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障疏浚
民国27年至36年(1938年至1947年),因黄泛为害,县境航道淤积严重,影响航运。1951年,淮委曾派挖泥机船在徐店嘴清淤。1953年后,由航运部门抽调专职干部和船民400余人,配合有关单位先后对淮河凤台段内的多处浅滩、暗礁和沉没于水底船只、木石等隐患进行清理。至1957年,国家共投资7万余元,在缺乏动力机械的情况下,采用铁锹挖、铁钯子扒、剔板刮、双铧犁犁和水冲刷等方法清除积淤。1964年在方家坎处用机械疏浚,清除泥沙3.07万立方米,又在该段筑起透水屏坝8道。既防止航漕淤积,又保护了淮北干堤的安全。至1979年底,全县共清除土方13万立方米,打捞矿石1300多吨和沉船两只、沉树13棵,拔出木桩50根,炸除礁石350多立方米,并拓宽了超河上下口门的航道。保证淮河航道凤台段在枯水季节正常通航,提高船舶周转率。
另外,对县境内主要支流西淝河、港河、架河和泥河,也进行疏浚治理。
航标设置
1951年,皖北内河航运局蚌埠办事处,在县境内淮河段上首次设立简易指航标志:黑球浮标16个,红球浮标1个,航行导球两个,障碍牌3张,红旗两面。1955年,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内河航标规范》标准,在方家坎、石家湾、超河上口3个航标站改设规范岸标42座,并在超河设立控制信号台,上下口两处用电话联系,各站设有水深信号杆。1964年县航运站配备航标6号船1艘,25匹马力,配合航道局进行管理。同年,在超河上口以下的里河(淮河北支)设岸标9座。随后。对境内的原木质标杆、竹制牌一律改换为钢质,提升标杆高度,扩大标牌面积。航标灯一律换闪光灯,内装自动换泡机。1985年,淮河凤台段共设有17个岸标,其中接岸标8个,过河标9个。
1979年11月,茨淮新河阚疃闸下由淮河管理局设浮标4座,当年开航运输。该航段安设发光助航标志15座,境内河段7座。1981年底,淮河航道段对茨淮新河进行扫床,助航标志随之撤除。
水上安全
解放前,县内航运安全无人过问,仅凭船民在长期驶船航行中积累的经验,绕暗礁、避浅滩,稍有不慎,则有丧失生命财产危险。1950年治淮工程开始,将航道疏浚纳入治淮工程。淮河航管部门采取措施,先后在浅滩、险段安设浮标和指示灯,发动船民购置安全设备,加强安全教育,使船民有安全感。1953年县航运站配备1名专职航监员,负责管理船只的安全工作。除对船民开展多种形式安全教育外,还发动船民购置安全圈、安全网、安全衣和灭火机(器)等。1957年成立水上安全委员会,在船舶运输单位中选拔一批关心航运安全的领导干部,担任安全宣传员,组织数百人的宣传队伍,深入到船民中宣传水上安全的重要性,动员船民收听天气预报。至1985年,县内没有发生一起与航运部门有直接责任的重大伤亡事故。1982年5月,县航运站设立航监股,负责在港船舶入户丈量、转籍,签发证、照等事宜。水上安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当年,县航运站监理股发放挂桨机船驾驶员444人的证照;拖轮驾驶员95人则由省厅淮河航政监理所签发。机动船舶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检查审校,除核验证、照齐全与否外,还考核船体的完好情况。对自制和自购的新船,一律要先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方给丈量、发照,准予出港运输。
1984年由上级配备1艘12匹马力航监船。次年又调配1艘40匹马力航标船,专门用于水上安全检查。1985年底,全县船民共购置安全圈296个、安全网194个、灭火机94只、航行灯470盏、龙头带295根、安全阀200只、安全衣284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