲,斜纹夜蛾次之。1958年以后时有发生,以1980、1981两年发生较重,达15万亩。1965年,豆叶甲大发生,平均每株有虫0.47头,被害率达100%,受害面积15万亩,用“六六六”粉防治2.5万亩。
大豆蛀荚类害虫,主要是大豆食心虫和豆荚螟,60年代前发生较重。70年代以来时有发生,1972、1978和1980三年平均每年发生8.27万亩。防治方法:在发蛾盛期喷“六六六”。滴滴涕粉或用敌敌畏熏蒸法进行毒杀。
豆秆黑潜蝇,70年代以来为害严重,1978、1980和1981三年,平均每年发生14.17万亩,在大豆生长后期被害率几乎达100%。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
蚕豆象、豌豆象,1954年前为害较重。1954年开始推广开水烫种,防效较好。60年代后采用药剂防治和开水烫种相结合进行处理,效果良好。
大豆菟丝子,1972~1981年,平均每年发生3.32万亩,其中1980年达11万亩。多用人工拔除的方法控制蔓延。1972~1975年曾试用“鲁保一号”防治410亩,但效果不理想,没有推广。
山芋黑斑病对山芋生产危害很大,1955年前发病较重。随着温床育苗和二次高剪苗等技术的推广,以及“徐薯18”抗病品种的引进,发病率大大减少,由1958年的10%下降到1981年的1%。
山芋根腐病俗称开花烂根病,1978年发生40亩,以后发病面积逐年扩大。1979~1981年发病分别为252亩、140亩和2000亩。主要是由于“胜利百号”退化感病。近年来,由于积极推广“徐薯18”新品种,对病害蔓延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

五、地下害虫
泗县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等,春夏季危害花生、大豆等作物,秋季危害秋播小麦。50、60年代,3种地下害虫均有为害。7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植树造林,扩大花生、大豆种植面积,蛴螬成为地下主要虫害。大豆、花生等作物田块,虫口密度较高。50、60年代采用跟犁拾虫和“六六六”粉拌种毒土、毒粪、毒饵等方法防治。70年代以来,以药剂防治为主、人工防治为辅,用药种类由以“六六六”粉为主转换为以3911、1605、乐果等有机磷农药为主。平均每年跟犁拾虫8.51万亩,施毒土、毒粪11.16万亩,施毒饵6.88万亩,药剂拌种3952万亩。由于认真防治,基本上没有缺苗断垄现象。
小地老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一般在10万亩左右。1955年和1981年是大发生年份,分别有15万亩和16万亩受害。主要采取人工捕捉和青草、桐叶等诱杀,辅之以药剂防治。

六、蝗虫
建国前,泗县蝗虫为害严重。建国后,政府对蝗虫采取了“防,治并举”的方针,发动群众,进行人工捕打、控卵和药剂防治。1955年,全县发动12950人,用32350个工作日,捕打蝗虫16350亩,喷施“六六六”粉和施毒饵防治800亩。1951~1981年,平均每年发生2.14万亩。达3万亩以上的年份有1952、1960、1962、1965、1966、1977、1978年。其中1960年发生面积最大,达8.8万亩。60年代采取药剂防治和人工防治相结合,70年代以来,多用药剂防治,目前已控制了蝗灾。

七、检疫性病虫
十年动乱破坏了检疫制度,加之70年代大量引种,棉花枯萎,毒麦、小麦腥黑穗病相继发生。
棉花枯萎病:由1970年黄圩棉种场从砀山县引种带入,1973年发病,后蔓延至全县。1979年,发病面积有539亩。主要采取轮作换茬和处理棉种、病株等措施进行防治。
毒麦:1978、1979两年,在大庄公社东风大队第七八生产队麦田发生,随即拨除并更换品种。1980年以后未有发现。
小麦腥黑穗病:1978年在东方红公社恒尤大队恒尤前生产队零星发病,当年更换品种,实行轮作换茬,此后没有发现。
建国后,泗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常见病虫害有38种,其中病害13种,虫害25种。由于植保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病虫害防治效果也日益提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