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药材培植1957年以前,县内主要生产茯苓,其它药材培植极少。1958年,国务院发出中药材变野生为家种的指示后,全县开始组织发展药材生产。1958年、1960年,先后建起回龙山和鹞落坪药材培植场。60年代,主要培植茯苓、天麻、人参、丹皮、白芍。其间,本县药农还先后向云南、贵州、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广西、河南等省和东至、石台等县传播茯苓浆引技术,并提供茯苓种共5万多公斤。60年代中期,天堂公社东山大队有10多名苓农先后应聘赴贵州省一些县辅导茯苓培植和加工技术,使当地茯苓生产得到发展。
70年代,全县兴起种药热,培植品种主要为天麻、冬花、茯苓。除药材场、农户外,不少中小学亦组织师生上山开地培植。1975年,共办有药材培植场及林药间作场达371个,其中县办2个,社办45个,大队办313个,生产队办11个。1977年,种植品种35个,面积达1.14万亩。其中冬花4972亩。
1970年,县药材公司试改天麻野生为家窖。同年8月,派员赴四川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学习栽培技术,回县后在人参场进行试验,翌年冬起挖,获得成功。1974年、1977年,先后两次在县人参场召开现场会,全面推广天麻栽培新技术。1980年,县委书记方中文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提出:“家要发,窖天麻”,专项布置天麻生产任务。县农业银行投放贷款8万元扶持生产。人工培植规模迅速扩大,其中尤以头陀区发展较快。1983年,此项收入在千元以上的有108户,万元以上的有4户。头陀乡计家村为闻名全县的“天麻村”。
1980年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在种植业上获得自主权。同时,中药材收购价格不断提高,药材家种面积扩大。1980年,全县种植品种有云木香、冬花、党参、茯苓、天麻、杜仲、黄柏、厚朴、枣皮、桔梗、川断等24种,面积2220亩。1981年,种植品种除茯苓、天麻永久性种植外,还有金银花、玄参、贝母、薏苡、丹皮、白芍等23种,面积1695亩。1982年,种植品种有丹参、生姜、厚朴、桔梗等19种,面积1951亩。1983年,种植品种有生地、元胡等11种,面积2473亩。1984年,种植品种有香椿、瓜蒌、白术、川断、徐长卿等19种,面积8016亩。1985年,种植品种有苍术、半夏、草乌、绞股兰、茯苓、天麻、桔梗、杜仲、厚朴等22种,面积达19100亩。
1958年至1985年,先后引进药材品种40余个,主要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冬花、连翘、党参,福建的银耳,湖北的蜜蜂、黄连,云南的玄木参,广西的三七,甘肃的当归、黄芪,河南的紫苑、荆三棱、生地,陕西的大黄,内蒙古的甘草,西藏的红花,四川的杜仲、川断、牛膝,山东的济银,浙江的白术、玄湖、贝母,湖南的白芷,黑龙江的防风,霍山的石斛、贝母,滁县的菊花,铜陵的丹皮、牛蒡,怀宁的泽泻,亳县的白芍,石台的枣皮,青阳的百部,潜山的黄柏,凤阳的全虫等。仅当归、甘草引种失败。其中冬花、枣皮、生地、杜仲、厚朴、菊花、丹皮、白芍、黄柏、蜜蜂等,已成为本县主要品种。此外,本县药材变野生为人工培植(育)的还有:茯苓、天麻、桔梗、百合、首乌、半夏、丹参、甜术、山药、安徽贝母、胆草、射干、续断、吴芋、瓜蒌、银杏、山枝、壳柏子、银花、辛夷、玉苏子、木瓜以及土鳖、獐子及蛇类等40余种。
本县药材培植场有回龙山培植场和人参场两家。
回龙山药材培植场位于今天堂乡回龙村。1958年3月,由县药材公司筹建,面积为200亩,共有职工120人。当年以养麝和养蜂为主。1963年,因养麝失败,渐改培植丹皮、白术、牛膝、菊花、生地、党参、杜仲、厚朴、枣皮等40余种药材。1983年,改为县茯苓菌种厂,设收购门市部1个,共配职工25人。此后,单一培植茯苓菌种,年产10万瓶。
县人参场前身为“鹞落坪药材培植场”。座落今美丽乡鹞落坪小溪岭。1958年9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来岳西视察,指出本县高山区应移植东北人参。1960年,县鹞落坪药材培植场开始移植,派员到吉林学习培植技术,专机运回人参种苗。1962年,改名县人参场。1967年首次采挖人参,经省药检所鉴定,质量合格。1976年,县人参场栽培面积达107亩,先后产参1054公斤,产值9.23万元。除培植人参外,1960年冬,开始培植冬花、党参等药材。1962年12月,培植品种发展到天麻、川断、桔梗、大黄、防风等30多个。至70年代后期,省中药材公司前后共投资24万元扶持该场培植人参、冬花。1976年,人参场培植其它药材248亩。1980年后,因人参生产上不去,连年亏损,加之场处偏僻,条件艰苦,职工思迁,遂于1983年将职工减至4人,转向从事药材收购和管理500亩林地。此后,种植药材极少。
药品加工1959年11月,县药材公司下设衙前、店前、来榜3个茯苓加工厂,生产茯苓片。1983年9月,县茯苓加工厂建立,年加工精平片近100吨。
1960年,县医院设简易制剂室1间,配置煤蒸馏器和立式高压消毒器各1台,单一生产大输液,年产量不足千瓶。70年代初期,为贯彻国家“一根针一把草”发展医疗事业的精神,天堂镇卫生院于1970年设制剂室1间,安装粉碎机、蜜丸机、切药机各1台。70年代中期,县医院和天堂镇卫生院利用柴胡、二花、鱼腥草、七叶一枝花等药材,生产针剂、丸剂、片剂、膏剂、糖浆剂等药品,品种达50余个。
1978年后,县医院制剂室更新设备,先后安装202——0电热恒温干燥箱、20万毫升/时蒸馏器、20立升真空泵、电动压盖机、中型高压消毒柜、洗瓶机、电冰箱等设备10余种,药品产量上升,质量提高。1982年10月,县医院制剂大楼破土兴建。1984年10月竣工,面积为678平方米,制剂室使用面积为580平方米,设大输液、小针剂、调剂3个制剂室和1个药品检验室。主制大输液。生产按省卫生厅制订的《安徽省医院输液配制操作规程》要求进行,品种有10%葡萄糖、5%葡萄糖、5%葡萄糖氯化钠和生理盐水4种。1985年,县医院能生产大输液、小针剂、糖浆剂、丸剂、片剂、润滑剂、手术麻醉药等品种共40余个,年产大输液4万瓶、小针剂2000支,产值达4万余元。县中医院能生产丸剂、膏剂、片剂等药品共20余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