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董峰湖行洪区堤防,原为淮干堤防便硖段(便民沟至硖山口),1950年大水后,按治淮统筹将董峰湖划为行洪区,堤防仍称便硖段。
1952年汛后,县治淮总队用岁修经费,组织民工951人,加固便硖段堤防,完成土方0.51万立方米。堤高达到海拔23.00—22.50米。1954年汛期,县奉命对董峰湖破堤行洪。汛后至1955年春,上下行洪口门以原标准修复。1956年夏汛,董峰湖破堤行洪。汛后至1957年春,对便硖段进行了一次培修。断面标准达到:顶宽3米,外坡1∶3,内坡1∶2,堤顶高增至海拔24.11—23.81米。1958年春,便硖段于石湾村北建成一座2孔小涵,借以排泄行洪区内水。1963年汛前,行洪堤流沙洼段塌陷严重,经省淮河修防局批准,以块石加固护坡。出工200人,抛块石0.254万立方米,由国家投资2.39万元。
1972年春,董峰湖行洪堤在加固中违反规定,将堤顶高增至海拔26.50—25.00米。汛后,在省防汛指挥部的责令下,铲除超高部分。
1982年汛期,董峰湖行洪时,刘集公社管委会主任和当地大队干部因阻止炸堤行洪,被撤销职务和拘留。汛后至1983年春,行洪堤堵复工程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8.8万元。1983年汛期,董峰湖7月26日24时破堤行洪。至9月下旬,河水归槽,湖内洪水消退,农民忙于抢种庄稼,破堤口没及时堵复。10月下旬,淮河上、中游又连日降下大暴雨,形成淮河第三次洪峰。10月12日8时,鲁台孜水文站最高洪水位达到21.79米,洪水漫进董峰湖,造成再次淹没农田35697亩、淹到新盖住房1531间的重大损失。是年至1984年冬,为扩大硖山口泄洪量,经省水利厅批准,便硖段下段后退410米重筑新堤。出工1.5万人,完成土方1180.4万立方米,石方0.60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40万元。效益:可降低洪水位0.13米。
1985年,县淮河清障指挥部清除便硖段行洪堤超高部分后,标准达到顶宽4米,内坡1∶3,外坡在21.5米设置平台,宽2米,平台以上1∶3,以下1∶5。行洪堤采用碾压,干容重达到1.55吨/立方米,内外坡植草皮护坡,坡脚外10米内植防浪林6.9公里。行洪水位由原焦岗闸下海拔23.61米,提高到海拔24.60米。保护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61719亩,人口44246人。
附:董岗保村圩
董岗保村圩,位于董峰湖行洪区西部,堤线两头与永安坝衔接。保护董岗、大郢、山拐、后拐4个行政村,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0.1万亩,人口0.8万人。
1983年冬,保村圩堤破土动工,出工1.1万人。至1984年春,筑圩堤长3.8公里,顶宽6米,顶高海拔27.80米。外坡1∶3,顶下海拔23.00米设8米宽平台;内坡1∶3,顶下海拔24.30米设2米宽平台,以下为1∶5坡,干容重达到1.55吨/立方米。至7月,完成外坡块石护坡长1670米,并于圩堤东北角兴建一座排涝涵和一座电力排涝站。计完成土方104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投资170万元。
1985年春,对保村圩外坡进行块石护坡,完成坡面5264平方米,堤顶全部铺设沙石路面,堤外植防浪林150亩,条类100亩。内坡及护堤地植果树540亩,22600棵,开挖精养鱼塘150亩。
附:凤台县主要堤防一览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