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20年代末,电影传入安庆。30年代中期已有电影院,但电影放映时有间断。解放后电影事业发展迅速,各专业电影院和厂矿、乡镇电影院(队)相继建立。80年代初电影放映达到高潮。1985年以后开始回落,但城区年人均电影消费仍在8元左右,居全省之首。
【放映】
城区放映
20年代末,城内间或放映无声影片。30年代中期,建有电影院,放映场次有所增加。民国24年(1935)6月26日,《皖报》刊登安庆首家影院华中电影院的电影广告,放映阮玲玉的无声影片《野草闲花》。10月,第一次放映有声影片《兰谷萍踪》。安庆沦陷期间,日军改民教电影院为兴亚剧场,大多放映日本影片,有时演出戏剧。抗战胜利后,城内影院增加,但电影放映却因物价飞涨而受影响。如东南电影院在35年3月开业初,雅座票400元法币,到11月改为不分座次每票均1000元,12月为1200元,次年9月达4000元。为争取上座率,该院自36年春起实行周一、四和学生儿童半票优惠;编印《影剧》刊物,推荐、评介影剧等等,但收效甚微。
1950年1月4日,首次上映建国后摄制的影片《百万雄师下江南》。后国产及苏联影片在市内各影(剧)院陆续上映。1963年,皖江大戏院首次采用变形镜头放映宽银幕影片《魔术师的奇遇》。“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映的影片多是“革命样板戏”艺术片,有时放映阿尔巴尼亚、朝鲜故事片,国产故事片仅《南征北战》等几部,偶尔内部放映译制的或供批判的影片,如日本故事片《啊,海军》、《山本五十六》和国产片《不夜城》、《早春二月》等。70年代后期,大批被禁演的影片重新上映,新摄制影片和译制片增多,电影放映出现从未有过的繁荣。1983年,解放电影院引进偏振放映镜头和偏振眼镜,在市内率先放映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到1985年,全市有20个厂、校建立起自己的电影放映队,一些单位将礼堂改建成电影院向社会开放。1978—1984年,仅新光、解放两电影院平均年观众285万余人次,平均年收入41万余元。但此后逐渐回落,甚至出现亏损。1988年始有好转。
市部分影(剧)院曾多次受省有关部门表彰。1960年5月,新光电影院获省政府颁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奖状。1980年2月和1982年4月,新光电影院两次被省文化局评为全省电影先进集体。1985年6月,人民剧院和皖江影剧院被省文化厅授予“文明电影单位”称号。1986年,石化俱乐部被省文化厅授予“文明影剧院”称号。1987年,皖江影剧院、人民剧院获省文化厅颁发全省电影宣传工作优胜奖杯,长江影剧院被省文化厅授予“文明电影院”称号。
郊区放映
1955年建立郊区电影队,次年市文教局将其划归新光电影院。1959年又成立独立的市电影放映队,负责郊区和厂矿单位的电影放映。尔后,杨桥、广圩区相继建立放映队。1983年兴起乡镇办电影,各乡镇大多办有一院一队。市电影放映队撤销建制,人员由市电影公司统一安排。市电影公司与各乡镇影剧院实行按放映收入4∶6的比例计收片租,电影队按场包租,包租费用一直由公社、大队公益金支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一度出现农村放映收费难问题。1986年8月,郊区政府和市文化局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农牧渔业部的有关文件,提出村办企业和农民个人等多方集资,解决电影收费的意见。同时要求各乡镇将电影院(队)从农工商公司划出,和文化广播站一样,直属乡镇党委领导。
(表55—6)郊区乡镇电影放映队概况

【发行与管理】
解放前(除沦陷时期),放映的影片均由私人向上海、南京等地影片商或代理人租用。东南电影院有片方伙办,较为正规。1950年底,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东区公司南京办事处成立,新光电影院随即与之签约,由该处供应影片。1953年1月,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东区公司安徽省办事处成立,省内放映的影片均由省办事处供给。1959年1月,安徽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安庆地区分公司建立,市内各放映单位的影片均由地区分公司供给。1980年4月起,地区电影分公司只负责所属各县的影片发行,市内放映单位改由市电影公司供片。
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于1960年5月。1964年改名为市电影管理站,设于文教局。1971年3月,市革委会批准恢复市电影管理站,并于1977年在市文化馆后院兴建1幢办公楼。1980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增设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文化企业性质,行政隶属市文化局,发行业务隶属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对所辖放映单位行使放映网点管理和影片发行业务。1985年有112平方米片库和可供200人观映的试片厅。1986年9月被省文化厅授予“文明电影单位”称号。1988年8月被省电影公司授予全省护片全能单位奖。
解放后市内上映的各类影片(包括摄制片),统一由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各省、地(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所辖放映单位排片发行。上下一条线,区域不交叉,按影片发行期,分首轮、二轮和三轮调度。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对市内放映单位,分为首轮一组(新光电影院、解放电影院、皖江影剧院和胜利影剧院),首轮二组(工人之家电影院、人民剧院和龙狮电影院)和首轮三组(长江影剧院和石化俱乐部)。郊区安排二、三轮影片。同一拷贝和映期的放映单位,实行跑片串映。16毫米影片的发行迟于35毫米影片。按规定,市电影公司与各类对外放映单位采取按放映收入(即票房收入)分成的方法计收片租。1983年前与文化系统对外放映单位的分成比例为6∶4,其他系统对外放映单位的分成比例为7∶3。1983年改为不分系统均按6∶4分成。1988年对专业电影院的分成比例调整为5.5∶4.5,各内部放映单位实行按场包租办法。市电影公司与省电影公司的财务结算,也按发行收入提取分成。1980年为7%,1984年为10%,1986年为21.5%。市文化局按省文化局每年下达的电影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放映收入、发行收入4项指标,分解下达市辖放映单位。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单位由市电影公司发给一定比例的超额奖励;市电影公司超额完成任务,省电影公司也拨给一定比例的奖励。
【宣传与研究】
宣传
50年代初,新光电影院的放映宣传以街头海报和报纸广告为主。对重点影片还用军乐队上街散发传单,或以锣鼓队游行等形式宣传。后来各影院都辟有宣传阵地,配有专职宣传员和义务宣传员。1957年新光电影院开始自编8开套色铅印《电影介绍》月刊,1966年停办。1977年1月,市电影管理站编印8开套色铅印《电影介绍》月刊,1983年6月因销售困难而停刊。1987年1月,市电影公司创办16开铅印《宜影简讯》,内容和《电影介绍》相仿,每月1期,供各放映单位作宣传参考和分发各单位义务宣传员。
1981年1月,市电影公司组织14名影剧院美术人员创作87幅电影宣传画,选送15幅参加全省第一届电影宣传画展。经评定,皖江影剧院孙浩群创作的《摸花轿》获省美术协会和省电影公司颁发的一等奖,并参加全国第一届电影宣传画展;市电影公司王思德创作的《阿拉伯历险记》、《神秘的大佛》和宜纺电影院葛志仁创作的《孔雀公主》获省美术协会和省电影公司颁发的二等奖。1986年1月,选送15幅作品参加全省第二届电影宣传画展。市电影公司解正德和人民剧院吴法祥合作的《拉雷多监狱》获省美术协会和省电影公司颁发的二等奖,并参加华东电影宣传画作品展。
除国家和省统一举办的各类电影汇映外,为配合进行思想道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全市举办过多次电影汇映。1980年6月,举办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汇映,组织全市44所大中小学学生5万余人次观看《南征北战》等20余部革命历史题材影片。198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及开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市委宣传部组织举办“四有”教育电影汇映。1986年12月,省文化厅、市文化局举办黄梅戏影片汇映,上映黄梅戏影片10部。1987年12月,市政法委员会与电影公司联合举办法制教育电影周。1988年6月,市电影公司与音像管理办公室联合举办庆“六一”电影录像汇映,在全市各录像放映点放映《林则徐》等15部电影录像。
技术革新
1980年9月,皖江影剧院白兆宏等自制安装放映自动化过机装置,在全省电影技术革新展览会展出,获技术革新二等奖。1983年,市电影公司赵凌、刘爱棣在全省第一个采用同步马达取代机械联锁的做法,成功地实现双机同步运转立体电影的放映。因采用该技术噪音低、投资少,马鞍山、铜陵市相继仿效。1984年,他们又成功地将GFA——100/55镇流器并联使用,以解决单机放映立体电影4千瓦大功率氙灯所需的自流电源,节约上万元的新设备购置费。此项成果已在全省推广使用。1987年,皖江影剧院放映员茅云初成功地将9101型幻灯机改装成全自动幻灯机,该成果发表于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1988年第八期《电影放映普及》杂志。
研究与培训
50年代起,市电影工作部门多次举行影评活动,对各时期上映的有影响影片进行座谈、评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1987年省电影发行放映学会编印的论文汇编,刊有市电影公司赵凌的《论统计在电影放映技术中的作用》和古展生的《论城市电影市场三要素》等论文;1988年《电影放映普及》杂志第二、三期,连载赵凌的《试论电影放映技术管理》一文。其编著的《电影放映新光源》一书,亦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1月出版发行。
解放前,电影放映技术人员的培养靠以师带徒。50年代以后,市内从事电影放映人员由专门电影学校毕业生担任。未在电影学校学习过的放映人员,一般要集中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80年代,市电影公司组织各类专业培训11次。

上一篇:黄梅戏
下一篇:群众文化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