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生产资料购销
县生产资料多为农业生产服务,因此商业部门积极组织货源,扩大供应,在肥料、农药供应上,做到提前调运下拨基层,及时供应,不违农时。并积极推广使用新式农机具,保证供应中小型铁、竹、木质农具,同时做好耕牛余缺调剂工作。1950——1989年底,全县累计供应饼肥1267.1吨、化肥46.5万吨、农药1.6万吨、农药械7.1万架、中小农具6.34万件、农用薄膜467吨,调剂成交耕牛2.7万头。
化肥供应1953年,县商业部门首次从安庆调进化肥硫酸铵1900公斤,向重点农业互助组试销950公斤。1954年8月,国家规定农业生产资料归供销社统一经营。1955年起,各基层社开设生产资料门市部或专柜,调配专职营业员。1956年,为贯彻“技术在先,供应在后”的方针,县供销社与农业部门先后举办新式农具、化肥、农药、药械使用保管技术训练班多期。1963年秋季,石婆公社试验“以磷增氮”技术,化肥在县内全面推广,年销售磷肥达1644吨。1965年11月,县供销社为扩大化肥货源,多储氨水,发动社队自筹缸罐盛装,采取“多储多用,谁储谁用,货款暂垫,用后付款”的方法,以鼓励农民使用化肥。80年代,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化肥一律按耕地面积分配,发票到户,定点定时供应;棉花生产用肥,满足农民生产需要。1981年,组织各基层社从省内外购进碳铵5000吨、磷肥4000吨。1982年2月,县农资公司从湖北、广州两地购进碳铵5349吨、磷肥6926吨。1985年,县基层社从县外购进尿素3040吨。在销售价格上,本着进价加费用和微利的原则,拟定议价,报经县物价局审定执行。1983年,救灾化肥有220吨。1985年,扶贫化肥有360吨。1989年,为确保粮棉挂钩化肥的政策兑现,全年供应尿素9185吨、碳铵2.1万吨、钾肥394吨;另下拨救灾化肥150吨,贫困县补助化肥1620吨,满足了农业生产需要。
农药、药械供应50年代初,供销社经营农药、药械品种少,销售量小。1957年2月,为贯彻“防重于治”的方法,实行农药合理储备,调整库存储备,首次调进高效剧毒1605农药1080公斤,在棉区推广使用后,收效良好。1962年,经营1509、1400、杀螟松、亚铵硫磷、乐果、敌百虫、敌敌畏等20多个品种,年底库存量达160吨。1965年6月,棉区基层社举办“使用、保管农药知识培训班”,杜绝农药中毒事故发生。1977年,各基层社职工自己动手,加工土农药数千吨,以帮助解决乡村化学农药资源的不足。1982年9月,对粉剂农药供应,实行拆包卖零,便利农民购买。药械供应贯彻“以维修为主,添置为辅”的方针。县内每个生产资料门市部、专柜都配有一名懂得药械性能和维修技术的营业员。
农具供应1954年,全县遭受特大水灾,农具损失很大。县社除组织铁木业生产合作社加工订货外,还从外地调进钢铁64.4吨,为灾区加工和维修农具;是年底共销售大小农具52851件。1956年2月,安庆专区分给县内双轮双铧犁、圆盘耙、播种机、收割机、打稻机等农具,因货不对路,不少机械成了废铁。为寻求适销对路的农具,各基层社分别与18个铁、木业生产社签订产供销合同,包销产品。1962年,县社在阳和公社请农民选定中小农具的样式,送生产单位加工,并由手工业部门陈列农具样品,看样协议成交。1963年后,为减少经营环节,农具由县农具公司经营,基层社零售。县内生产的品种,一律由基层社自购自销。1978年,县农资公司零售门市部直接供应碾米机、磨粉机、轧花机、山芋洗粉机、脱谷机、动力机等,共570台。1989年,全县供应农机800多台。
耕畜调剂1954年春,县供销社决定钱桥、义津的基层社选派干部在姚王集组建耕畜交易部,整顿市场秩序,安排交易员100人,当年成交耕牛3000头。1955年,县社派采购员从贵州等地购进耕牛275头,分别供应陈洲、汤沟、长河、老洲、破罡等水灾区。1957年,县有10个耕牛交易市场,安排经纪人86人,成交耕牛8146头。1962年,县社从贵池、铜陵等地购进耕牛159头,供应严重缺牛的6个公社的98个生产队。1963年2月,县社从东至县购进耕牛176头,解决18个公社的耕畜困难。
物资供应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产品结构的改革,物资供需变化很大,市场开放,商品竞争激烈。物资部门为适应形势,敞开仓门供应,参与市场竞争,但仍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生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点工程,做到优先安排,及时供应,规格对路,专材专用。同时,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和“两户一体”的生产发展。1985年,供应农村社队、乡镇企业的物资有钢材294吨、水泥833吨、裸铝线8吨、平板玻璃64标准箱、油毡2964卷、氯酸钾13.7吨、汽车3辆。1988年,本着方便用户的原则,对计划内物资,县分两区域供应:汤沟、老洲、横埠、陈湖等区,由汤沟物资公司负责;破罡、枞阳、官桥、义津、麒麟、钱桥、白云、铁铜等区乡,以及县直厂矿、企事业单位,由县物资公司负责,所需物资从县内外金属、轻化、机电、建材等公司购进。化工危险品凭证供应,非统配物资实行敞开供应。1989年,在春耕和“双抢”前,由于化肥紧缺,从外地组织购进中等价格的尿素300吨。
枞阳县1950——1989年主要生产资料销售实绩统计表

二、日用工业品购销
1949年以前,私商经营的生活资料,如农副土特产品或以农副土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多出于县内;日用工业品,大部分购自江、浙等省市及芜湖、安庆等地;“洋”货主要由上海、南京、芜湖输入。
新中国建立后,国营商业部门的日用工业品、零星工矿产品的原材料和辅料、小型工具,多属国产,1957年以前,实行加工、订货办法。1958~1978年间,商业部门对工业品采购基本是统购统销。1980年,工业品采取“统购统销(统配)、计划收购、订购、选购”4种购销形式。统购统销商品共12个品种,即棉布、棉纱、棉花、化纤混纺布、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床单、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计划收购商品共24个品种,即食糖、卷烟、化纤布、呢绒、绸缎、毛巾、毛线、胶鞋、火柴、肥皂、香皂、洗衣粉、保温瓶、缝纫机、手表、机制薄纸、铅笔、煤炭、元钉、镀锌铁丝、自行车、普通灯泡、硫磺块、松香。订购商品共58个品种,其中主要为小百货、小针织、小五金、自行车配件,以及糖精、酒类、电器类、油漆类等。选购商品工业部门可以自销。1982年,企业产量增大,花色品种增多,工业品市场日渐好转。1985年,计划管理的39个品种减为14个品种,即食糖、名酒、棉布、涤棉布、中长纤维、呢绒、胶鞋、洗衣粉、镀锌铁丝、元钉、废铜块、铁锅、化肥、农药。1989年,商品由计划管理逐步转为由市场调节。商品分配依照政策规定,按人口定量供应。奖售商品依照主管部门下达的收购任务和奖售标准发给。劳保用品依照应享受劳保待遇的工种人数配给。凭票供应的棉布、针、棉织品、胶鞋,按照票证发放。敞开供应的计划商品,按各地购置量大小、群众消费习惯合理分配。三类小商品,由各地商业部门根据市场需要,通过供应会,看样成交,自由选购。石油属统购统配物资,一年一定,分季安排,由基层供销吐经销。除极少数商品自由选购外,大部分商品均凭票供应。食盐为指令性计划管理,1959年,由中央统一调拨分配。建国后的39年来,食盐一直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盐的需要。1959——1980年,搪瓷制品、缝纫机具、手表、纺织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小百货商品,50年代分散生产,自由经营,一般不纳入国家计划。1984年停发布票,结束棉布凭票供应的历史,五金交电商品,一直采取“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办法,对群众所需商品,凭介绍信供应。1957——1960年,自行车、普通灯泡,均采取凭证供应或以旧换新。家用电器,50年代市场只有收音机、电熨斗。70年代有少量电唱机、电风扇销售。80年代,电风扇、黑白电视机大量供应城乡。1985年,敞开供应家用电器、化工、染料、油漆等类商品。危险物品仍按“凭证采购、凭证经营”的办法供应。1949年后,糖、烟、酒实行节日发票供应;1989年后,日用商品敞开批发或零售,凭证供应商品的历史结束。
三、土特产品购销
县对一、二、三类农副产品,采取统购、派购、议购3种方法。供销社在完成国家统购和派购任务后,剩余的一、二类农副产品,接受国家委托进行换购,完成换购任务后再自营。1954年前,供销社收购品种有粮食、棉花、油脂、油料、烟叶、麻类、茶叶、蚕茧、生猪、家禽、鲜蛋、水产品、中药材、木柴炭、土糖、土布、种籽、耕畜、畜产品、废旧物资等70多个品种。1954年,县委托供销社统购棉花。翌年9月,县政府成立棉花统购办公室,并建立老洲棉花检验站,加强棉花收购工作的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1957年,开始实行售棉按质级奖励政策。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棉花收购由生产队结算改为到户结算。1984年,棉花加价,级外棉实行议购议销,允许市场自由买卖。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是年收购皮棉4192.3吨。1987年,收购皮棉3540吨。1988年,收购皮棉3042吨。1989年,收购皮棉2165吨。
畜产品收购由供销社经营。1953年,汤沟、陈湖、横埠、小岭、麒麟、义津、长河、石矶等基层社开始收购杂皮、牛皮、肠衣、猪鬃、羽毛等品种;翌年全面开展畜产品收购业务。1955年,增设13个收购网点。1957年,县社举办畜产品收购技术专业训练班,提高畜产品收购质量。1966年,白云、安凤、陈湖、横埠等基层社与狩猎户签订供销合同,供销社负责对狩猎户供应销酸钾、块磺、铁砂等原料,狩猎户保证将猎获物品如数交给供销社收购。1980年,调派畜产品收购员25人,参加安庆地区外贸部门举办的畜产品收购技术培训班,提高业务水平。1981年10月,畜产品业务划归县外贸局经营,外贸局仍委托基层社代购。
肉禽蛋商品由供销社和食品站(组)经营。1957年,生猪列入国家二类物资,销售实行定量凭票供应。1964年,生猪由食品公司统一管理,开始实行派购政策。1983年,取消特等生猪加价,实行中等毛重生猪加价收购政策;鲜蛋实行计划收购,调往城市供应。家禽历年实行派购,1974年底,停止家禽派购任务。1985年,取消生猪、鲜蛋派购,随行就市购销。
枞阳县1950——1989年主要农副产品购进实绩统计表

枞阳县1950——1989年生猪、家禽、鲜蛋、菜牛销售量表


四、废旧物资购销
废旧物资回收,从50年代开始,收购品种由几种到100多种,变无用为有用,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废铜锡从1954年起,牛皮从1955年起,定为国家统一收购物资。1962年起,供销社开展以工业品换购农副产品,以铁、铝换购粮食的业务。
代购是从1956年开始,对距离集镇或供销社网点2.5公里以外的村庄,建立起农村供销部。至1957年5月,农村供销部已建立30个,由基层社拨给铺底资金,给供销社代购废品,代销生产用品。其代购手续费为3%,1958年4月提高为5%。1962年,农村供销部改名为农村双代店,全县计有174个,是供销社在农村中的代理机构。1986年,供销社实行指令性计划收购废金属,其它废品,供销社可以自主购销。
枞阳县1950——1989年主要废品收购实绩统计表
单位:万公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