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养牛
过去,县内大牲畜类,曾有少量驴、骡与牛并存。粮食加工逐步实现机碾化后,驴、骡已寥寥无几。
1949年末,牛的总存栏数为14558头,其中黄牛为水牛的6倍,力牛占80%。1957年,存栏数首次突破两万头。以后,除60年代前期有所下降外,历年都上下于2.2至2.4万头之间,唯独1968年突破2.5万头。
近40年中,黄牛、水牛的比例差额逐渐缩小:1950—1960年约为5:1;1961—1964年约为4:1;1965—1968年约为3:1;1969—1973年约为2:1;再后,黄牛数又降到不足水牛数的2倍;1980和1982两年,其比例仅约1.2:1。
力牛头数:1950年的11684头和1958年的16425头,1973年的14619头和1979年的18412头,1982年的20182头和1985年的18109头,分别为各个年代的典型高、低极限数量。1987年,年末存栏牛为22220头。其中黄牛13385头,水牛8835头,仔牛1481头,力牛18598头,奶牛4头。
县民素有自外地如太湖、湖北等处购进力牛或少量仔牛的习惯,主要为备耕役。自我繁殖的仔牛,仅在70年代以前,有过少数年份超过存栏数的10%,其余,大多年份都在5~7%中徘徊。
逐年存牛中,大别山黄牛和皖西水牛占品种的绝对多数。60年代引进的秦川黄牛和荷兰黄牛,80年代引进的淮北黄牛和英山黄牛,或因优点不显著,或因适应性差,推广迟缓。近年,对黄牛、水牛都曾引进过良种牛冷冻精液配种,并已分别生产出了杂交一代牛。英国海福特牛,曾由桃铺乡黄铺村胜利生产队饲养成功。
80年代初,彰法山曾建一集体奶牛场,引进过5头奶牛,因染病均受淘汰。1985年,罗汉彭湾几户农民又集资引进了4头黑白花奶牛。
二、养猪
猪肉历来是县内城乡居民的主要肉食品种,养猪是县内畜牧业中的主要项目。
“人民公社化”前,生猪普遍分户饲养;吃“公共食堂”时,普遍集体饲养;从1962年起,由公养、私养并举,逐步转向私养为大头;改革开放以后,曾出现少量养猪专业(大)户。
建国后,1959年才有养猪数量的全面统计,当年年末存栏为4.6万头,约为1957年的50%。1960年末生猪存栏数下降到2.8万多头,1961年向国家交售肥猪仅2878头,县内销售的则只有740头,出现了历史的最低谷。恢复一家一户的小灶之后,在国家、集体饲养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奖售粮食、布、肥等措施,积极鼓励私人养猪,因而年末存栏数直线上升:1963年超6万头,1966年超9万头,1970年超过10万头,从1977年起,连续6年稳定在15万头以上。生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后,粮多料足,自1984年始,又分别以17万头、19万头、20万头的数字递增。1987年,全县全年生猪出栏14.28万头,其中出售6万多头,自宰8.2万头,年末存栏数为19.58万头。
向国家交售的肥猪,1959年后,每年在六七千头左右,1963年始上万头。1964至1972年间,大部分年为两万多头,个别年达到三四万头。再后,逐年都稳定在6万头上下。历年交售量占其头年末存栏量的比率,最低约为10%,最高的1976年为49%,一般年大都上下于30—40%之间。
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农民实行生猪派购。1985年,改派购为合同定购。实行合同定购之后,养猪户自宰量显著提高,平均多于出售量的40%左右。
截止农业合作化之前,畜养的全是本地黑猪、太湖六白猪、花猪。自1956年引进约克夏猪15头之后,逐步开展生猪品种的改良工作。1959年,先后引进巴克夏、苏联大白猪、上海白等。70年代初,又引进长白猪、内江猪、荣昌猪作为杂交父本。1973年,大力推广杂交“三化”,即母猪本地良种化,公猪外来品种化,育肥猪杂交一代化。1985年,引进约克夏、长白猪等良种猪53头,占全县良种公猪头数的70%,是历史上引进的最多年。同时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发展良种户优势,初步形成人工授精网,但进展缓慢。现在,育肥猪以荣昌、内江猪的杂交后代居多,发展瘦型商品猪的当家猪种,以中约克夏公猪较好。
三、养羊
县内部分地区,特别是黄柏、水吼两区农民,素有饲养山羊的传统。品种主要是安徽白羊。建国头10年,仅有3年年末存栏超千头,其余年份,约在700—900头间。1958—1966年,年平均存栏数在3000头以上。其中1963年达最高峰为5440头,1967至1975年年均存栏数为1600余头,1976年骤降到284头之后,即一蹶不振,年末存栏连续5年只二三百头,1987年的323头,是后来年份的最多数。养羊户多为自养自食。水吼区售羊较多,年售羊量或几十只,或二三百只不等,1966年商业部门购羊391只,居历史之最。
四、养兔
历来,有少数县民饲养肉食兔,其品种主要是本地的白兔和灰兔。
1977年5月,引进日本大耳兔120只。县资助千元,扶持棋盘三一大队办场繁殖。从此,开始了饲养长毛兔发展兔毛生产的历史。是年冬,再引进种兔320只。按全县布局增办6个养兔场。1978年,又在空白点白水、逆水等地建场。1981年,集中全县长毛兔在县公安中队办良种繁殖场,专为养兔户育种。1983年兔毛滞销,饲养量锐减。1985年,全县仅存长毛兔1823只。
引进的长毛兔种,还有安哥拉兔和德系长毛兔。
下一篇:第三节 水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