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药材收购清末至民国年间,境内多数殷实大户受惠于茯苓生产与经销。其中,储玉楼、汪茂周、储则光、汪宽宏等先后专设商号,从事茯苓买卖,一时富甲乡里。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茯苓商号80家,年收购干苓35万公斤。30年收购85万公斤。31年收购93.7万公斤。32年收购80.7万公斤。35年有商号40家,年收购85万公斤。37年,锐减至10家,年收购量下降至23.3万公斤。
建国后,医学发展,中药临床用量增加,药材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收购量渐增。50年代,除县供销合作社药材经理部和县土产公司组织收购外,还有少数私营商户收购。1951年夏,全县有茯苓收购户10家。1955年9月,药材经销始转为独家经营。1956年8月,县药材公司统辖收购业务。50年代,收购品种约百余种,年收购量近50万公斤,年收购金额50万元。1963年,成立衙前、店前、来榜3个药材收购站和包家、白帽、五河收购组。60年代,收购品种约110种,年收购量50万公斤以上,年收购金额100万元。1972年,商业体制变动,基层各药材收购站并入区供销社,社内设药材组负责经营。1976年,商、社分立,区社药材站、组恢复另设,统一由药材公司垂直管辖。70年代,随着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收购品种增至200余种,年收购量75万公斤,年收购金额达130万元。最高年份的1978年,收购品种达249个,收购量84.4万公斤,收购金额达172.1万元。1980年后,中药材市场全面开放,多渠道经营,收购量和金额逐年增长。1985年,全县药材正常收购100余种,年收购量较1964年增长264.5%(表15——1、15——2)。
岳西县药材收购总量

表15——2岳西县几个年份30种药材收购量单位:公斤

药品调进民国时期,县内有养生堂、永济堂、复太堂、复生堂、仁和堂、同心堂、吴同春、汪左臣等六七十家药房和诊所。所用药品大都是中草药,西药很少。建国初期,县医院和各小药店用药,直接从外地调进。50年代,全县年均调进额中药为30万元,西药近20万元。60年代,全县年均调进额中药为55万元,西药为28万元。70年代,各区、公社都有卫生院、所,大部分大队设有医疗室,需药量激增,全县年均调进额中药为80万元,西药近70万元。1980年后,市场开放,全县近90个医疗单位和50多家私营药店,除从县药材公司进药外,还直接从县外调进。至1985年,全县年均调进额中药为130万元,西药为80.9万元,品种约1500种。
药材调出民国年间,安徽茯苓商筹集巨资,在汉口永宁巷内设立“安苓公所”,购置房产多栋,为茯苓商提供货栈和住宿之所。民国5年至26年,境内茯苓商胡协吉、胡飞龙、吴国清、胡功业等先后在武汉“安苓公所”创办“同春”、“和顺”、“谦和”、“振安”4个茯苓行,经营茯苓,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其中,同春茯苓行于16年转给胡则满、胡则周、储国庭、方子山、程兰桂等人经营。27年,武汉被日军侵占,茯苓行全部歇业。28年,储茂官等人在上海茯苓商储晓泉的资助下,由上海到武汉,利用同春行旧址,创办“复兴茯苓行”。34年抗战胜利后,原同春行老股东胡则周邀同汪慕周、徐家崇赴汉口复业,至1949年歇业。此外,民国17年至20年间,另有250余家私商常住广东、香港、宁波、苏州、镇江、江西、湖南、亳州等地。其中,金同太、汪宽宏、胡三义、吴太顺、汪合茂、方庭献、杨春和等每年经营出口茯苓达2.5万公斤以上。
建国后,药材经销逐步由私商经营转为专营部门计划经营。1950年,始由县合作总社主管药材调出和出口业务,但私商经营仍很活跃。1951年,本县茯苓销往沪、宁、晋、鄂、豫等省市。1959年至1978年,中药材实行统购统销,县药材公司所收药材直调地区二级站。出口业务由地区二级站负责,品种仅茯苓一种。
1979年后,取消统购统销,县药材公司组织货源径向武汉、上海、天津、北京、广州、厦门、阜阳等地调出,并自辟渠道组织出口。1980后后,出口品种增加桔梗、半夏、天麻、银杏、苡仁米等5种。1984年出口业务转由外贸局办理。1985年与1962年相比,全县药材调出量增长2.5倍,调出金额增长8.4倍,出口量增长7.4倍(15——3)。
表15——3岳西县部分药材调出量选年情况单位:公斤、万元

药物销售建国前,县内药店规模甚小,资本微薄,销药量少。最小的仁和堂资本仅150元,最大的吴同春药店亦只有3400元。销售的药物为中草药、中成药等。
50年代,药品年批发额50万元,门市部零售额5万元。1960年,县药材公司成立中西药批发部,统一经营城乡药品批发业务。1962年,县药材公司增设中西药销售门市部。60年代,全县年批发额140万元,门市部零售额10万元。1970年后,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社、队医疗机构销药量大幅度增加。1972年,县药材公司在河图公社竹坪增设中西药批发部。同期,批发范围扩大到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器械共1500多个品种。70年代,全县年批发额180万元,门市部零售额15万元。1985年,全县批发额达250万元,门市部零售额达21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