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黄柏区位于县境北部。东与桐城县交界,西与岳西县相连,东南与源潭区的双峰乡、源潭镇,余井区的杜埠、龙潭乡,水吼区的割肚乡毗邻,北与舒城县接壤。东西宽24.8公里,南北长31.4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区内有官庄、水贵、彭河、逆水、塔畈、大水、后冲、黄柏、龙关、槎水10个乡,74个村民委员会,1199个村民组,24461户,101818人,其中男53902人,女47916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6.6%。
区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全区均为大别山余脉,高山峻岭,群峰林立,千米以上的高峰达58座,猪头尖海拨1539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间夹有小盆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但深山区有不少冷浸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农田多分布于海拨100—600米之间。境内主要河流有大沙河。大沙河的上游有布满全区的众多支流。它们汇合成几条极大的河流:中咀河、大水河、黄柏河。大水河与黄柏河汇合为大沙河,流入源潭区双峰乡后,又与来自后冲乡的中咀河汇合。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年均气温为14.9℃,无霜期200天。年降雨量1450毫米左右。
全区现有耕地44462亩,其中水田38099亩。人均占有耕地0.436亩,居全县7区之第七位。境内有机械灌溉站9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15座,小水电站24座。全区有效灌溉面积24756亩,占水田总面积的64.9%,机灌面积1899亩。
全区现有农用汽车25部,手扶拖拉机120台,农业加工机械648台,农用排灌机械82台,总动力为7441.05千瓦,居7区之第六位。通电的有45个村,662个村民组,占村民组总数的55.2%,居7区之第七位。
建国后,区内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潜(山)岳(西)公路横穿境内。60年代以后,先后兴建了黄柏——大水——官公路及大水——后冲、黄柏——塔畈——彭河的公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目前,尚有一些行政村未通机耕路。
区内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8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8637吨,居7区之第六位;平均亩产272公斤,居7区之第七位。油料总产量389吨,居7区之第六位。年末存栏生猪32698头,居7区之第二位;每个农业户平均1.35头,居7区之第七位。是年,全区有各类专业户622个,专业户个数居7区之第三位;新经济联合体87个,新经济联合体个数居7区之第四位。区内有生产汉皮纸、竹木器、棕藤编织品、皮革制品、砖瓦、大理石、花岗岩板和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等乡镇企业2279个,其中,乡办78个,村办202个,联户办83个,个体办1916个,从业人员10184人;年产值2543.7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97.75元/人,居7区1镇之第五位。
该区有丰富的木、竹资源,年产木材1428立方米,产毛竹10万根。其中部分经加工成竹木器出售,收入可观。该区是县内蚕桑生产重要基地,1987年有桑园5271亩,产蚕茧128.4吨。该区盛产茯苓、厚朴、瓜蒌、桔梗、柴胡等中药材。有传统工业产品——汉皮纸、书画纸,年产量400多万刀,产值470多万元,畅销于北京、上海、郑州、广州、合肥等大中城市。近几年盛产的公共卫生用具,年产量数万件,远销香港、澳门、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
1987年,全区经济总收入3603.99万元,经济纯收入1897.54万元,完成国家税收78.2万元。居民纯收入1766.8万元,人均纯收入172.72元,居全县7区1镇之第八位。全区年终储蓄总额为477.11万元,其中,农户年终储蓄405.73万元,户均165.86元,居7区1镇之第七位。是年,全区处于温饱线以下的有14840户,占农户总数的60.7%,为贫困山区。
该区在历史上是甲状腺病、地克病、天花等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建国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87年,全区有区、乡卫生院l0个,卫生室110个,医药护184人,病床104张。除塔畈、水贵2乡外,其它乡均建有文化站。乡乡都有影剧场和广播站。全区有黑白和彩色电视机468部,平均每百户占有1.91部。全区有完小70所,初小91所,小学在校学生107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境内有完中1所,初中(含职业中学)9所,中学在校学生3321人。是年,参加升学考试的初中毕业生694人,升入高中和中专的130人,占考生总数的18.74%;参加升学考试的高中毕业生82人,升入高等院校的8人,占考生总数的9.76%。
建于清代的香山寺,位于该区大水乡西北隅。寺内藏有铁铸巨钟1口,高8尺,围15尺,重在万斤以上。太平军战斗过的昆仑寨,位于黄柏乡西部,至今山寨石头门墙保存完好。太平军用计智破的羊破寨,位于龙关乡东部,现在石头城墙和东西南北4门尚存。龙井关口的飞瀑,令来往行人,为之赞叹。
上一篇:第六节 源潭区
下一篇:第八节 水吼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