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公路养护
解放前,县无护路组织。官方需要时,则由县政府勒令沿路区乡,集中民夫临时修补。民国38年(1949年)3月,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县民主政府组织近万人,对凤阜、凤蒙、凤寿3条公路突击抢修20余日,用工10万多个,将总长约80公里的公路整修一新,使解放军顺利通行。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颁布《养护公路暂行办法》后,实行民工建勤制度,对凤阜公路部分公路段进行一些零星修补,但无固定组织。
1956年,凤阜公路实行道群共养制,阜阳地区公路段调配道工10人驻凤,县从公路沿途高级社抽调专人上路配合管养,每公里定额2人。此间,人拉石磙压路,牛车、板车运送修路材料,共维修公路57公里。1958年,县在阚疃、马店、顾桥设立3个道班,属县汽车站领导,原来10名固定道工做技术指导,县决定由沿途人民公社派农民工131人上路配合养护,公社记工分,汽车站每人每月补助人民币4至7元,保证通车路面随毁随修,平整完好。次年初,将农民工进行培训整顿,其中40人转为正式道班工人。11月,成立县养路大队,增设五里桥、王桥、古店、桂集、十里桥、大山6个道班。同时实行道班专养制。1965年,在凤颍路段试行公路包养制,公路站与沿路社队签订包养合同,由道班定期检查,年终达标者,每公里拨给养护费150元。“文化大革命”期间,恢复道群共养制。公社派代表工,社队记工分,公路站每人每月补助人民币8元,粮12斤,医药费1.50元。因组织涣散,管理不力,路况下降。1976年,将11个道班并成马店、顾桥、十里桥、河东、毛集5个大道班,以期集中力量,加强管理,提高养护质量。结果是线长面广,管理困难,路况仍差。1980年又将5个大道班分成11个小道班。1981年,将农民代表工全部清退,公路养护又由道群共养转为道工专养制。由于养护工具实现了机械化,扭转了管理不力的被动局面。至1985年底,县公路站共有职工128人,养路工人近百名,配有轧路、洒水、喷油、运输等动力机械,共养护渣油路面105.8公里,砂石路面79公里(含县道在内)。渣油路面完好率达90%以上。
碑牌标志
1957年,在凤阜公路设立里程牌65块,后陆续设立了其它标号志,但不齐全,且无人管理。1964年元月成立公路站,设1名路政员,兼管标号志工作,1972年增加1人。此间,因管理范围广、人少,标号志时断时设。1980年站内成立路政股,配备5人,路政业务工作加强,标号志日趋健全。至1985年,全县4条干线公路共设标志58处,各种标志牌104块。其中名牌12处24块,限速牌7处14块,警告牌10处20块,弯道牌12处24块,指向牌11块,分界牌11块。并在6条公路上设立里程碑107块。
安全
1955年,县内公路运输兴起,交通安全工作随之开展。1956年县汽车站成立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制订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旅客进行安全教育,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1972年,公路站因路政员增加,加强了县内运输途中的监督与检查,发现驾驶人员酒后开车、带病驾驶等违章现象立即制止,严肃处理。
1978年,县监理站成立,建立健全车辆管理制度,开展安全教育,每年年审结合培训,对车辆和驾驶员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合格者发给行车证和驾驶执照。新车入户须持国家颁发的合格证、发票、入户单位介绍信,经技术检验合格后,方准办理入户手续。车辆转籍,须有买卖双方出具介绍信,经监理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转籍。
县境沿路村民常在公路边缘堆放砂石、砖瓦等建筑材料,午、秋两季在公路上脱粒晒场,阻碍车辆行驶。对此,县交通部门除组织专人上路检查和劝导清除外,还配合公安等部门上路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使群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不准在公路上脱粒、晒粮。1985年4月,监理站升为监理所。同年8月,20天内因路障出车祸致死6人。县立即成立整顿交通领导小组,由两位副县长坐镇指挥,抽调交通、公安、农机、工商、城建等部门16人,于8月17日上路宣传、动员清障。至9月中旬,将境内主要公路上的障碍物彻底清除,保证车辆安全畅行。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