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无教学研究组织,课堂教学各行其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民国38年初蚌埠解放,教育行政部门即把教学研究列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年3月,举办第一期小学教师教学研究会,到9月,分区成立小学各科教学研究会。建国后1953年至1957年,市教育部门组织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普遍推行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进行新课、当堂巩固、布置作业)教学法,部分学校成绩考核改用“五级记分制”,并重视直观教学和普通话教学。在工厂企业重视推广速成识字法,举办实验班开展扫除文盲活动。此期,在向苏联学习教改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现象,有些改革流于形式。1958年,提出所谓克服中小学教育中的少慢差费现象,曾出现一些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加上师生参加勤工俭学体力劳动过多,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60年代初,扭转“大跃进”中一些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教育局召开学校领导人会议,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学校集中力量抓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少而精,注重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市教育局所设的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和听课,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进。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被迫停课,到1968年“复课闹革命”后,又强调参加“阶级斗争”,教学研究工作很少进行,教学质量降低。
1977年,市教育局重建教研室,开展各科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备课,施行公开教学,并用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数学比赛等方法推进教学改革。1979年,市成立教育学会,下辖14个学科教研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1980年,市教育局成立电化教育馆,推行电化教学。为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于1984年创办内部刊物《蚌埠教研》,每期发行3000份,主要交流教改方面的经验。至1985年,全市中小学进行的教改实验项目已有100多项,重点教改实验有21项。第一实验小学、蚌埠二中、蚌埠三中被列为教改实验基地,一实小还被中央教科所辟为语文、数学、自然三科教改试验点。同时,一实小和二中协作试行“五四三”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在试点班使用专门教材,对课程内容、考试方法、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其中,语文课分为阅读和写作,致力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写作能力。试点班语文课在两年后消灭了不及格现象,三分之二学生语文成绩稳定在80分以上。此期,市教研部门组织教研员和中小学教师外出参加教学研究会和学术会议达200余次,聘请专家学者来蚌讲学或作学术报告135人次;组织教育工作者结合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出版、编印教学参考书30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39篇,在省学科教研会上交流论文30多篇。
1978年至1985年,通过改进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全市中小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及科技比赛,总获奖人数达656人次。其中,在国际性比赛和国际展览中获奖的有9人次,在国家级比赛获优秀奖及一二三等奖的有86人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