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上窑山、舜耕山早期都有煤层的露头出现。明初,当地居民即沿出露煤掘坑采煤,留下累累土窑遗迹,沿着煤层长达数公里,大都是开掘石灰岩内的煤层。土窑深浅不一,最深的土窑达100米左右。
清宣统二年(1910年),烈山煤矿总办段书云采用烈山办矿的经验,并带来烈山煤矿工头,雇工开挖3口竖井,竖起木架提绞,顺利见煤。适逢辛亥革命,寿州光复,采煤告停。
民国元年(1912年)秋,怀远县商人林庚臣、杨耀南募股集资,邀段书云再来办矿,原计划进行机械开采,因资本所限无法实现,只得先用土法开采,在段书云此前办矿的基础上动手施工,由于原有基础多可利用,施工不久即出优质煤炭。此后,大通煤矿公司先后又开掘10余座小井口,小井总数达到20座。
民国5年,大通煤矿始兴建二号主井,后简易投产使用。民国21年由王德滋负责开凿到底,民国25年建成。井口为长方形,长3.2米,宽2.95米,深180米,木质井架,高10米,木质井圈、罐道,初期装备20马力(16.5千瓦)蒸气绞车,每次可提绞2辆矿车,载煤450公斤,矿井日产煤500~600吨。稍早建成的一号副井,矿井结构、规模与二号井相同。30年代前,中国主要煤矿几乎全部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技术人员都由外籍人士充任,对华人严守技术秘密,中国技师自行设计建造大通煤矿一、二号井是淮南煤矿矿井建设史上的一大成就。
民国19年4月14日,淮南煤矿局所属九龙岗煤矿一、二号井开工兴建;5月14日,三、四号井破土开凿,次年3月间陆续建成投产。九龙岗一、二号井井筒断面为圆形,内径分别为4米和4.5米,青石砌壁,深100米;三号井断面呈六边形,对边1.82米,用方木和背板支护,单罐提升,矿车容量300公斤,临时生产水平-50米,后建成-80米;四号井断面为长方形,长3.66米、宽1.82米,方木和背板支护,双罐提升,并有排水、供气管道间,提升煤车容量420公斤。
民国21年,淮南煤矿局由焦作煤矿借来手摇钻机及施工人员,派工务员赵寿延带领在洞山矿区勘采,深不及百米见可采煤层,遂在洞山建竖井一对,开采-50米水平煤层。
民国2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淮南煤矿,在大通煤矿二号井井底开凿两口暗井通到-240米水平,开采-240米水平煤层,同时开凿三号主井。日本人开凿三号井井筒为圆形,内径6米,计划开凿至-330米,但只开了个头,约开凿至-30米深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委任王德滋为淮南煤矿局局长组织复工,王德滋任命于公纯负责把三号井开凿下去,于公纯是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的采矿工程师,仅用了约一年的时间,三号井即开凿到-330米。与此同时,王德滋又与上海英商怡和洋行接洽,商订三号井的设计及供应井架等装备,民国36年怡和洋行送来井架草图及报价单,并称3年后方始交货。为了尽快建成三号井,王德滋动员煤矿局既有技术力量,自行设计三号井井架、井楼和井筒装备,并从开滦煤矿购得1000马力(825千瓦)蒸气绞车,在胡师童等一批技师的努力下,建成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混合式井架,因地制宜设计出前高后低斜坡式布置天轮,井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100米,宽22米,钢屋架跨度22米,井口出车水平高出地面10米,生产系统采用矿车自动滑行、自支转辙器,利用爬车机将空矿车提升到应有高度利用自滑重返井口,再装入罐笼送往井下,操作简单,节省工时且矿车周转率高。大通三号井建设成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自营煤矿的落后面貌。
民国36年(1947年)5月,淮南煤矿局建八公山煤矿一、二号井,当年12月简易投产。矿井的设计和建造水平都比较低。至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矿区的3座煤矿共开凿井筒20个,其中大通煤矿9个,九龙岗煤矿8个(包括洞山2个),八公山煤矿(解放后改称新庄孜煤矿)3个。
建国后,淮南煤矿在迅速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新矿井建设。1949年6月4日,蔡家岗煤矿(1957年改名谢家集第一煤矿)破土建井,成为淮南解放后矿井建设的开端,1952年3月,设计年产30万吨的蔡家岗煤矿建成投产。经过三年恢复,国民经济开始大发展,华东地区,特别是上海缺煤严重。1954年3月,谢家集二矿破土兴建;7月1日谢家集三矿破土开工;11月25日李郢孜一矿一号井动工。1956年7月,设计年产90万吨的谢家集二矿完成-127米水平,开始投产;设计年产90万吨的谢家集三矿也建成投产,深127米;1957年3月,李郢孜一矿两口矿井同时投产,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深112米。从1955年10月到1964年12月先后又有李郢孜二矿、毕家岗煤矿、李嘴孜煤矿、孔集煤矿动工兴建并竣工。其中李郢孜二矿年设计能力为30万吨,深60米,1955年10月25日开工,1957年8月1日建成投产;毕家岗矿1958年5月24日兴建,年设计能力30万吨,深90米,1959年10月1日建成投产;李嘴孜矿1958年12月11日兴建,年设计能力30万吨,深200米,1960年10月竣工投产;孔集矿1959年7月9日兴建,年设计能力90万吨,深250米,1964年12月25日竣工投产。到1964年,淮河以南矿区新建成8对大中型矿井,谢家集第二、三两矿分别以28个月和24个月的工时建成,在深达127米的矿井建设中是少有的高速度;毕家岗矿从破土到建成仅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这期间,平均一年多淮南矿区就有一对新井投产,到1964年矿区矿井设计能力达到855万吨,成为全国老矿区改扩建速度最快的矿区之一。
1959年11月,淮南矿务局成立潘集矿区筹备处,开始潘集一号井(潘集一矿)建井前期准备工作,3次征用土地102公顷。由于正处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急需调整,而潘集煤田埋藏很深,特殊凿井的冻结技术未过关,冻结设备一时不易解决,加上地质详查、精查尚未完成,酝酿中的建井被搁置。1964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成立之后,在徐州南关会议上第二次提出开发潘集煤矿问题,并向煤炭部提出开发意见,同时部署由华东煤炭设计院着手进行潘集矿区的总体设计。1965年又向煤炭部提出开发潘集煤田的报告,此后,地质部门、设计部门配合完成煤田开发的技术资料。然而适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华东煤矿设计院编制的潘集矿区总体设计未及正式提交讨论便又被搁置。1969年,安徽省燃化局又一次提出潘集矿区的开发问题,淮南矿务局1971年1月成立潘集煤矿筹备组,在井口征地、建房、修路、架高压线以及准备冻结系统安装,并组织筹备组和设计人员赴上海、常州学习过隧道、过流沙的施工经验,为工程建设作准备,后因国家投资安排平衡不了而又一次搁置。
虽然三度搁置,建设潘集新矿井的准备工作仍在进行,1972年2月安徽煤矿设计院提出了潘集矿区设计汇报提纲。经过紧张的筹备,1973年11月1日,潘集一号井(潘集一矿)正式开工兴建。
潘集一号井的建设是以会战的形式开始的,淮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相继组织了九十七、四十二、三十九工程处以及筑路处、安装处,会同三十四工程处、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第五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等10多个单位,分别承担建矿、土建、机电安装、公路、铁路专用线等各类工程,在现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施工会战。
继潘集一号井施工后,潘集二号井(潘集二矿)1976年12月26日破土兴建。从1973年冬开始,地方政府和矿区周围的农民,如同当年支援淮海战役一样支援矿区建设,先后出动2000多辆架子车,7000多民工修筑公路,开工初期物资供应和交通运输十分困难,市委动员全市各行业支援矿区建设。
经过艰苦奋战,潘集新区的矿井建设者突破了深表土、厚流沙的技术难关,用冻结施工法等一系列新工艺攻克了大型深井建设的难题。1983年12月26日,潘集一号井建成投产,深530米;1989年12月,潘集二号井建成投产,深530米。与此同时潘集三号井(潘集三矿)、谢桥矿分别于1979年6月10日和1983年12月20日破土兴建,设计年产分别为300万吨和400万吨,为大型和特大型矿井。
从1973年11月1日潘集一号井主井开工,到1985年谢桥西风井开凿,潘集—谢桥新矿区4对矿井共凿立井19座,潘集一矿、二矿各4座,潘集三号井5座,谢桥矿6座,设计总长度99551米,潘集三号井的主井、副井、矸石井深650米,为已开凿的最深井;潘集二矿南风井深330米,为最浅。在新区19座井筒中,采用冻结法施工15座,潘集三号井的东风井冻结深度突破415米;大钻机打井4座。
潘集—谢桥矿区的潘集三矿、谢桥矿正在加紧施工之时,地方筹资兴建的新集煤矿也在积极筹备。1988年12月26日,全国地方煤矿总公司决定将新集煤矿列项,设计年产90万吨,分两期建设(一期45万吨/年),吨煤投资按180元编制概算,地方煤矿总公司承担总投资8099万元的60%,其余部分由淮南市自筹。1989年2月13日晚,宋长汉市长主持召开新集煤矿会战动员会议,决定由副市长杨爱光任新集煤矿会战总指挥。2月16日,杨爱光率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冒雨奔赴现场,召开会战第一次现场办公会议,下达各项任务指标,号召“各行各业送方便、开绿灯、支援会战”。3月6日,矿长刘明善率不足10人的先遣队人员,冒雨雪进驻现场,开展土地征购和“四通一平”(通路、通电、通水、通讯、平整场地)工作。到7月2日,完成土地征购、矿内外公路建设、供电、水源井、通讯等前期准备。7月19日至10月4日,特殊凿井公司打完主井冻结钻,3台千米钻机78天完成主井28个冻结孔和3个水文、测温孔的造孔计划,累计进尺7635米。10月16日19时开始冻结,历时56天,12月12日冻结交圈,开始试挖。10月下旬竖立井架,11月完成稳车安装,井筒锁口,12月完成挂盘。12月26日隆重举行开工典礼,年底,井筒进尺30米,成井18米。
1990年3月20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新集煤矿列入省重点工程。是年,主井开掘到底,完成进尺255米(-250米临时水平),折合成井231米,月平均成井19.25米。一次套壁成功。10月8月停止冻结。副井工程1989年10月14日开始,用3台千米钻机造孔,1990年1月2日结束,共造孔35个,历时80天,累计进尺8438米。1月16日开始冻结,4月12日冻结交圈,5月1日正式开挖,年底掘砌250米,折合成井174米,月平均成井21.75米,顺利通过冻结段,闯过特厚流沙层。主副两井月平均成井20.25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建的新集煤矿是地方煤矿规模最大的一座。
潘集一、二矿井筒技术特征表

潘三、谢矿井筒技术特征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