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市处于两个生物气候带交界处,地形地貌不一,成土母质类型多样,加之黄泛影响,导致土壤类型及分布复杂。
据1981年至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市境土壤可划分为淋溶土、初育土、半水成土、人为水成土4个土纲,潮土、棕壤、黄棕壤、砂姜黑土、水稻土5个土类,下领10个亚类、18个土属、27个土种。
一、类型、分布
潮土系市境主要土类,面积10.2万亩(1981年统计,下同),占市郊耕地面积的31.8%,多分布在沿淮平原地区。地形低洼平坦,地面高程17~19米,地下水位1.0~1.5米。潮土矿化度不高,除吴小街乡八大集农场以南少数地段盐碱较重外,其它地区盐碱化现象不明显。淮河南岸潮土分布在长青、雪华乡的北部和长淮乡的全部行洪区;淮河北岸潮土面积大,西至怀远县界,北至固镇县界,东至五河县界,中间仅夹有少量棕壤。潮土分布规律是以淮河为界,自南向北依次为沙土、两合土和淤土3个土属。南岸西段,王岗、宋滩的北部为沙土,南部为两合土,向一级阶地的过渡带为淤土。东段曹彭至淮上村以北为沙土,曹彭、余滩、陈郢、长淮至东风一带为两合土,到鲍家沟附近逐渐过渡到淤土。北岸王小沟、马园子、西门渡等地为沙土,芦小庙、金台、芦台、小蚌埠、方沟和吴小街一线为两合土,再北至三县交界区域为淤土。
黄棕壤系市境分布面积最大的土类,在淮河以南的倾斜平原上到处可见,约15.5万亩。其中,非耕地2.9万亩,分布在黑虎山、燕山、芦山、老山等16座低山残丘的中上部,为粗骨型土壤。可耕种黄棕壤分普通黄棕壤和粘盘黄棕壤两种。普通黄棕壤面积3.1万亩,分布在低山残丘的下部及其周围,成土母质为残坡积物,常出现水土严重流失;粘盘黄棕壤面积9.5万亩,分布在河漫滩以南倾斜平原上,成土母质为下蜀黄土,北部与潮土相接,上部与普通黄棕壤相连,地下水位1.5~2.0米,地面高程20~35米,以马肝土和黄白土两个土属在淮河以南分布最普遍。
棕壤淮河以北丁岗、徐岗、太平岗等岗地土壤系棕壤土类,其成土母质为第四纪下蜀黄土。蚌埠地区棕壤仅潮棕壤1个亚类,分坡黄土、淤坡黄土两个土属,面积约2500亩。土体内有粘盘层,无石灰反应,主要分布在东岳庙至太平岗一带。
砂姜黑土市境有砂姜黑土约1.2万亩,分布在西南郊燕山、长青、秦集、仁和等乡的湖洼地区,范围在张公山、席吴村以南,香山、黄山、东周村以东,大徐村以北,陶店、金圩、燕山村以西,地面高程23~25米。成土母质为黄土型古河流沉积物,地下水位1米左右,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属于脱沼泽类型的土壤。随湖洼地周围地势的抬升,砂姜黑土逐渐向砂姜黄土过渡,土体中砂姜数量减少。砂姜黑土砂姜层约在70厘米以下,砂姜小,数量不多,直径多1~2厘米,较坚硬,近乎圆型,在深层土壤内有时能见到大砂姜。
水稻土市郊多数乡均有水稻土,总面积约7.7万亩。水稻土系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交替作用形成,形成速度缓慢,土体结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质远不如南方水稻土明显。水稻土分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和漂洗型等亚类,其中淹育型水稻土面积最大。
二、养分
蚌埠市土壤养分偏低,障碍因素较普遍,土壤物理性状不良,肥力水平一般。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标准规定,市境土壤速效磷含量低,速效钾含量较高,土壤各种养分含量以三级、四级面积最大,二级、五级面积较小,一级、六级面积更少。相比较,近郊乡土壤养分含量比远郊的要高。
蚌埠市不同亚类土壤养分含量表1981年

蚌埠市土壤分类系统表1981年
上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