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石榴
怀远的石榴栽培,相传始于唐代,文字记载见于明代。明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惟恕游怀远留下的《九日登山》诗:“泉光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即是对县内石榴名品“红玛瑙”(又称玛瑙籽)的描述。至清代,境内荆山、涂山、大洪山、平阿山已成榴园,据传面积约5千余亩,25万余株。最高年产达200万斤以上。成熟季节,大贾云集,车装舟载。传说曾作贡品入宫,颇受皇后赏识。清嘉庆《怀远县志》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
县产石榴皮薄、粒大。百粒重最大达71.4克,含糖量最高达17%,含酸量低于0.4%,核软可食。经专家评定,我县“玉石籽”与陕西临潼“大红蛋”,云南蒙自“甜石榴”,江苏吴县洞庭山“稍头青”,山西临猗“大石榴”为我国五大名贵石榴,“玉石籽”名列前茅,堪称榴中珍品。国内销往蚌埠、合肥、南京、上海、济南、天津、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1958年后曾销往英国、罗马尼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及南洋群岛。苏联、捷克、保加利亚等国慕名引种。1977年后,山东枣庄,湖北武汉,河南淮滨,江苏连云港,四川会理、渡口等地也来引种。全国农业展览馆多次展出。1985年11月被评为名特产品参加国家农牧渔业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展览。”
怀远石榴有13个品种,分粉皮和青皮两大类。粉皮类有:粉皮、青粉皮、火葫芦、美人蕉四个品种。青皮类有玉石籽、玛瑙籽、大笨子、二笨子、青皮、薄皮糙六个品种。另外还有白石榴、千层石榴和看石榴三种。榴树以粉皮、青皮、大笨子、二笨子四品种比例最大,约占80%。玉石籽、玛瑙籽等其它品种约占20%。其中早熟品种占33%,中熟品种占22%,晚熟品种占45%。
石榴主产区在荆、涂二山麓,阴坡最多,东西坡次之,阳坡最少。分属于马城区上洪乡的上洪、杜郢、涂山,城关镇的兴昌、乳泉、永光六个行政村。马城区禹庙乡境内的大洪山北坡也少有分布。
据1954年统计,全县有榴树13万余株,经当年冬及1969年两次严重冻灾,至1979年仅有7万株左右。1980年后,榴园实行承包责任制,得以恢复。1984年底成立县石榴研究所,对石榴的品种资源、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以及栽培管理进行了普查和试验。1984年全县有榴园1300亩,8万株。年产量100万斤。
主要品种的特征、特性:
玉石籽(又名水晶石榴)株势弱,叶小,色淡,呈披针形。果实球形,显楞,皮薄而软,呈黄色,阳面色红,单果重200克左右。籽大,色青白,百粒重60克以上。核软可食,味甜,质最佳。九月中旬成熟,不耐贮运。
玛瑙籽株势中等,叶狭长,针刺细软。果实球形,多偏斜,楞角分明,果皮橙红色,阳面有红色及紫红色斑块,单果最大可达500克。粒大,呈粉红色,有放射状针芝,百粒重60~70克。核软可食,味甜,含糖量15.5~17%,品质极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二笨子株势旺盛,刺针粗硬,叶厚。果实球形,有楞,基部突出,皮橙红色,阳面色红,单果重250克。籽色红,百粒重50克以上,核硬,味甜,含糖量在15%以上,品质上等。10月上旬成熟,耐贮运。
青皮株势旺盛,刺针粗硬。果实圆球状,皮厚,呈青黄色,阳面有红晕。单果重300克左右,最大可达850克。籽小,深红色,百粒重40克左右。味酸甜,核硬,品质中等。10月上旬成熟,耐贮运。
粉皮株势旺,针刺稀软,叶呈针形,厚大色深。果皮红艳而厚,单果重200克左右。粒小,深红色,百粒重40~50克。核硬,味酸甜,含糖量13~15%,品质中等。9月中旬成熟,不耐贮运。
白石榴枝条开张,针刺稀少,叶披针形,色浓绿。白花、白籽、白果。粒大浆多,内有放射形结晶体,有药用价值。
千层石榴株势健旺,叶大,花色红艳,花瓣多层,大小花瓣达50多片,花长3~4厘米,口径4.5厘米左右,最大可达5.5厘米,花期长达5个月。结果少而小,味甜美,为观赏树种。
1982年~1985年全县石榴产量单位:公斤

二、其它果类
县境除产石榴外,尚有梨、苹果、山楂、沙果、桃、杏、李、梅、樱桃、葡萄、无花果、草莓、枣、柿等品种,其中梨、桃、杏、枣为乡土果木,栽培历史较悠久。
建国前,无规模性果园。建国后于1956年始大规模兴建,先后建立涂山、双桥、新集、大庙、曹老集、龙亢、刘集、常坟、城关园艺场,面积约975亩,年产各类水果27.3万斤。1959年至1962年采摘面积降至403亩,年产水果5万斤。
1962年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三级管理,队为基础,果园面积逐年增长,1965年增至800亩,1972年发展到1520亩,1976年猛增至2513亩。1980年后,庭园经济兴起,全县10%的农户栽植果树,1982年果园增至5055亩,1985年发展到7178亩。采摘面积5839亩,年产水果278.48万斤。
1949年~1985年间部分年份水果产量统计表
下一篇:第四节 护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