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表水
蚌埠地表水以淮河为主,另北部有北淝河,西南有天河,西有八里沟,东有龙子河、鲍家沟等小水系。小水系除北淝河外,均为河湖结合类型,河短,水流量小,干旱年份常见断流。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全长1000多公里。淮河在市境内北岸长16.8公里,南岸长28公里,河床宽度600~800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3亿立方米。有历史记载的最大年径流量718.8亿立方米,出现在民国10年(1921年);最小年径流量26.9亿立方米,出现在1978年。丰、枯年淮河径流量相差27倍。境内淮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852立方米;最大流量为每秒2.6万立方米,出现在1954年8月5日;最小流量为每秒20.6立方米,出现在民国25年11月26日。吴家渡常年淮河水位在12~15米间,最高水位22.18米,于1954年测得;最低水位10.33米,于1966年测得。蚌埠段淮河水面结冰时间不长,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间有数天结冰现象。河断面封冰情况极少。1954年冬出现河面封冻,冰层厚达17厘米,为百年来所罕见。每年6~9月为淮河汛期,洪水季节一般出现在7~8月。汛期时,水位高,流速大,含沙量多。历史上淮河多次改道。据蚌埠地貌观察分析,在南岸1~3公里,北岸3~5公里,形成宽广的河漫滩地,是淮河在第四纪全新世时期驰骋的走廊。近代,淮河蚌埠段向北迁移显著,郑家渡一带近百年来北移0.8公里。小蚌埠乡西部老齐家渡自1954年被淮洪淹没后,一直为水域;东部长淮乡一带也北移1公里左右。
北淝河即古北淮水,界于涡河及浍河之间,是流经北郊的淮河支流,境内段长约10公里。该河发源于河南省商丘,经亳州、涡阳、蒙城、怀远、蚌埠、固镇等市县,至五河县沫河口入淮,全长225公里,流域面积2866平方公里。北淝河受黄泛影响,水道紊乱。上游河槽几成平地,中下游河道窄浅,渲泄不畅。建国后修筑拦河坝,三截北淝河后,使河水分流涡河、氵解河、淮河。1956年,北淝河下游水位达到过18.2米,当时两岸皆成泽国。1957年整修北淝河圩堤,蚌埠段堤防标高18.7~19.0米。由于北淝河下游低洼,每至汛期,为防淮水倒灌,北淝河的入淮口沫河口闸关闭,使北淝河成为死水河。枯水期流经蚌埠的北淝河水,主要由蚌埠闸上游符怀新河九尹口涵闸引入。
龙子河位于东南郊曹山与雪华山之间,发源于梅花山。该河自南向北经李楼、燕山、淮光、雪华等乡到郑家渡口入淮。河道全长约10公里,水面宽300~500米。正常水位时,水深约2米,水面近6平方公里。《凤阳新书》记载:该河“引上游九龙水汇注而成,故名龙子河”。据民国17年武同举所著《淮系年表·水道》所记:“龙子河下游曾与马村沟合为一水”。《凤阳县志》还记载:“龙子河身低洼,淮水倒灌直至徐家桥”。因龙子河上游山丘岗地水土保持差,加之汛期淮水倒灌侵袭,河水水位多暴涨暴跌。建国前,龙子河流域面积187平方公里,测得最高水位为20.3米。建国后,对龙子河开发治理,筑坝建闸,流域面积减为140平方公里。所测水位,60年代最高为19.7米,70年代最高为18.7米,至1985年,水位未超过18.5米。进入80年代,龙子河成为天然养殖水域,兼为蓄水灌溉的湖洼水库,库容约490万立方米。
天河古称西濠水,位于市西南隅,发源于凤阳山区西部武店东棺材山。天河经凤阳县刘府、蚌埠天河乡、怀远县马城区,在荆、涂峡谷上游1公里处入淮,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35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9000万立方米。市境内天河长16公里,水面宽600~1000米,其中湖洼段长9公里,形成自然天河湖。水域面积14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万立方米。天河原是淮河小支流,可行小船。民国27年黄泛后,下游淤积严重,尤以沈家岗至河口一段最甚,河渠淤塞几与两岸平地同高,致使积水不能泄淮。1959年修建天河闸,控制了淮水倒灌和天河的水位,始成为水产养殖水面。
席家沟位于市西近郊,发源于老鸭湖,穿过长青、燕山、秦集3个乡,经迎河桥、张公山大塘、涂山路桥,顺西圈堤外侧,北过西大桥入淮,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49.6平方公里。上游老鸭湖古称化陂湖,位于老虎山西侧燕山乡的低洼处。因四周地势高,坡度陡,湖底平坦,潴水成湖,但湖水常涸。席家沟经过南营房区约1.4公里一段,又称迎河,河宽35米,水流通畅。席家沟出南营房至张公山东侧约2.6公里一段,渐成较宽水面,又被称作张公山大塘,水域面积0.6平方公里。席家沟下游段,因工厂排入污水严重,已成为污水沟。
八里沟位于西郊,因距市区8华里而得名。八里沟又称宋家沟,源于秦集西北三尖塘。原八里沟经秦集、长青两乡,过八里桥后折向东行,在宋家滩东北入淮,全长10.5公里。建蚌埠闸时,沟过八里桥后直接引入闸下游3公里处入淮,沟长减至8.2公里。因八里沟汇水面积小,仅23平方公里,且沟线短,流速快,常雨来沟满,天晴沟涸。1980年后,八里沟下游建溢流滚水坝,下游局部沟段改作第二自来水厂引水渠使用(引蚌埠闸上淮河水)。
鲍家沟位于东郊龙子河东岸,古称七里沟。百年前,据《凤阳县志》载:“石燕湖在凤阳白石山北,黄泥山西,曹山东,相去各三四里,山水汇为湖。湖东北有沟七里至长淮卫,内立空桥,水大从桥下溢入方邱湖,水小则顺大路沟北至卫西李家沟入淮”。今鲍家沟流经雪华、长淮、淮光3个乡后,向东进入凤阳县境内,再经方邱湖至姚河口入淮,全长22公里。鲍家沟与淮河平行,原西段与龙子河通,为其支流,东段与汪小河交汇。市境内鲍家沟段长12公里,汇水面积69平方公里,是长淮卫、郑家渡排灌站的排灌干渠。建国后,鲍家沟几经疏浚,底宽约10米,沟底标高14.0~14.5米。由于附近工厂污水多排入,鲍家沟水质已变坏。
淝淮新河南起淮河,北通北淝河,长5.5公里,宽约40米,又称40米大沟。淝淮新河于1958年至1964年开挖,流经吴郢、小蚌埠两乡,系小蚌埠排灌站配套工程。
长淮新河位于东郊长淮乡境内,南通鲍家沟,北接淮河,全长2.3公里,宽40米。长淮新河于1979年开挖,系长淮卫排灌站配套工程。
东九里塘位于燕山乡燕山东。清道光年间筑有堤坝,因塘坝周长约9华里而得名。塘深不足2米,下有放水沟。因塘坝浅,容量小,数旬不雨即干涸。70年代建电灌站后,塘内蓄水不枯。后被分割成小块,改造成鱼塘。
西九里塘位于秦集乡境内,明代即有此塘,今蓄水量约20万立方米。塘可养鱼,兼有灌溉之益。
新船塘位于淮河南三号码头西侧,民国8年开挖,四年后竣工,面积16万平方米。1951年治理淮河时,清理塘面,挖深塘底,周围加砌挡土墙护岸,成为商船停泊避风港。1954年修蚌埠圈堤,新船塘与淮河联通口被封死,船塘废弃。
二、地下水
蚌埠地下水基本上属入渗蒸发型,周围地形产生的侧面补给量很小,地下水静储量约3.2亿立方米。淮河南岸属贫水区,北岸属富水区。地下水蕴藏类型可分为第四系全新世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据地质水文分析,年地下水调节储量在1500万~2500万吨之间,日最高可开采量为7万吨。省第一水文地质队曾在淮河北吴小街乡打一口井,日出水量7000吨,连续抽水15天后,地下水受影响半径超过3公里,动储量有限。淮河南岸一些单井出水量,在水位下降5~10米时,日出水1~10吨,个别单井可达15吨,仅可作民用生活水,无工业开采价值。蚌埠沿淮地下水,水质不同程度地受到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淮河以北及淮河南部鲍家沟一带地下水污染少,水质较好,但含铁量偏高。小蚌埠乡地下水偶尔发现有砷污染。市境地下水若大量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经常低于淮河水位。此时淮河水体补给地下水,则淮河污染成份将转嫁,致地下水污染。
第四系全新世孔隙水分布在沿淮和淮河北地区基岩以上地层,储水较丰富。其上段为孔隙潜水段,一般水位埋深1~3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30~50吨。夏、秋间连续暴雨后,地下水位短期内可接近地面。中段为弱承压含水段,主要分布在市郊淮河以南湖地,一般水位埋深5~9米,厚度10~25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30~35吨。下段为承压含水段,一般埋深40~100米间,个别处达200米以上,单井出水量每小时20~50吨。
基岩裂隙水分布在市区南部丘岗地带,裂隙纤细,储水条件差,仅席家沟中上游及体育场东南部局部地区,基岩裂隙地下水稍富。一般水位埋深5~7米,单井出水量每小时5~10吨。
上一篇:第三节 气候
下一篇:第五节 土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