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凤台县城古代以砖砌成城墙防御洪水,17世纪初,县城几经战乱,又遭洪水冲涤,城墙毁坏严重。至民国元年(1912年),县城城墙致毁无余,南半城常遭淮河洪水漫淹,造成数以千计房屋倒塌,市民苦不堪言。
1950年和1954年,淮河洪水浸城。1955年,县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学校师生和市民400多人,义务奋战2个月,兴筑城防堤,西起大孤堆,东至北大坝,长2.8公里。标准达到:顶宽2米,顶高海拔24米左右,内外坡1∶2,完成土方约2万立方米。
1956年,淮河水又一次浸城。汛后,仍由县政府组织机关、工厂、学校、居民约500人出工,奋战2个月,培修城防堤,堤顶增高1米,完成土方约1万立方米。1958年至1961年,经县防汛总队调度,由阚疃、展沟、顾桥3区及城关镇出工4020人,以岁修经费培修城防堤。西起大孤堆,东至北大坝,长2.84公里,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断面标准:顶宽3米,顶高海拔26.00米,内坡1∶2,外坡1∶5,防洪达到40年一遇。1968年至1982年,每年汛期前,县直机关及工人都义务出工维护加固城防堤。
1983年汛后,凤台城防堤因提高了防洪标准,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拓建为确保防洪大堤。由顾桥区出工1.7万人,至1984年4月30日,完成堤长2600米,标准达到顶宽8米,外坡1∶3,内坡1∶2至1∶5,顶高海拔27.50米。块石护坡长2600米,并建成旱闸2座。完成土方15.85万立方米,石方2.64万立方米,投资109.32万元。1984年冬至1985年春,地方集资并利用工程沙石余料,把城防堤铺设成沙石路面。绿化带长2.8公里。设防水位海拔20.50米,警戒水位海拔23.50米,保证水位海拔25.65米,防洪达到40年一遇。保护人口3.5万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