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
建国前,县内未专设卫生行政管理机构。1949年5月,成立县卫生室。1950年5月,改名为县卫生所,9月改名为县卫生院,隶属县人民政府,司理全县卫生行政、防疫、医疗保健及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事项,监督指导县内私人诊所、药店开展业务活动。1952年3月,县政府成立卫生科。1965年6月,改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瘫痪,1970年11月复建。局内现设有人秘、计财、业务三股,在编工作人员12人。
从50年代起,先后设立防疫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委员会办公室、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同时,先后设立县委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1987年8月,改设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划入政府系列。
(一)县直医疗卫生单位
潜山县医院1949年5月,县政府内设卫生室,接收私人诊所少量药械,仅1名医务人员。1950年5月,迁址改称潜山县卫生所,设所长1人,医生1人,防疫员3人,仅能处理外科脓包及一般疾病。9月,迁址改名潜山县卫生院,有职工10人,简易病床2张。1953年,有职工27人,病床15张。1956年12月,再次迁址,改名为潜山县人民医院,设正规病床30张,成立医疗、防疫、总务股,设内、外、妇三科。1958年11月,“三站一院”(县血防站、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县医院)合并为潜山县综合医院。1959年6月,潜山县医院又单独设立,有病床70张。1960年8月,购100毫安X光机1台,1970年4月,购200毫安X光机1台。1978年7月,病房大楼建成。1981年,四层门诊大楼建成,建筑面积2655平方米。1984年12月,老干部病房楼建成,增设老干部病床30张。1985年2月,购400毫安X光机1台。1987年,购国产B型超声波机1台。现医院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21平方米。
临床科室设有外科、内科、五官科、妇产科、中医科、传染科、老干部病科、急诊观察科,麻醉、手术室、供应室,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药械科,心电图、超声波、胃镜、理疗、制剂等室。行政科室有院长办公室、医疗股、财务股、总务股、门诊部办公室、护理部等。病床编制170张,实际开放206张。
1987年,全院职工2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84人,行政后勤人员45人,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62人。
潜山县中医院潜山县中医院建于1983年7月,始于梅城区医院挂牌开诊,配主治中医师、中药师、中药剂员、护理员各1人,属集体性质。1985年10月,在梅城镇西街新建三层楼房一座。医院占地面积2447平方米,建筑面积986平方米。1985年10月,梅城区医院中医人员迁到新址开诊,设中医内、外、妇、喉、针灸、推拿、检验、心电图、超声波等科室。1986年7月,转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病床增至30张,职工2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2人。
潜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潜山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建于1956年3月,时有病床60张,下设王河、梅城两个组,职工23人。1956年8月,王河、梅城两个血防组各设简易床50张。全站共有职工49人。1958年11月,“血防站”并入县医院,1959年6月恢复另设。1963年,迁址至彰法山。1968年12月,并入“六·二六医药卫生站”,1970年3月恢复。1984年9月,对外开设普通门诊,下设两个组的病床撤销,改为上门治疗。
1987年底,有职工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人,分门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有中药房、西药房、检验室,设病床50张。全站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建筑面积2544平方米。
潜山县卫生防疫站1952年,县医院内设卫生防疫股。1956年11月正式建站,有职工5人,1958年11月并入县医院,翌年又分设。1963年迁址于彰法山,1964年4月并入血防站,不久与血防站分开。1968年并入“六·二六医药卫生站”,1970年分开独设。1975年建办公楼一座。1984年有职工37人。1987年,分设防疫、卫生、食品卫生、地方病防治、检验、结核病防治6个科,有职工4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人。全站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潜山县妇幼保健站1952年8月成立,当时有6名工作人员,1958年11月,与血防站、防疫站合并到县医院,改称县医院“保健股”,1959年又分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妇幼保健站解体,县站人员全部下放,1971年逐步恢复。1985年,县妇幼保健站在县城东门兴建三层办公楼,全站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建筑面积672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卫技人员9人,开设有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孕妇管理、检验、妇产、宣教等科室,有床位60张。1985—1987年,连续三年被省卫生厅授予“安徽省妇幼保健文明单位”称号。1987年,更名为潜山县妇幼保健所。
(二)区、乡卫生单位
1949—1950年,全县区乡仅有私人诊所3个:黄泥兆镛医院、梅城仁济诊所、源潭惠民诊所,共有医生5人。
1951年9月,黄柏、水吼、余井、源潭4个区成立民办公助卫生所。1952年春,又相继成立梅城、官庄、龙山、周庵、野寨、槎水、黄泥等7个区卫生所。
1956年,有公立卫生所7个,民办公助卫生所4个,私营联合诊所27个,共有工作人员114人(其中中医52人,西医19人)。1957年,全县调整为7个公立区中心卫生所和31个联合诊所,设病床48张。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医院19个,每个医院设卫生人员10人左右。1964年,有区医院7个,公社医院27个,病床132张,医务人员310人。
1977年,有区卫生院8个,公社卫生院26个,医务人员470人,占全县医务人员的71.7%。区卫生院一般20—25人,公社卫生院一般15人左右。病床总数427张。1986年底,有区级卫生院8个,乡卫生院31个,职工394人,床位440张。
自1979年起,安庆地区卫生主管部门确定潜山县黄柏、水吼、源潭、王河4个区卫生院为重点区卫生院,1986年后报省卫生厅批准为中心卫生院。
源潭区中心卫生院座落在源潭铺上街,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33平方米,设床位30张,现有职工36人。
1950年春,姜荣锦、储永芳、徐惠民在源潭铺老街(中街)建成源潭诊所,1951年改建为民办公助的源潭区卫生所。1955年10月,原龙山卫生所及妇幼卫生站迁至源潭与其合并,所址迁至上街,时有职工11人。1956年,吸收社会医药人员16人,新建棋盘、三妙诊所。1958年,改为源潭区医院。1962年,由公立下放为集体,1967年收回公办。1979年,改为源潭中心卫生院。1986年,省卫生厅批准定为中心卫生院。
医院自成立以来,设备不断添置、更新,技术力量亦随之增强。1958年,配备下腹部手术器械,开始作阑尾、疝气手术,床位有14张;1960年,扩建手术室,县卫生科发甲种刀包和立式消毒器各1个;1963年,建化验室,开展三大常规及血型鉴定等项目;1965年,县局发万能手术台l张;1967年,开展上腹部手术;1969年,安庆卫校医疗队进驻,传授医疗技术,开展胸透、摄片;第二年,大规模开展四项节育手术。1980年,施行上腹部手术6例,下腹部手术63例;1977—1984年间,县卫生局先后发给麻醉机、电热鼓风机、恒温箱、200毫米X光机、心电图机、A型超声波机、九孔无影灯等设备;1986年后,开展骨折整复,乳腺癌根治,胃次全切除等手术及A超、心电图、肢体摄片、胃肠造影等检查,医技水平不断提高。
黄柏区中心卫生院1950年,山东人宋志文在黄柏大桥头开设私人诊所,1951年9月,改为黄柏区卫生所(民办公助),时有医生3人。1954年春,迁至叶河叶祠门前河边民房,1955年迁至钟氏祠堂;1956年4月,改为公办;1958年改为黄柏中心卫生所,有职工10人;1959年8月,改为黄柏区医院,负责8个公社医院的业务指导;1968年9月,迁至新建的备战医院;1971年,有职工18人,其中卫技14人,1979年,列为地区重点区卫生院,现有职工27人。
1964年,设化验室、手术室,开展三大常规诊疗,施行下腹部手术;1968年10月,解放军116医院医疗队30余人(医、护、化配套)进驻卫生院,并在塔畈、官庄、槎水设分队,开展上腹部手术和治疗疑难病症;1969年,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师、麻醉师下放黄柏,施行胃切除,胆、脾、子宫全切等手术;1973年,县卫生局发30毫安X光机1台,综合手术床、立式消毒器、显微境、无影灯、离子交换器、腹部刀包、简易呼吸器等各1台(个),设放射科,施行各种手术201例,抢救胃穿孔、肠梗阻、脑震荡、宫外孕近百人。1987年,设内、外、五官、骨、放射、中医等科,中、西药房、化验室、手术室齐全;1982年,成功施行子宫脱垂复位14例。房屋建筑、职工业务水平、器械设备等均达到了中心卫生院标准,1987年,经省卫生厅批准定为中心卫生院。
(三)村级卫生保健组织
1957年,有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站2个,保健员4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大力发展农村保健组织,全县成立农村医疗保健室79个,妇产院62个,设简易病床300张,培训不脱产卫生保健员545人。1964年,有大队保健室23个,保健员24人,个体开业医生50人。
1968年冬,在安庆驻军116医院的协助下,县内黄柏公社马鞍、桂河两大队率先办起合作医疗,随之全县各地蓬勃兴起,到1971年,全县282个大队有253个大队办起合作医疗,建立了医疗室,占大队总数的89.7%。每个大队配有2—3名赤脚医生,全县共629名;3545个生产队有1214个配了不脱产卫生员。全县有9个大队办起中草药加工厂,种植中草药70余亩。1976年,全县285个大队有282个实行合作医疗,占总数的99.7%,培训赤脚医生758人,3741个生产队配有卫生员3359人,接生员478人。
1978年后,合作医疗逐渐解体。1983年,全县仅有9个大队仍在坚持,有534名赤脚医生以个体行医形式为农民治病。1982年,县卫生部门对行医5年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乡村医生进行考核颁证。1983—1984年,有168人获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1986年,又有70人获安庆行署卫生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书。1987年,有258名乡村医生参加安庆地区的统一考试,考试合格212人。至此,全县先后获乡村医生证书者共496人。
(四)学校、工厂卫生组织
1955年,野寨中学开始建立校医室,配校医1人。1958年,县机械厂、化肥厂、黄泥煤矿等工矿共配卫生员4人。1971年,全县校医、厂医共有卫生人员11人。1972年后,31l地质队、县五金厂、建筑队、农机二厂、酒厂、棉织厂、缫丝厂、丝绸厂先后设立厂医室,现有卫生人员23人。
二、队伍
1949年,全县仅7名卫生人员,其中县卫生室2人,3个私人诊所5人。1951—1953年,队伍逐步扩大,其中西医由13人增加到38人。1954年,有数名卫校中专生分来县医院工作。1958、1959年,有安徽医学院本科生相继分来县医院工作,提高了业务水平。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大办农村保健事业,全县卫生队伍发展到349人。其中卫技人员315人(其中中医药101人,西医系列214人)。县医院职工增至71人,其中高级3人,中级34人,初级31人,中医3人。农村大队一级尚有不脱产保健员545人,形成三级医疗保健网。
1954—1968年,分配来潜的大、中专毕业生134人,充实加强了各级卫生队伍。1969年,全县卫生系统职工512人,其中卫技人员411人,县医院81人。1979年全县卫生系统职工增至710人,其中卫技人员582人,每个区医院20—30人,乡医院15人左右。
1978年10月,县医院宣家衡晋升为主治医师,截止1983年底,先后有430人晋升了技术职称,其中师晋主治、主管22人,士晋师103人,员晋士305人。
1987年,全县卫生系统职工796人,其中卫技人员651人(中医药195人,西医系列456人)。县医院职工增至229人。
1987—1988年,经考试、考核,有551人晋升了技术职称,其中晋升副高级的32人,师晋主治、主管的174人,士晋师229人,员晋士116人。全县村级卫生室有乡村医生496人,卫生员210人,接生员240人;县直各工厂及黄铺311地质队有卫生员23人。个体开业医生经考核发给行医许可证的有8人。
1949—1987年卫生事业机构、人员、床位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