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内地貌趋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低山丘陵岗冲相间,滨江环湖,可分4个三级亚区。
一、东北部低山区
县内地形最高区域为施湾、钱铺、将军、白梅4个乡,其面积167.1平方公里,约占全县的9.24%。枞阳、无为、庐江3县交界的三公山最高峰为海拔674.9米;其他高于500米的低山有拔茅山、龙王尖、黄梅尖几个山峰,其外围多为400米左右的丘陵。低山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火山岩构成,较为陡峻,山脉走向多为北东向。
二、西北部低丘岗地平原区
该区域主要为麒麟、阳和、石婆、官青、石马、钱桥、浮山、牛集、杨湾、义津10个乡,其面积为337.9平方公里,占全县的18.69%。区域内除西北隅岱鳖山(海拔245米)、东南面浮山(海拔165米)和南端低丘外,由大面积系黄土形成的漫岗,地面起伏较小,海拔在15~50米。浮山为典型的破火山口,由于长期剥蚀,山顶已显平坦,但有环状、放射状断裂遗留下的陡壁悬崖,并具有洞穴的特殊地貌景观。低丘岗地多由中生代侏罗、白垩纪火山岩构成,风化剥蚀较甚,丘岗平坦,水土流失严重。另有数处第三系砂岩构成的丘陵。大部分则为第四系砂土复盖的平原。
三、中西部丘陵冲区
该区域西濒菜子湖,西北邻低丘岗地平原区,北界低山区,南、东与江湖洲圩平原区相连,其面积为832.1平方公里,占全县的46.02%。该区域为火山岩盆地中心,以中生代火山岩组成的丘陵为主。丘陵一般高度在三四百米,切割深度较大,可达二三百米,局部地区山丘较陡。区内火山口很多,但因长期剥蚀,山顶已变平坦。柳峰山等数山有环状、放射状断裂遗留下的悬崖峭壁。区内岗冲交错,地名多为冲、坂、岗、岭、墩,显示其地貌特征。本区由两个地形区域组成:
1、西部丘陵。包括黄羹、古塘、石矶、破罡、龙桥、安风、会宫、官桥、高甸、雨坛10个乡和城关镇(不包括连城村),417.3平方公里,占丘陵区的50.15%。这些丘陵高度多在海拔9.4~361米之间,丘多坡陡,岗冲相间,地形起伏较大。300~361米的山丘有青山、龙王尖、黄公山、大角尖、大拔茅山、城山等,坡度多25°以上,径流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小拔茅山——城山——抱龙山西侧为洪积大畈,东北风经罗昌河入境,冬季气温低达零下12.9℃,冠全省之首。
2、中部丘陵。包括白柳、白石、金渡、金社、后方、老庄、横埠、左岗、吴桥、周潭、青山街和水圩13个乡,414.8平方公里,占丘陵区的49.85%。中部丘陵高度在海拔9.5~450.6米之间。该区深受南京凹陷和低山地影响,东南部地势较低,地面起伏较小,丘坡比较平缓,多20°左右,冲畈较为开阔。横埠大畈主要由北部低山地正长岩风化物,次由两侧丘岗残积物洪积、坡积而成。周潭大畈则由黄梅尖正长岩风化物洪积而成。该畈东北为枫沙湖,东面为陈瑶湖。两湖之东,以海拔150.6米的花山和142米的青山为主体,折向西南,组成沿湖丘陵。西北部地势较高,丘多岗高,海拔一般为150米左右。300米以上山丘多而集中,组成两大丘体:以海拔407米的牛角尖为中心,由300米左右的牡丹尖、潘家寨、合明山组成该区域东部丘体;以柳峰山为中心,由龙城山、龙头尖、双丰寨、螺蛳岭、平山寨、马鞍桥组成西部丘体。坡度多为25°以上,水土流失严重。
四、东南部江湖洲圩平原区
长江绕县境自西南至东北环行,连城、白荡、陈瑶、枫沙等湖沿长江内侧平行分布,面积为41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6.05%。江湖之间主要为第四纪冲积平原。沿江可见四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标高10~20米,第二级阶地标高15~25米,第三级阶地标高20~40米,第四级阶地标高30~60米。沿江内侧及环湖为圩区平原区。江中水流弯曲及江面宽处,因流砂冲积形成大的三角洲(江心洲)有3个,即铁板、铜板、玉板3洲,计16平方公里。此外,有沙包(凤仪乡)22.9平方公里,长沙洲17.1平方公里。这些江心洲主要形成于明末清初。该区内仅见孤立突兀的
山(海拔254米)和周家山(海拔226.4米),均为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岩溶崩塌形成的漏斗、石芽、石笋、溶槽等。
该区由两个小地形区域组成。
1、沿江沙洲和江心洲。位于东部长曲段凸岸和江面拓宽地带,包括红杨、老洲、陈洲、长沙、风仪和铁铜6个乡,面积228.1平方公里,占沿江平原区的48.43%;丰水年汛期江水淹没堤外滩涂,面积暂减为206.4平方公里,占原面积的90.5%。地势低阔平坦,棉田弥望。
2、水网圩区平原。包括长河、新开、松园、仪山、大新、老湾、陈瑶湖7个乡和城关镇的连城村,面积计242.9平方公里,占沿江平原的51.57%。西北濒湖,河流纵横,经湖入江,水网密布,沟塘率达5.2%。圩田临湖,棉田濒江。
上一篇:第一节 地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