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构团体】
安徽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
民国元年(1912),在安庆设立安徽进化团,分话剧团、演说团。话剧团在北门内建大舞台,后至芜湖演出被警察厅封禁,仅存演说团。7年8月安徽演说团改为省通俗教育演讲所。次年5月改称省立通俗教育演讲所。11年12月更名为省立安庆通俗教育馆,分讲演、图书、体育3部。17年春改称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址在今人民路吴越街口,增设博物、游艺2部。19年内设科学、图书、游艺、推广4个部及总务处,办有《民众之友》月刊和民众夜校。26年,内设生计、游艺、财务3个部,下设龙狮桥、南庄岭2个办事处。生计部又称教导部,开办有实习夜校,内设高中、初中、妇女、儿童4个班。设有电影放映室,放映电影或进行文艺演出。游艺部下设展览室、图书室、说书室、音乐室、弈棋室、专题展览室、滑冰场等。27年,民众教育馆被日军飞机炸毁。37年,民众教育馆在原科学馆址恢复,直至解放。
安庆市群众艺术馆
前身为市人民文化馆,成立于1949年4月。馆址初借用东南中学校舍,后迁至儿童乐园后院(今市委大院),1950年迁至人民路。先后更名为市中心文化馆、市第一文化馆、市文化馆、市文化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最多时有50余人。
区文化馆
1953年建城西区文化馆,馆址在玉琳路。1955年改为市第二文化馆,内设借书室、报刊阅览室、文艺活动室,隶属市文化馆。“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1982年8月,大观区文化馆建立,馆址在区政府内,内设文艺组、美术组。1985年增辟图书室,藏书1000余册。下辖5个街道文化站。同年,迎江区、郊区亦建立文化馆。迎江区文化馆馆址在区政府内,设文艺、文化2个组,藏书300余册,辖5个街道文化站。郊区文化馆馆址康熙河路,后迁至湖滨路,辖11个乡镇文化站。1988年,全市共有乡、街道文化站22个,村文化室76个。
(表55—7)1988年街道、乡文化站分布


老干部合唱团
成立于1984年,成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其中不少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开始有30余人,后发展到60余人,由市老干部局领导。合唱团演出节目有革命历史歌曲、京剧、黄梅戏。至1988年底共义务演出150余场,观众达10万人次。还多次深入学校、工厂、部队,并应邀到合肥、马鞍山、芜湖等地演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祖国新貌》中曾专题介绍其演出情况。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安庆电视台、安庆日报也多次予以报道。
群艺黄梅戏剧团
1979年由市文化馆组建,属业余性质,由市文化馆文艺组领导。演员主要为馆内和社会业余文艺骨干。先后在三中礼堂、迎江区政府礼堂演出,并经常到皖河农场、郊区和怀宁县农村演出。上演剧目有《红楼夜审》、《相府千金抛球》、《三篙恨》、《奇冤记》及小戏《夫妻观灯》、《柜中缘》等,2年内演出650余场,观众达35万人次。1981年解散。
杨桥文工团
成立于1958年,全团共40余人。演员来自各大队,均安排在社办的水果加工厂,边工作边练戏,有固定的学习、住宿、排练场所。演出剧目有《荞麦记》、《二龙山》、《秦香莲》、《双合镜》、《渔网会母》、《山伯访友》、《打猪草》、《送香茶》、《小辞店》、《王小二打豆腐》等。主要为农民演出,只从观众中收取少量伙食费。他们自编自演的《杨桥好地方》、《送秋》、《巨变》等曾在桐城县(时杨桥属桐城)文艺汇演中获奖。1959年解散。
【业余文艺活动】
文艺汇演
解放后,全市共举办业余文艺汇演、调演24次。另参加4次安庆地区、9次省和2次全国文艺汇演、调演,共获奖49个。
1954年参加省首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演出黄梅戏《打干棒》、《海上渔歌》和相声《身体好》。《海上渔歌》获演出奖、音乐奖,《打干棒》、《身体好》获演出奖,另有6人获演员奖。
1955年,市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的民间歌舞《十二条手巾》、《花鼓舞》和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等3个节目参加省民间歌舞业余文艺汇演。《十二条手巾》获优秀节目奖,且被推选参加全国民间歌舞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包括音乐编曲、演奏奖)。后又被选摄入电影纪录片《全国民间歌舞集锦》。该舞的曲谱刊登于《安徽舞蹈选集》。在省汇演中,歌舞《花鼓调》获荣誉奖。菱湖大队老农潘传明被特邀参加华东地区民歌演唱会演唱。
1979年,市举办庆祝建国30周年业余文艺调演,从全市19个区、局和23个基层单位创作的400多个节目中,选出小戏、歌舞、曲艺等节目56个,组成7台晚会。相声《浪子回头》等21个曲艺节目和黄梅戏《放心》等26个小戏、歌舞节目分别获创作或演出奖。其中市文化馆演出的安庆大鼓《纯洁的爱情》、市工人俱乐部演出的坐唱《碧海丹心照千秋》、港务局演唱的上海说话《草木皆兵》和舞蹈《闪闪的红灯》、郊区林业大队演出的黄梅小戏《放心》等参加安庆地区业余文艺调演,分别获创作奖和演出奖。在此基础上,又选出市工人俱乐部演出的相声《浪子回头》和文化馆演出的快板书《如此爱情》等节目参加省曲艺调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1980年,市组织选送的黄梅戏《渔光曲》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文艺调演,获优秀演出奖、优秀作曲奖。1982年,在省城市和农村两次业余文艺调演中,市参演的黄梅戏《金花和银花》、《左邻右舍》、《弄巧成拙》和山东快书《补彩礼》、舞蹈《安庆保卫战》、《血泪双莲》等节目获创作或演出奖;黄梅戏《好夫妻吵离婚》获优秀演出奖和创作奖;大鼓书表演唱《服务员之歌》和郊区民间舞蹈《呼鱼》均获优秀创作奖和优秀演出奖。黄梅戏《金花和银花》、《左邻右舍》由安徽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像、录音。同年,在省举办的残疾人业余调演中,市福利工厂的女声独唱《南方来信》、小合唱《咱用机器打麻绳》、二胡独奏等节目获演出奖,女声小组唱《盲人心里喜洋洋》获创作、演出一等奖。以上节目均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录音。《盲人心里喜洋洋》由省选送参加全国残疾人业余文艺调演,获纪念奖。
1985年,市举办首届业余歌手赛歌会和郊区农民歌手赛歌会,共有340人参赛,评出市优秀业余歌手。新洲乡农民殷明秀参加省民歌比赛,获优秀民歌手称号;参加华东6省1市民歌比赛,获三等奖。
1988年10月,在省商业厅、文化厅等8个系统举办的首届“窗口行业规范服务文艺汇演”中,市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参加汇演的剧目为商业局演出的小话剧《欢迎您,TQC》。
灯会
安庆习以元宵节(正月十五)举办灯会。灯会中有龙灯、走马灯、蚌壳灯、鱼灯、荷花灯等。城郊老峰一带最擅长玩龙灯、狮子灯。龙灯长4丈,由八九个青壮年人举起,在鞭炮、锣鼓声中盘旋起舞。狮子灯亦由青壮年穿“狮子皮”,起舞者2人,持绣球引灯者1人,司锣鼓助兴者数人,到各村演出。解放前,逢春节前后,舞灯者也进城表演,各店铺为图吉利,争送红纸包和果品。
1984年春节期间举办“宜城灯会”,全市100多个单位制作2000多盏彩灯参展,人民路和吴越街两旁389棵行道树上,每棵悬挂5盏彩灯。元宵之夜,灯市如昼,五光十色。民间灯、古典灯、传统灯、现代工艺灯、广告商标灯,争奇斗妍,吸引了数十万观众,附近各县群众也专程来观赏。
划龙舟
解放前,安庆每年端午节都举行群众性的划龙舟竞赛。解放后在郊区杨桥、团结、仓房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端午,群众聚集在石塘湖畔观看龙舟竞赛,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1986年,由市体委和文化部门共同组织的长江龙舟竞赛为规模最大的一次。
展览
市文化馆大门两侧原有橱窗10面,利用橱窗举办过定期或不定期展览,内容有画报展览、书画展览、摄影展览等。1980年以后,橱窗逐渐被拆除,改作店面。
1982年,市群艺馆在上海虹口公园举办书画展,展出市内画家所作的国画、油画、版画等作品,观众达数万人。上海各新闻机构均进行报道,上海美术界给予较高评价。
1988年春节,市群艺馆在街头举办“百鸟争鸣”鸟展,共有200余笼参展。同年在街头举办《老山前线摄影展》,展出的100余幅作品都是安庆籍战士拍摄的。
其他活动
60年代后,全市有业余文艺创作小组40多个。1979年,市群艺馆创办《宜城文艺》,给业余作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1982年,《宜城文艺》改名《安庆演唱》。共出24期,约250万字,与省内6市群艺馆和黑龙江、江西、四川等省主要城市群艺馆交流。该刊以演唱体裁为主,小说、诗歌为辅,培养出一批业余作者。
1979年4月,市文化局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7周年,在人民剧院举办大型歌舞文艺晚会,集中组织专业、业余演职员数百人,演唱60余首歌曲。
1985年,市群艺馆组建实验歌舞团,演出轻音乐、流行歌曲、相声、戏剧小品等。并赴江西、江苏及省内一些城市巡回演出。次年底该团解散。
上一篇:电影
下一篇:文化娱乐场所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