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书院
明、清时期,县内曾先后建有山谷书院、皖山书院、三高书院、三立书院、潜岳书院、天柱书院等。书院设山长(相当于校长)1人,掌教数人。招收学生数十、百人不等,有住院(称正课生),有走读(称附课生),官府发给这些学生伙食费(称膏火)。
书院教学内容为“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每月进行课试,作为科举考试的预备。除做八股文外,还考试诗、赋、古文、策论等,此称小课。学生一般参加科举考试,才可走上仕途。
二、私塾
民国18年(1929年),县内有私塾150所,学生2250名,塾师150名。民国24年,县内有私塾253所,超过了公立学校数,塾师253人,学生2155名。解放前夕,县内乡、保国民学校几乎全部停办,城乡初等教育阵地多为私立小学和私塾占领。1949年初,全县有私塾337所,塾师339人,学生2503名(男2075,女428)。
建国初,人民政府对私塾采取维持与改造的方针,组织塾师学习政治和业务,统一私塾教材,改良私塾的教法,并将有条件的私塾逐步转为民办小学。1950年下期,全县有私塾253所,塾师253人,学生1984名(男1901,女83)。
1951年,部分私塾改为民办小学,全县私塾下降到105所,塾师115人,塾生920人;1952年只剩下73所,塾师75人,塾生1011人,不久多转为民办小学。是年下半年由国家统一接收转为公立小学,未接办的随后自行解散,延续数千年的私塾教育自此结束。
私塾按办学方法分为团馆、门馆和专馆。团馆:由塾师委托亲友团集一、二十个学生,延请塾师来村设馆,学生家长称“学东”。全县此类私塾较多;门馆:有声望之塾师在自家或祠堂庙宇内设馆,学生报名上学;专馆:豪门富户聘请有识之塾师,来家教授子女,也吸收个别亲朋和邻居子女入学。按教学程度又可分为“经馆”和“蒙馆”。蒙馆接受启蒙学生,以识字为主,塾师多为落魄书生;经馆则招收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学生,讲授《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左传》、《纲鉴总论》、《东莱博义》、《唐诗》、《宋词》等。塾师多为乡中名士和清末秀才、举人。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