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企业登记
民国时期,工商企业开业、歇业、合并、转业、迁移领照签证,均由商会管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县城登记领照工商企业计176户,其中盐粮业44户、酒业9户、饮食业10户、旅馆业8户、药业8户、造船业30户、油业10户、酱园业8户、糖业5户、麻窑业4户、铁货业7户、杂货业13户、广货业4户、浴池业7户、竹木业4户、鸡蛋厂1户、轮船股份公司2户、开矿业1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户;河溜镇115户,其中盐粮业36户、烟酒业12户、饮食业15户、京广杂货业11户、旅馆业7户、山货业6户、药业4户、油业9户、酱园业5户、油炸业6户、浴池业2户、布行2户;龙亢镇187户,其中棉布、屠宰、杂货、浴池业19户,药、酱园、广货业25户,烟、酒、饮食、水作、服务业90户,工业、手工业29户,盐粮、油、牙行24户。当时,政府规定“牙行办领执照(时称行帖)交纳纹银400两,准营业60年,粮行办照纳银元40元,准营1年。”
二、建国后工商企业登记
1950年11月,县人民政府工商科对全县私营工商企业审核登记。时,全县私营工商业计6332户、7392人,资金263000万元(旧币),其中:商业2072户、2295人,资金137000万元;饮食业1211户、1374人,资金33000万元;工业、手工业1845户、2363人,资金21000万元;交通运输业438户、492人,资金38000万元;服务业766户,从业868人,资金34000万元。1955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对不同所有制的工商业又进行了全面普查和换证工作。1963年7月,开展对工商企业清理、整顿,第二次换证工作。至1965年底,全县换证工商企业729个(不含个体户),1649人,其中,商业83个,粮油业32个,国营工业8个,交通运输业2个,手工业54个,合作商店376个,建筑业13个,饮服业161个。
“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商企业登记工作中断。1979年恢复,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配合公安部门,对全县312户工商企业进行整顿登记,核发准营执照197户,取缔115户。1980年元月,开展工业企业普查登记,年底结束,普查准营企业143户,其中,全民13户,集体130户,职工9074人,资金2509.8万元。1982年,全县经登记发证的工商企业增至554户,分支机构1393个,从业25913人,资金9864.47万元。1983年元月,再次开展清理、整顿工作。年底,全县工商企业共有639户,分支983个,职工25201人,资金12530万元。
1984年,随着市场形势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安徽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放宽政策,简化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当年全县工商企业发展到915户,分支机构增至1150个。1985年,全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实行优先登记。年底,全县有证企业发展到1365户,分支机构799个,从业41711人,其中乡镇工商企业313户,分支机构42个,从业8265人。
三、监督管理
建国初,监督管理重点是私营工商业。管理项目为办理登记、核发营业执照、扶持、教育、保护、监督。
1955年底,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私营工商业所有制发生变化。在6207户中,有23户进入国营商业,3620户组成集体合作商店,55户公私合营,862户弃商务农,256户关闭
1985年国营、集体工商企业机构、人员、资金统计表

停业,1391户继续个体经营。1958年2月成立县个体工商业登记发证办公室,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个体工商户增至2022户,较1955年增加631户,对照《条例》发证1539户,取缔483户。1965年清查出非法无证经营337户,全部取缔。是年,遵纪守法执证经营的有394户。
“文化大革命”期间,登记管理工作中断。个体工商业多被迫停业,下放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导下,重新肯定了个体经济的作用,城乡个体工商业再次发展。1982年,全县有个体工商业1313户。1983年,为扶持个体经济合法经营,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助成立了怀远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区建分会。1984年3月,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增设个体经济管理股,专司个体工商业管理工作。当年全县开展换发全国统一的营业执照。对人证不符、冒名顶替;领证超期不经营;丧失经营能力;一家多证或一证多人;转让营业执照;涂改、租借营业执照,从事第二职业;违章经营、不服从管理;长期拖欠管理费、会费,偷税、漏税个体工商户,予以吊销营业执照或不予换证,停止经营处分。
1985年,全县个体工商业发展到9271户,从业12685人。个体工商业的发展,补充了国营经济不足,活跃了全县商品市场,方便了群众。
1985年个体工商人员资金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