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2年(1923年)秋,安徽大学毕业生高某在华丰街厚德里创设皖北中学,是蚌埠最早的中学。民国15年,陈雪轩在陆军医院东侧创办蚌埠中学。民国18年秋,私立江淮初级中学建成,其教学正规,曾受到当时省教育厅督学的表扬,是皖北地区一所较有影响的学校。民国21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安徽区会在颍上县办的三育中学迁至蚌埠张公山西部,沦陷时停办。至民国26年间,蚌埠先后又开办毓秀女子小学初中班(时间半年即停办)和崇正女子中学。蚌埠沦陷初,多数中学停办,个别的疏散到非沦陷区。后随伪省政府在蚌设立,相继恢复和新办了私立崇正女子中学、私立崇正男子中学、省立蚌埠模范中学、私立蔚成初级商业中学等,日伪政权还开办日语专科学校一所。抗战胜利后民国37年,有省立蚌埠中学、省立蚌埠女子中学、市立中学及私立江淮中学、崇正中学、华大中学、万慈中学等,学生3400人,教师160人。是年冬,淮北地区有些县的学校,在国民党反动派宣传影响下,不明真相来蚌临时办学,其中包括太和联中、五河临中、长淮中学、清真中学等。但很快蚌埠解放,这些学校有的南迁,有的溃散。
城市解放后,市军管会对旧有学校登记接收并加以整顿,将原省立蚌埠中学、省立蚌埠女子中学、市立中学合并为蚌埠市立中学(后更名为蚌埠第一中学),并核定私立江淮中学、崇正中学、华大中学等准予开学。至1952年,市区有5所中学,学生3546人,教职工283人。
1953年后,蚌埠中学教育事业纳入规划,师资增加,教学条件改善,学校增多。1965年,中学增加到18所,在校生12573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学受到冲击,一些学校的教学设施遭到破坏,中学生停课“闹革命”。1968年,“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各校,组织“复课闹革命”,但教学管理仍不正常。同时因提出城市普及中学教育的口号,一时要求过急,大部分市区小学“戴帽子”开办初中班,一部分初级中学开办高中班。各学校复课后,实行所谓“开门办学”,学生以从事劳动和社会活动为主,文化课被削弱到可有可无的地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对中学进行整顿,恢复正常的办学秩序,并陆续摘掉小学“戴帽子”班,调整了学校布局。1980年起,全市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在普通中学里开办职业技术教育班,使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渐趋合理。1985年,城乡有中学42所,其中完全中学21所,全部在校学生33125人(含职业班),教职工3117人。
一、中学学制
建国前后到1958年,蚌埠中学学制均实行“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58年,部分中学实行“三二”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969年,按照毛泽东“学制要缩短”的讲话精神,普遍改中学六年“三三”分段制为五年“三二”分段制,初、高中定为春季始业。1978年后,又逐步恢复六年“三三”分段制,原春季始业的班级学习时间延长半年,仍改为秋季始业。
二、中学课程设置
20年代末,蚌埠执行安徽省教育厅课程设置计划,初中设公民、国文、英文、算学、动物、植物、博物、历史、地理、劳作、图画、音乐、体操课;高中设公民、国文、英文、算学、化学、物理、历史、地理、音乐、体操课。30年代,中学国文改称国语,初中博物改为初一植物,初二动物。初中童子军训练、高中军训,均列入课表。
蚌埠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进行奴化教育,强令学校停授英语,改设日语课。同时,初中取消童子军训练课,高中取消军训,在公民、国语教学内容上强化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日支和协”等反动教育。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战前原有的课程设置,各学科无变动。
建国后1952年,各中学执行国家教育部规定,初中开设革命常识、语文、代数、几何、动物、植物、外语、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卫生常识、历史、体育、音乐、图画等课;高中设语文、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历史、经济地理、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制图、体育等课。1956年,中学语文分为文学和汉语两科,地理课增加乡土教材蚌埠地区的内容,政治课初中授政治常识,高中授社会科学常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另外,初中增加工农业基础知识课。1958年,文学和汉语合并为语文课。是年,农村中学不再开外语课。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政治课改称毛泽东思想课,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每天第一节为“天天读”,只学毛泽东著作和语录,“雷打不动”,以后又增设革命大批判课及学军、学工和学农课。有的学校把数学课改为测量、会计常识、制图课;物理课重点学“三机一泵”和电工常识,化学课重点学农药和化肥常识。1970年以后,设“天天读”、政治、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体育、革命文艺、劳动等课。1977年,高中设毛泽东思想课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农业基础知识等课,并进行军训;初中设毛泽东思想课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军体、音乐等课。1981年至1985年,高中设政治、语文、外语、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课;初中设政治、语文、几何、代数、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课。有部分学校高中文理分科,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但增加生物课。
三、中学校选介蚌埠第一中学市重点中学,位于胜利中路,占地6万平方米。该校创建于蚌埠解放后的民国38年(1949年)2月5日,始称皖北区蚌埠市立中学,由原安徽省立蚌埠中学、安徽省立蚌埠女子中学和蚌埠市立中学三所学校合并而成,是解放后成立的第一所公立学校。1952年,改称第一中学。该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传统作风,其高考升学率,1953年为64%,1955年达到99.2%,1956年仅有一人未考取大学。1957年,高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单科成绩均为全省第一名,毕业生输送到全国重点大学的占80%以上。1959年,该校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69年,学校下迁到固镇县办学,原校址开办第二中学分校。1970年,分校复改为第一中学。该校在1976年人数最多,设班级47个,在校生3000多人。1985年,学校有教职员工165人,设28个班,在校学生1480人。
蚌埠第二中学省重点中学,位于胜利中路,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该校创建于民国18年,始称蚌埠私立江淮初级中学,有初中一年级2个班。民国27年春蚌埠沦陷,学校迁往寿县,不久解散。民国34年9月,在蚌恢复建校。民国36年,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改称蚌埠私立江淮中学。蚌埠解放前夕,学校有高中4个班,初中13个班,学生1140人,教职工75人,设备有理化仪器两套,生物标本一套,图书4642册。建国后1950年2月,学校改为公立,称蚌埠市立江淮中学,至1951年,改名为蚌埠第二中学。学校注重教学质量,1955年时,毕业生即全部考入大学;到1956年,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又名列全省第一,学校被列为安徽省达到华东水平的5所学校之一。1964年,校足球队获安徽省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一名,代表安徽省到大连市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足球赛。该校于1978年6月列为市重点中学,12月列为省重点中学。1985年,学校有29个班,在校学生1645人,教职工162人,并建有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多功能语音室、英文打字机教室、计算机教室及电影阶梯教室。学校还办有压力铸造厂和教育招待所。
蚌埠第三中学市重点中学,位于凤阳东路,占地5.3万平方米,校舍面积8000平方米。该校于民国24年由天主教会创办,始称崇正女子中学,校址在今凤阳路第二小学处。民国28年,又在天桥东办起崇正男子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男女校合并,改称蚌埠崇正中学。至蚌埠解放前夕,学校有教职工49人,设20个班,学生1026人。蚌埠解放初,仍为私立学校,于1952年为市人民政府接办,改称蚌埠第三中学。1953年,学校迁入现址。1957年后,该校勤工俭学活动活跃,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于1958年10月17日曾到校视察。1969年春,学校下迁灵璧县,原校址办起蚌埠第五中学东校,翌年复称第三中学。该校在1981年后,曾4次接待日本大阪府摄津市友好人士和政府官员参观访问。1985年,学校有高初中24个班,学生1345人,教职工153人。教学实验仪器基本配套,有图书2.5万册。学校有田径场地1.1万平方米,篮排球场6个。
蚌埠第四中学位于朝阳路、前进路交叉处西北隅,占地1.9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713平方米。该校创办于1953年7月,始称第一初级中学,1957年8月改称第四中学。学校于1959年曾试制染料成功,《人民日报》作了报道,样品送北京全国勤工俭学展览会展览。1960年,该校一度改称市科技学校。1961年,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68%。1963年,其理工班学生全部被高等学校录取。1985年,学校有26个班,学生1509人,教职工150人。教学实验仪器基本配套,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6655件。
蚌埠第五中学位于治淮路西首,占地2万平方米。该校前身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建的宝荫学堂,校址在老大街,仅有一间教室,十几个学生。学校于民国4年改称蚌埠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翌年迁至华大街,民国13年后改名为私立华大街小学校,至民国27年蚌埠沦陷前夕停办。民国35年后学校恢复,改称私立华大中学,民国37年底停办。蚌埠解放后,学校重新开办,1953年9月改名为第二初级中学,1956年夏迁入现址,1958年秋改称第五中学。至1985年,有24个班,学生1528人,教职工140多人。
蚌埠第六中学位于胜利中路,占地2万平方米。该校创建于1953年9月,始称第三初级中学,有13个班,学生600多人,教师20多人。1958年,改称第六中学。1980年后,进行学制改革,逐渐减少高中普通班,增设高中职业班。1984年11月,经省教育厅、省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设为市职业教育中心。1985年,全校有29个班,学生1650人。其中,高中职业班设工业会计、商业财会、会计统计、无线电、电机维修、钟表修理、城市建设、西装设计与制作、家用电器修理、商业经营、食品加工及服装工艺等12个专业;中专班设工业会计、文秘档案、商业企业管理、服装设计、食品分析5个专业。学校有实验楼一幢,内设理化仪器室及物理、生物、化学、电子、电工、钟表、服装等新型实验操作室,藏书1.9万册。
蚌埠第九中学座落在治淮路东首,学校面积4.2万平方米,创办于1958年。该校体育设施较完备,有篮球场4个,足球场1个,排球场、乒乓球场地5个。因体育教学较正规,从1970年到1982年,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获过11次总分第一、1次总分第二的成绩,并多次代表蚌埠市学校参加全省田径、篮球等项目比赛。1985年,学校设29个班,学生1600人(其中职业班8个408人),教职员143人。
蚌埠市1949~1985年中学发展概况表单位:所、人

蚌埠市1985年中学一览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