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4年(1935年)初,日本吞并中国华北的野心日益彰明,华北吃紧,开滦煤南运困难,上海煤价上涨。大通煤矿急欲增产,限于提升能力而无法实现,计划将90米的二十大窑延深至-180米水平,接通一号井,安装大型绞车以扩大产量。矿井延深是从一号井-180米水平开凿一段石门至计划延深的井底处,上下同时施工开凿,民国24年下半年动工,10个月后井筒即打通,上下中心相差仅1厘米之微,一年余时间新井即开始出煤,这是矿井延深技术上一次成功的尝试。
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煤矿,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在大通二号井底-180米水平开凿两口暗井至-240米,并在这一水平进行了掠夺性开采。
民国34年,日本投降,淮南煤矿被国民政府派员接收,随即组织修理井巷,以维持生产。次年4月在大通矿-180米水平开凿暗井一口至-240米,称东暗井,8月底完成;4月22日大通五号井由-100米延深至-180米,10月6日完成;稍后,又将三号井由-300米延深至-330米,民国36年6月底完工。同期,对九龙岗矿新三号井进行了延深工程,由-180米延至-330米。
淮南煤矿解放后,一方面加快了新井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对矿井的延深改造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为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
大通煤矿从1953年起到1965年,先后进行过五次延深改建工程。1953年由-180米先后延深至-240米、-330米,1957年完工;1954年又开始了-430米的延深工程,1958年完工;1957年又对-430米水平矿井进行改建,1959年12月完成,使矿井年设计能力始终保持在75万吨。1957年分别从-283米水平延深建盲主井和盲副井至-382米,井口规格相同,长为2.95米,宽2米,1958年建成,使1959、1960两年产量连续超设计能力75万吨的一倍,分别达153万吨和155万吨。1962~1965年矿井又延深至-530米水平,使产量保持在设计水平。
九龙岗煤矿先后进行了四次矿井延深。第一次矿井延深是从-240米至-330米,开始于建国初,也是对抗战胜利后新三号井延深工程的继续,延深方式是一立井、一斜井,1951年新三井装备竣工投产。第二次延深从-330米到-530米,延深阶段高度为200米,-430米为中间水平。1952年开始进行-330米以下的勘探工程,1956年提出-530米以上地质报告。延深方式为两个立井,一个辅助斜井,新三井延深后改为主井,装备箕斗提升,九号井作为副井,装备两层罐笼单车提升,矿车为1吨标准型。斜井做为延深辅助提升及-430米临时提煤,兼做-430米进风井,斜长约350米,延深时间从1955年8月到1958年底,是一次延深与扩建相结合的工程。第三次延深从-530米到-830米,延深阶段高度300米,延深方式是两立井、一斜井。从-530米到-830米开凿2个暗立井,从-530米到-630米新开一斜井,延深时间从1960年11月到1964年底。第四次延深从-830米到-930米,延深时间从1978年9月到1980年4月,建一个水平,开辟一个西采区。
八公山煤矿(1952年改名新庄孜煤矿)建国前简易投产,设计生产能力年30万吨,并未达产,建国后进行了改建延深,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51~1953年矿井改建了-47米一水平,年生产能力扩大到60万吨。1954年4月,开始第一次改建工程,矿井向-112米二水平延深,增大一、三号井的提升能力,改二号井电动绞车提升为皮带机运输,刷大井下运输大巷断面,由人力运输改为机械运输,铺设轨距900毫米的轨道,采用3吨矿车,以蓄电池式机车和架线式机车为动力,设计能力提高到年产120万吨,1955年工程竣工,实际原煤产量达到123万吨。1958年矿井第二次改造,由第二水平-112米延深至第三水平-262米。设计能力年产150万吨,1960年边延深边生产,产煤达285万吨,为历史最高纪录,成为华东第一大矿。1962年12月工程竣工,产量一直保持在年产200万吨左右。1964年11月矿井开始向-412米的第四水平延深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致使这一工程直到1970年5月方始竣工,年设计能提高到150万吨。1972年5月矿井开始向第五水平-612米改造扩建。由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片面追求产量,致使采掘严重失调,限制了生产潜力,也给延深扩建增加了难度,五水平的扩建工程持续了较长时间。1985~1986年,结合改造扩建对矿井生产准备工程和部分生产环节进行系统改造。至1990年五水平延深扩建工程结束,年设计能力提高到270万吨。
谢家集一矿1953年9月9日开始延深工程,延至-62米水平,1956年10月竣工,年设计能力由30万吨提高到60万吨。1958年6月29日开始向-182米水平延深,年设计能力由60万吨提高到90万吨。1959年对矿井进行局部改扩建,1963年竣工,核定生产能力提高到120万吨。1967年7月到1971年8月期间又延深至-250米水平,年设计能力仍维持120万吨。1972年开始分别向-320米至-480米和-660米两个水平延深扩建,1986年又向-780米水平延深,生产能力扩大为年产180万吨,是淮南矿区主要生产矿井之一。
1959年4月,谢家集二矿开始向二水平-322米延深,1963年4月完工,1970年5月再向第三水平-522米延深,1973年竣工,1979年又向第四水平-660米延深。设计能力维持90万吨不变。除“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外,年产均在百万吨以上。
谢家集三矿的矿井延深始于1959年5月20日,主副井同时向第二水平-322米延深,1964年竣工,1968年9月采用3条暗斜井由第二水平分别向-412米和-490米的第三水平延深,并分别于1972年8月和1978年12月完工,设计能力维持90万吨。
李郢孜一矿1958年6月21日一号井由第一水平向第二水平-312米延深和进行改建扩建,1964年12月竣工投产,1971年3月对第三水平分三个阶段用下山开采,分别为-480米、-540米、-660米。1973年第三水平-660米延深工程开始,采用一对暗立井延深,1986年主体工程竣工。在1975年二号井报废的前提下,通过一号井延深,年设计能力维持90万吨。
李郢孜二矿是按照生产勘探矿井设计,年产30万吨的小型矿井,1957年8月1日建成,生产水平-60米。矿井投产后开采强度超过了设计水平,1958年8月1日开始第一次延深扩建,初期计划一次延深两个水平,-130米为生产接替第二水平,-210米为第三生产水平,鉴于-210米水平的埋藏量与生产能力不相称,遂于1959年决定加大延深水平深度,将生产水平延深至-280米,-180米为生产接替第二水平,-280米为生产第三水平。1964年,延深工程竣工,矿井生产能力由年设计30万吨提高到45万吨。经过几年开采,李二矿-280水平剩余储量仅为204.79万吨,水平接替十分紧张,1970年,开始了第二次扩建延深工程。鉴于矿井走向短,储量小,为不使延深工作过于频繁,主副井均延深至-500米水平,-400米为接替中间水平,1970年4月正式动工,1976年12月完工,设计年产量维持45万吨。
毕家岗煤矿1959年建成时设计年产30万吨,投产水平-90米,由于建井仓促,第一水平可采储量有限,矿井延深工作于投产之前即开始,1964年底竣工,矿井由-90米延至-312米,设计能力维持不变。1977年又开始第二次延深,延深水平为-340米,1982年完成。1984年3月,毕家岗煤矿并入新庄孜煤矿,成为一个采区。
李嘴孜煤矿第一开采水平-200米,1977年至1981年11月,矿井延深至-340米,在矿井延深的同时,开展了淮河下、淮堤下、流沙下采煤试验获得成功。
孔集煤矿第一开采水平-250米。由于地质复杂,长期处于试采阶段,未能达到设计标准,1976年7月开始向第二水平-400米延深开拓,1986年末竣工,开辟3个采区。在开拓延深的同时,为了改善矿井通风条件,增加安全出口,又新开西六风井,1988年竣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