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焦岗湖圩堤
焦岗湖沿岸有3万亩洼地,旧时因无堤防设施,成为抛荒地。
1956年大水灾后,由曹集乡政府组织当地合作社社员出工,沿湖地海拔17.50米高程兴筑臧巷、周台、史集、胡集、孙台、洼梁、瓦房、王郢、方坎等10条生产圩堤,总长45.54公里。圩堤标准:顶宽2—3米,顶高海拔21.00—21.50米,内外坡1∶2。同时又于史集、孙台、方坎、王郢堤段配套兴建4座排水闸。
1973年冬至1974年春,焦岗公社组织6000民工,奋战100天,加固圩堤长23公里。1975年汛后,焦岗公社集资10万元,购进抽水机泵10台套,计352匹马力,用于圩堤内排水,增加排涝效益3万亩。至1985年,焦岗湖沿岸共兴筑臧巷、周台、史集、胡集、孙台、枣林、洼梁、瓦房、王郢、方坎生产圩堤10处,总长45.54公里。配套兴建涵洞14座,小水闸22座,电力排灌机组28台,1192千瓦,机械排灌机组7台,120匹马力,保护农田5.65万亩。
西淝河圩堤
西淝河沿岸有9万亩洼地,解放前,因无防泛措施,致灾严重。
解放后,毛集乡毛集村农民于1953年兴工修筑毛家湖小圩堤,保田120亩。1954年,淮河发生特大洪水,西淝河两岸遭漫淹,受灾严重。汛后,沿岸农民为开垦河边荒地种植庄稼,至1955年冬,淝左刘集乡农民建成孤山套生产圩堤一条,长1.36公里,顶宽2.5米,顶高海拔23.50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0.2万亩,淝右杨村乡建成杨村圩,钱庙乡建成陈铁圩,张集乡建成济河圩,观音乡建成金沟圩,毛集乡建成吴楼湾圩和马老庄圩。总长51.94公里,堤顶宽2—3米,顶高海拔23.50—25.20米,内外坡1∶1.5至1∶2,保护农田2.9万亩。
1957年,钱庙乡兴建成米吴、刘楼、许大湖3条圩堤。总长10.6公里,堤顶宽2—2.5米,顶高海拔24.50—25.00米,内外坡1∶2.5,保护农田1.45万亩。
1958年,张集乡兴建成后岗湾圩,王集乡兴建成大洲湾圩和小洲湾圩,毛集乡建成苏小湾圩、直北湾圩和魏庙湾圩。总长10.58公里,顶宽2—3米,顶高海拔23.40—23.90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1.65万亩。
1963年汛期,西淝河闸上水位达到24.45米,两岸16条生产圩堤上除陈铁、米吴、刘楼、许大湖圩未破外,其余12条生产圩堤为洪水溢溃。汛后,水毁圩堤仍由当地社队农民兴工修复。
1964年,毛集乡兴建毛家湖圩,彭圩乡兴建成朱大湖圩。总长14.1公里,圩堤标准:顶宽2.2—3.5米,顶高海拔23.00—23.30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1.74万亩。
1965年,毛集乡兴建成李大洼圩,白塘乡兴建成前后嘴圩、赵后湖圩,彭圩乡兴建成杨刘王圩、李嘴孜圩、尹家洼圩等11条生产圩堤。总长37.3公里,圩堤标准:顶宽2—3.5米,顶高海拔22.70—24.50米,内外坡1∶2。同时配套兴建羊皮洼、吴楼、直北湾3座排水涵洞。保护农田4.39万亩。
1966年,张集乡兴建成大台孜圩、姬沟圩。总长7.06公里,圩堤标准:顶宽2—4米,顶高海拔23.40—24.70米,内外坡1∶1.5至1∶2,保护农田0.98万亩。同时,配套兴建32座排水涵洞。
1972年汛期,暴雨连旬,西淝河水位猛涨,35条圩堤溢溃25条,淹地15.68万亩。汛后,仍由当地社队农民兴工修复。是年底,西淝河上游于阚疃镇截入茨淮新河,水情缓解。
1985年,白塘乡兴建成晒网滩圩、窟隆山圩。总长10.1公里,标准:顶宽2米,顶高海拔23.50米,内外坡1∶2,保田0.83万亩。至年底,西淝河左岸共兴筑生产圩堤19条,配套兴建小型涵闸29座,机电排灌站10座,装机57台4130千瓦。两岸圩堤总长120.08公里,保护农田14.15万亩。
港河圩堤
港河沿岸境内有1.5万亩洼地。解放前,因无防泛设施,庄稼十种九不收。
1956年汛后,顾桥乡兴建成顾桥圩,白塘乡兴建成淝西圩,钱庙乡建成郑楼圩。3条圩堤总长4.71公里,圩堤顶宽1—3米,顶高海拔19.0—20.5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0.65万亩。
1962年、1963年秋汛,港河流域暴雨连旬,河水猛涨,顾桥、淝西、郑楼圩溢溃,受灾严重。汛后,水毁圩堤由当地社队农民修复。
1965年汛后,马店乡兴建成利民圩,古店乡兴工建成童林圩,顾桥乡兴建成黄湾圩、临淝圩,钱庙乡兴建成张池圩、曹洼圩。6条圩堤总长13.76公里,顶宽1—3米,顶高海拔20.00—22.00米,内外坡1∶2。同时,配套兴建9座小型排水涵,保护农田0.76万亩。
1980年夏汛,港河闸上水位达到海拔22.12米,两岸生产圩堤溃破。汛后至1982年,除水毁圩堤由当地社队农民出工修复外,钱庙乡兴建成岭头、长郢、翟庙、张楼、先庄圩堤;顾桥乡兴建成南圩、徐庄圩堤。7条圩堤总长11.72公里,顶宽1—1.2米,顶高海拔20.00—22.00米,内外坡1∶2。同时,配套兴建5座小型排水涵。保护农田0.85万亩。
至1985年,港河右岸8条生产圩堤总长14公里,保护农田0.7万亩;左岸8条生产圩堤总长16.4公里,保护农田1.06万亩。两岸圩堤配套兴建小型涵19座,机电排灌站19座,装机23台921千瓦,保护农田1.76万亩。
架河圩堤
架河沿岸有2.7万亩易涝土地,解放以前,无防泛措施。
解放后,为开垦河边荒地,种植庄稼,陆续兴建圩堤。城北乡于1958年建成岗胡、南金、姬家洼、三里沟4条圩堤。总长5.3公里,顶宽1.0—2.0米,顶高海拔19.00—21.00米,内外坡1∶2。同时配套兴建4座排水涵,保护农田0.325万亩。1963年、1965年、1968年、1972年,架河圩堤,均因内河泛涨溢溃。水毁堤均于汛后由当地社队农民修复加固。顶宽4米,顶高海拔21.00—22.00米,内外坡1∶2。1974年,城北乡兴工建成陈芮、柳沟、九里湾3条圩堤,刘集乡兴工建成十里沟圩堤。4条圩堤总长9.34公里,顶宽4米,顶高海拔21.00—22.00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0.16万亩。
1985年,架河流域计有生产圩堤9条,总长15.76公里。圩堤标准:顶宽2—4米,顶高海拔22.00米,内外坡1∶2。配套建成排水涵9座,机电排灌站4座,装机7台191千瓦,保护农田1万亩。
滨淮圩堤
滨淮河滩,自古以来,农民们就圈筑土圩保田耕耘,但多被洪水漫溢,很少收获。
1949年冬,大山乡和李冲回族乡兴工加固灯草窝孜圩和姚涧湖圩,总长9.8公里。圩堤标准:顶宽2—3米,顶高海拔21.00—22.00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0.96万亩。1950年、1954年、1956年,灯草窝孜圩和姚涧湖圩遭淮河洪水漫溢。水毁堤段均于汛后由当地农民兴工修复。1956年汛后复堤,顶高增至海拔23.00—24.00米。1957年至1958年,城北、刘集、李冲回族、焦岗4乡农民按行洪区圩堤标准兴工建成马家湾、老婆家湾、魏台孜、白水滩(焦岗上圩)4条圩堤,总长6.4公里。顶宽1.5—2.5米,顶高海拔23.00—24.50米,内外坡1∶2,保护农田0.665万亩。1963年汛后,李冲回族乡农民按行洪堤标准兴工建成邱家湖沟(魏郢孜)圩,长2.7公里,保护农田0.37万亩。1965年至1967年,马家湾圩、老婆家圩、邱家沟圩分别建成1座1孔小型排水涵闸。邱家沟圩内建成1座电力排灌站,装机12台,110千瓦,排涝效益0.25万亩。1975年汛后,大山乡农民于灯草窝孜圩内建成灯塔机械排灌站1座,装机2台,160匹马力,排灌效益0.47万亩。1982年汛期,淮河发大洪水,魏台孜等7条生产圩堤为洪水漫溢。水毁堤段于汛后由当地农民兴工修复。1985年,大小马家湾、白水滩、魏台孜3条圩堤,因长期阻碍淮河排洪,由县淮河清障指挥部监工,全部铲至地平;老婆家湾和邱家沟2条圩堤,顶高降至海拔23.00米;灯草窝孜和姚涧湖2条圩堤,按行洪堤要求保持原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