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蚌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始于20年代末。民国18年(1929年),安徽省立第四职业学校在蚌设立分校,招收2个班,设染织、制革科,学制四年,不久改为省立第七中等职业学校。沦陷后,伪省教育厅建立省立蚌埠初级职业学校,规定学生修业期限为三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省立初级工业职业学校,至民国35年秋,改为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土木、机械、电机科,有学生221人,教职员30多人。学校办至翌年10月撤销。
城市解放后,市立工人联合医院办起半工半读性质的附属护士学校,嗣后,在胜利路建新校园,并改名为蚌埠卫生学校,设有护士、医士、助产士、药剂士等专业。1958年秋,在张公山下开办蚌埠工业专科学校(蚌埠化工学校前身),设机械制造及工艺、电力网及输送专业。另由9所学校联办的红旗农场建有农业中学,学生180人,实行半农半读。还有一些中学开办半工(农)半读班。1960年前后,职业技术教育有了新发展,先后建立蚌埠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蚂蚁山农业学校、黄山农垦学校、七里湖农垦学校、老鸭湖农垦学校、曹山林业学校、涂山园林学校、李楼农业学校、小蚌埠农业中学、蚌埠建筑工程学校等职业技术学校,省也在蚌埠设立粮食学校。1966年5月,市有半工(农)半读职业技术学校18所。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几乎所有职业技术学校被迫停办或下迁,其中市卫生学校下迁到宿县符离集。1976年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已下迁的蚌埠卫生学校返回蚌埠恢复办学。1980年起,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改变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倾向,在调整普通高中布局和规模的同时,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市设立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办法,调整初中,压缩普通高中,增办职业中学。是年,在六中、九中各附设工业会计、电子职业班,分别招收学生196人和128人,学制均两年;将二十三中改为纺织职业学校(高中部分),招生500余人,开设工业会计、电子、棉织等6个专业,学制两年。之后,普通中学开办职业班的逐年增多。1980年到1984年,共有10所学校办了职业班或改为职业中学,设有41个专业,招生3500多人,已毕业3届学生,达920多人,其中对口录用610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市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状况。1983年统计,职业学校在校生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为1比2.4;加上中专、中技和用人部门自办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比例为1比1.15。1985年,市在14所普通中学开办职业班,设有22个专业,在校职业班学生1058人。同时,中等专业学校有12所,包括蚌埠工业学校,市服装工业学校,省电子工业学校,蚌埠粮食学校,省一轻局工业学校,蚌埠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蚌埠卫生学校,蚌埠机械技工学校,省航运技工学校,劳动局技工学校,省煤田地质勘探技工学校,蚌埠烟草技工学校。
蚌埠化工学校创办于1958年秋,始称蚌埠工业专科学校,隶属省机械工业厅,校址在张公山下。初办时招中专机械制造及工艺2个班,电力网及输送1个班,每班30人,共90人。1959年,招收大专班机械制造与设备专业60人,中专4个班,学校改名为蚌埠机械学院,学制为大专二年,中专三年。1961年,学院机械系撤销,本科生并入安徽工学院。同年秋,学校改名为一机部蚌埠机械制造学校,属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62年秋,宿县地区机械制造学校并入,至1963年,改称为仪表仪器学校,其机械系学生并入西安机械学校。1964年,学校改名为蚌埠化工学校,属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原有仪表仪器专业学生并到武汉市仪表学校。该校于1969年停办。
安徽省蚌埠粮食学校座落在治淮路中段,占地1.6万平方米,隶属省粮食厅。该校创办于1961年9月,由合肥商业学校一部分迁蚌成立,设储藏、会统、加工专业,学制二年。1963年起,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三年,此后每年招收100多人,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招生。1968年,学校改由蚌埠管理,成为普通中学。1971年,仍属省粮食厅,并恢复中专招生。1972年,将原有初中学生并入他校,同时招收中专生360名。1978年,改招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有二年、三年。1981年,其加工专业班迁到合肥粮食学校,储藏专业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5年,该校开设储藏、会统两个专业,在校生679人,教职工124人。学校有教学仪器价值约40万元,图书3.6万册。
蚌埠卫生学校位于胜利路中段,属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双重领导,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该校创办于蚌埠解放后的民国38年8月,始称市立工人联合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学生20人,为半工半读性质。建国后1952年,皖北行署卫生处为学校建校舍600多平方米,1953年改称蚌埠护士学校,学生119人。1954年起,执行卫生部教学计划和大纲,使用统编教材。1956年,学校规模扩大,招生250名,另办了1个学制一年的护训班。1958年,改名为蚌埠卫生学校,增设医士、助产士、保育护士、药剂士等专业12个班。1964年起,办“社来社去”学制为四年的农村医士班,至1965年,又增开学制为两年的农村助产士班。1966年,学校改称蚌埠白求恩卫生学校,1969年下迁宿县符离集,改名为宿县地区卫生学校。1978年春,学校迁回蚌埠,与市第三人民医院护训班合并办学,使用原校址、原校名。1985年,该校开设护士、放射医士、卫生检验专业,学生382人,教职工123名。学校设19个教研组,15个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300多台(部),图书2.6万册。
蚌埠工业学校位于马场湖原十三中学旧址。该校创办于1982年11月,始称市工业技术学校,学生自费走读,学制分两年和三年。1982年至1984年,招收各专业学生279人。1985年,该校有教职工40人,学生280人。专业课主要聘请外单位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兼任。学校有1400平方米的图书仪器试验楼,图书4300册。
蚌埠市农业技术学校位于市郊黄山,创办于1984年6月,任务是为蚌埠郊区和市属三县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初办时招收农学、水产2个中专班,1个蔬菜栽培职业班。学校拥有农场,占地130亩。1985年,该校有教职工35人,学生167人。
蚌埠市1985年部分职业学校专业和招生一览表

二、中等师范教育
民国18年(1929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蚌埠建成招生,至民国27年沦陷时停办。民国30年,伪省教育厅在中荣街开办省立蚌埠师范学校,至抗战胜利前夕停办。
建国后1950年2月,市教育局开办了师资训练班。同年9月,创办蚌埠师范学校,至1957年,已办20个班,有中师、幼师及专科速成班。1958年,学校进一步扩大,增招二年制初级幼师班、师专班、中师速成班、半工半读班,在校学生1000多人。但当年,师生主要忙于炼钢铁和办工厂、农场,教学秩序被打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加上批判“师道尊严”,师范教育不被重视。到1970年10月,学校恢复招生,仅开办为期3个月及为期1年的师资培训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师范学校规模扩大,重点为小学、幼儿园培养师资。1985年,学校共设15个班,学生697人,教职工92人。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4000多名师资。
(一)师范学制、课程设置
学制民国18年开办的省立乡村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二年。民国21年,改招小学毕业生入学,修业期四年。建国初期开办的师训班,修业期为一年。蚌埠师范创办后,中师和幼师班修业期三年。其后,中师班修业期,1973年改为二年,1977年恢复三年。1982年,中师、幼师均改为四年制。
课程设置20年代末,蚌埠乡村师范学校的基础知识课程设有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专业课程有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伦理学。“九·一八”事变后,师生激于爱国热情,重视军事训练课。建国后,蚌埠师范建校初期开办的师训班、轮训班设有政治课,主要讲授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发展史,并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1952年,执行教育部的教学计划,中师班开设课程有语文及教学法、数学及算术教学法、物理、化学、达尔文理论基础、自然教材教法、地理及教学法、历史及教学法、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术及教学法、学校卫生等;幼师班的文化基础知识课与中师班相同,在教学法及专业课方面有别于中师。1956年,执行教育部新的教学计划,使用统编教学大纲和教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实行“劳动办学”,学生劳动过多,文化基础课采取讲座形式上大课。同时,语文课要学农村常用字,数学课要学农村会计知识,音乐课要配合下乡宣传,教育学课要去农村搞教育调查。1980年,执行教育部重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三年制中师班开设有政治、语文及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及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及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美术及教学法;三年制幼师班开设的课程只在专业上与中师有区别。1982年以后,课程另增设书法、语音、外语等,减去达尔文理论基础。
(二)师范学校
蚌埠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18年,座落在老虎山北麓,始称省立蚌埠乡村师范学校,由安徽省政府代理主席方振武发起并捐资建成。初办时有学生100余人,教职工约20人,学生有官费、自费之分。民国19年,学校校舍被军队强行借住,师生被迫迁往市区实验小学上课。后因经费无着,由省教育厅接办,并改称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至民国22年,改名为省立蚌埠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该校建立后,中共党组织积极在师生中开展活动,学生多接受进步教育。民国26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学生多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毕业生中有近40人奔赴延安或就近参加抗日战争。民国27年蚌埠沦陷,该校解散,校舍被毁。
蚌埠师范学校位于凤阳路东段,占地5.3万平方米,属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双重领导。该校于1950年9月在市立中学附设师资训练班的基础上创办。1951年春季,开办了中师班。9月,改称皖北师范学校,于1952年改为蚌埠师范学校。该校学生最多时为1957年,达780人。1985年,学校有普师5个班,幼师9个班,民师1个班。教学设施有钢琴3架、风琴60架和其他乐器40件,图书3.8万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