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中国气候区划中,蚌埠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带,兼有两个气候带的特点。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因处在中纬度,冷暖气团活动交锋频繁,且变化大,加之降水集中,常有旱、涝气候灾害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春季,蚌埠上空北方冷高压势力逐渐衰退,南方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不断增强,气温回升迅速,雨水趋多。因冷暖气流交互频繁,阴晴不定,气温多变,常有寒潮、晚霜冻、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夏季,经常受到东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多偏南风,降水集中,暴雨中常伴有雷电。汛期,淮河及境内诸河湖水位陡涨,易造成洪涝灾害。入伏后,日照足,地面蒸发量大,时有伏旱出现。
秋季,上空北方冷高压逐渐增强,降温迅速,日温差大,雨水减少,多为秋高气爽天气。但异常年份也出现夹秋旱,或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形成渍涝。
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控制,多偏北风,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旱。有些年份遭寒潮南侵,气温急骤下降,又造成雨雪灾害天气。
蚌埠气候的年际变化大,除全球性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外,因城市建设发展,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也使气候特征与邻近县区有一定的差异。
蚌埠市四季分配表

一、日照、辐射
蚌埠市日照丰富,辐射热量充足,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全年日照可照时数,按天文台测算为4429.2小时,闰年可达4440.1小时。但因阴雨、雾障等因素,实际年日照时数平均仅为2167.5小时,日照率为49%。实际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很大,据历史气象资料记载:1956年日照时数最多,达2461.5小时;1985年日照时数最少,仅1675.1小时。
日照时数按四季(3至5月为春季,以下类推)分配,春季为541.6小时,夏季为655.9小时,秋季为528小时,冬季为442小时。在12个月份中,平均1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146.8小时。其后2至8月份,日照时数渐增,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达232.4小时。再后,日照时数基本趋于渐减,但因10月份多秋高气爽天,日照时数仍有190.6小时。
综合建国后气象资料,年平均日照时数和年日照百分率指数一直呈减少趋势。此与大气污染严重有一定关联。
蚌埠市建国后日照情况表

蚌埠地区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19.1千卡/厘米2,低于淮北地区,高于皖南、皖西地区。年内变化显著,春季为33.1千卡/厘米2,夏季最多为40千卡/厘米2秋季为26.6千卡/厘米2,冬季最少为19.4千卡/厘米2。在12个月中,6月份太阳辐射总量最多,为13.6千卡/厘米2,12月份太阳辐射总量最少,为6千卡/厘米2。
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956年至1960年为119千卡/厘米2,1961年至1975年为115.6千卡/厘米2,1981年至1985年为108.9千卡/厘米2。30年中,1956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达129.2千卡/厘米2;1985年最低,仅103.1千卡/厘米2。近40年里,太阳辐射总量同日照时数一样,也因大气污染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周围县区相比,在同一时期内太阳辐射总量明显偏小。
二、气温
(一)平均气温、温差
蚌埠年气温变化和月气温变化有一定的周期规律。年平均气温15.1℃,高于淮北和皖西山区。气温年内变化,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1°C;7月份最高,平均气温28.1℃。气温年比较差27.1℃。
蚌埠市月平均气温表

每日气温,以日出前最低,正午后最高。春、秋季日温差大,4月份为10.5℃,10月份为10.4℃;冬、夏季日温差小,1月份为8.9℃,7月份为8.3℃。
(二)极端气温
据《安徽气候》记载,蚌埠极端最高气温为43.7℃,出现于民国23年(1934年)7月,当时仅比安庆低1℃,也为安徽省有气温记录以来的第二个最高值。自1951年8月建立气象台至1985年期间,测得极端最高气温为41.3℃,出现在1959年8月21日;测得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9.4℃,出现在1969年2月5日。
蚌埠市各月平均极端气温表(单位:℃)

蚌埠市各月极端最低气温表(单位:℃)

蚌埠市各月极端最高气温表(单位:℃)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0℃,平均每年约出现80天;大于或等于35℃,平均每年约出现21天。据建国后气象资料,气温连续高达35℃以上最长日数有18天,出现在1961年7月12日至29日。
(三)界温
蚌埠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年平均(下同)为2月7日,终日为12月29日。初终间日数326天,积温5534.6℃,称为农耕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初日为3月9日,终日为11月28日,初终间日数266天,积温5283.8℃,系冬小麦分蘖速缓的界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日,终日为11月10日。初终间日数223天,积温4891.4℃,系农作物生长活跃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初日为4月27日,终日为10月19日。初终间日数176天,积温4222.5℃,是各类喜温作物旺盛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初日为5月19日,终日为9月25日。初终间日数130天,积温3356.9℃。在其界温间,春季为小麦灌浆成熟期,秋季为玉米灌浆、水稻齐穗的下限期。
(四)霜期
蚌埠市年平均初霜日在11月4日,农历立冬前。最早出现年初霜日系1962年10月15日,农历节气在寒露与霜降间;最迟出现年初霜日系1952年12月5日,农历节气已到大雪。
年平均终霜日在3月31日,农历节气清明之前。最早出现年终霜日系1977年3月4日,农历节气仅惊蛰前一天;最晚出现年终霜日系1962年4月18日,已到农历节气谷雨前两天。年平均霜期148天,约每年4月1日至11月3日为无霜期,长217天。无霜期最长达251天,出现在1977年;最短为179天,出现在1962年。
三、降水
(一)降水量、降水日数
蚌埠市年平均降水量为905.4毫米,平均降水日数为105天。受季风影响,各季节平均降水有悬殊。夏季最多,达467.4毫米;春季次之,为200.1毫米;秋季再次之,为160.5毫米;冬季最少,仅77.4毫米。平均月降水量,7月份最高,达199.2毫米;12月份最低,为20.9毫米。春季降水量常小于年降水量的25%,时有春旱发生;夏季降水量常在年降水量的50%以上,时有洪涝出现。降水保证率较高,有80%的年份降水量在760毫米以上。
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1951年至1985年间,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有9个年份,不足700毫米的有6个年份。其中,1956年是降水量最多的一年,达1559.5毫米;1978年为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仅442.1毫米。另据解放前残存气象资料记载,民国11年(1922年)的降水量只有376毫米。
按降水日数统计,1954年降水日最多,达127天;1978年降水日最少,为71天。各月平均降水日差别也很大,7月份最多,平均达到14天;12月份最少,月平均降水日只有6天。历史上有记录的最长连续降水日是13天,出现在1954年1月11日至23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有66天,出现在1974年11月9日至1975年1月13日。
蚌埠市月、季、年平均降水量表单位:毫米

(二)降水强度
蚌埠市年平均降水强度,小到中雨占总降水日数的94.74%,但降水强度的极值在年际、年内各月、甚至日内变化都很大。建国后至1985年,10分钟内最大降水量为28.3毫米,出现在1964年9月13日;1小时内最大降水量为92.5毫米,出现在1953年7月2日;1日内最大降水量为154毫米,出现在1980年6月24日;月降水量最多为571.2毫米,出现在1956年6月;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多降水量为277.8毫米,出现在1956年6月6日至9日;最长连续的降水最大降水量为333毫米,出现在1954年7月2日至11日。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近35年中出现过103次,大都集中于夏季。1966年3月3日曾出现过最早的一次暴雨,降水量76.7毫米。1969年9月29日曾出现过最晚一次暴雨,降水量为91.1毫米。1956年出现的暴雨次数最多,达到9次。
(三)梅雨
蚌埠地区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常有一段连续阴雨期,俗称梅雨季,历时约20天。梅雨期的平均降水量为237.8毫米,最大降水量为438.4毫米。建国后,1952年、1959年、1964年、1966年、1967年、1976年和1978年共7个年份,因梅雨期降水过少,成为空梅年份。其余年份梅雨特征较为显著。
(四)降雪
蚌埠市年平均降雪日为11天,1955年降雪日最多达24天,1961年降雪日最少仅3天。农历节气小雪、雨水与蚌埠降雪初终期相吻合,一般于12月10日至翌年3月10日期间常会出现降雪。1951年至1985年,降雪最初日为10月8日,出现在1981年;最晚降雪日为4月20日,出现在1978年。年平均12月22日至翌年2月26日期间出现积雪,年平均积雪日数达12天。1954年12月25日至1955年1月21日,曾出现长达28天的积雪日,最大积雪深度350毫米。
四、湿度
蚌埠市湿度与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全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4.7毫巴。夏季潮湿,其中7月份绝对湿度最大,平均为29.9毫巴;冬季干冷,绝对湿度小,其中1月份最少,仅4.7毫巴。
相对湿度年平均为73%。其夏季最大,其中7月份为80%;冬春季最小,其中1月份和4月份均为71%。蚌埠在雨季前,常有一段干旱时期。
五、气压
蚌埠市年平均气压1014.2百帕。1970年1月5日出现极端最高气压,为1047.4百帕;1956年8月2日至3日出现极端最低气压,为978.3百帕。年内气压特点为冬高夏低,春秋介于两者之间。各月平均气压,1月份最高,为1024.9百帕;7月份最低,为1000.5百帕。
蚌埠市各月平均气压表单位:百帕

六、风
蚌埠市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全年四季以东东北风最多,另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
历年平均风速每秒2.5米,相当于2级风力。建国后至1985年,全年最大平均风速为每秒3.7米,相当于3级风力。1974年6月2日,蚌埠刮西西北风,出现瞬间极大风速,为每秒35.4米,相当于12级风力。
随着城市高大建筑群不断出现,年平均风速呈逐年减少趋势。1953年测得年平均风速每秒3.5米,1969年为每秒2.7米,1985年为每秒1.9米。
上一篇:第二节 地貌
下一篇:第四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