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蚌埠公立学校的经费少部分由省拨款,大部分靠地方行政自筹;私塾和私立学校经费主要靠学杂费收入,兼有校产收入;教会所办学校,由教会拨款资助;商会、同乡会、同业公会、铁路系统等行业所办学校,由其行业拿出部分资金支援学校办学。
建国后,社会办学主管单位多,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一。大专院校、中小学、师范幼儿园等公办学校由国家拨款;民办学校以农村、街道集资为主,国家补贴为辅;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一般自筹资金办学。财政拨款的教育经费,50年代平均每年100多万元,60年代年均200多万元,70年代年均上升到300多万元。各类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进入80年代,一部分学校为社会有关单位培训人员,也合理收费,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拨教育经费逐年明显增加,至1985年,拨款经费1331万元,为1975年的3.6倍,相当于1953年的14倍。对各项国拨经费,由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监管使用,建立有严格的审批手续。由于经费增加,教师工资水平提高,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附:勤工俭学活动
1957年,蚌埠市少量中小学校的班级始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市委宣传部成立生产办公室,领导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各中学除组织学生到工厂劳动外,还先后建立有教学仪器制造、木工、炼铁、炼钢、铸造、炼焦及生产机电产品、颗粒肥料、农药等产品的36个工厂。是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曾来蚌视察红旗中学和第三中学的校办工厂,对勤工俭学活动和半工半读班给予赞扬。
1961年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中学校办工厂减少,只保留文教机械厂和教学仪器厂。1970年后,提倡师生学工学农,大部分中学及部分小学均办起校办工厂和农场,至1973年,有15个工厂。1980年,市教育局成立生产科,继成立校办企业供销经理部,促进了勤工俭学活动的发展。1981年,校办工厂工业产值为271万元,纯收入61万元,已占国拨教育经费的9.3%,对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起了一定的作用。1984年,市召开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8个,先进个人81人。1985年,全市有62所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90.97万元,总收益为109.35万元。
蚌埠市1953~1985年国拔教育经费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