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衣料
清末民初,农村衣着普遍是用家织土布。穷苦农民皆穿着“一身粗布衣,缝补三代人”的装束。城乡居民因有各色“洋布”进口,衣料质地较优,花色品种较多。少数官绅门第和富豪之家,则多是绫罗绸缎,肥马轻裘。夏着细软如绸的夏布细衫,或质地名贵的杭纺和湘纱;冬穿鼠狐皮袄或丝织棉袍。
建国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城乡都以国产棉布为衣料。80年代开始,大众衣料由棉布、灯芯绒发展到涤棉、尼龙、涤纶、呢绒等。城镇居民的衣料质地渐趋精良,倾向高档。
服装
清末和民国初期,民间服装分大襟和对襟两种款式。一律安装布条纽扣,大襟有长袍,短褂之别:对襟多用于短褂,其中无袖筒的称为背褡。无论长袍短褂,均按季节变化而有棉、夹、单三种区别。男装有长有短,劳动生产时多穿短装;女装则多采用中长式样。下装不论男女都穿前面折叠肥腰裤,俗称便裤。妇女外系褶裙,罩齐脚跟;老年人为了护膝,则多穿露股的腿裤。
“五四”以后,出现服装改制。城镇男子盛行穿学生服、中山服和西装;妇女则穿紧身旗袍或罗裙,乡村农民多穿短装布扣便服,只有老年人仍着大襟长袍和短褂。
建国初期,服装提倡革命化,大襟长褂已经绝迹,旗袍、便衣也日益少见,男女都盛行穿着青灰两种颜色的青年装、中山装,列宁装和工人服。50年代后期,由于轻纺工业的发展,服装质量不断提高,式样也不断更新,棉织品、丝织品、毛织品、线卡、纱卡、涤卡、府绸等均深受群众欢迎。“文化大革命”中对讲究穿着被视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故又恢复到千人一样的旧貌,80年代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衣料花色品种繁多,服装款式规格多样,仅女裙一样就有四块式、六块式、八块式、喇叭式、西装裙、旗袍裙、学生裙、直身连衣裙、连袖连衣裙等多种式样。
穿戴
(一)帽式:清代有功名的人,由朝廷按官阶等级赐给顶戴;一般士庶人等都戴“瓜皮帽”,形如切开的半个西瓜,用黑布或绸缎做成,当顶缀以红丝纽结;劳动者则多戴“毡帽盂”或布制“束顶帽”,妇女则多用黑布或皱纱包头。民国时期盛行“大礼帽”和“拿破仑帽”,便帽多用“鸭嘴帽”。建国后的帽式多种多样,以戴“解放帽”和“工人帽”最为普遍。(二)鞋袜:清末民初,男女鞋式不同,男子多穿黑色平底布鞋;妇女因缠足关系,多穿彩色绣花小鞋。劳动生产则多穿草鞋护脚。袜子都是布缝的,女青男白,并用针线密缝袜底,非常耐用。民国后期始用胶鞋、皮鞋、线袜和纱袜。建国后,鞋袜品种日益增多,有布鞋、皮鞋、塑料鞋、线袜、丝袜、锦纶袜、尼龙袜等。
妆饰
(—)发型:清未,男子都蓄发梳辫,从小就开始留“桃子搭”,长大蓄成长辫,向背拖齐臀后。富人用黑丝线扎辫;穷人则以黑棉线搓绳绑于辫梢,劳动时则将发辫盘伏头顶。妇女蓄发于脑后梳髻,外罩黑色丝质网;未出嫁的少女,前额蓄“刘海眉搭”,后梳粗长单辫。民国初期,男子推行剪辫削发,普剃光头,后改理发推剪短妆,从此发型增多,有西妆、平头、抛顶、分妆、俄头等式;妇女则提倡剪除发髻,改蓄短发,少女仍有梳辫习惯,学生则多蓄齐耳的“文明短发”。建国后,男女皆蓄短发,发型多式多样,男人有平头,光顶(老年)、西妆、抛顶,游泳发、青年妆等;妇女有平妆、烫发,青年发、上海式、游泳式、学生式、单双辫式等。(二)首饰:清末民初,妇女普遍穿耳戴环,有钱人挂金银耳坠;穷人则只穿线悬珠。男人幼时也有穿耳环的。富家子女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金银锁链。姑娘出嫁,应备有头簪、钗环、挖耳、耳坠、手镯等首饰。富家金质,一般人家银质,穷人则只能酌情置办。民国以后,发髻饰品逐渐淘汰,有钱人盛行佩戴金质耳环、手镯和项链等。穷人则多以银质或铜质代替。
下一篇:第三节 居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