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离休、退休】
1955年以前,仅在解放前夕有退休待遇的少数单位(如邮电等)实行退休制度。没有实行退休制度的部门和单位,老弱病残者主要采取列入编外、长期供养、退职、下放等办法安置。1955年12月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对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的工作人员实行退休制度。
1965年9月,成立市安置老弱残干部领导小组,由分管人事工作的市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以归口为单位组成工作组,采取“一个一个清”的办法抓退休落实,当年退休6人。1972年4月,成立市退休退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当年退休25人。
1978年,安庆市被定为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试点城市。省派工作组来市帮助工作,成立退休退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9月7日开始,到11月30日基本结束,共办理离休手续11人,退休手续184人,约有15%的退休干部安置在集镇和农村。自此,干部离退休成为经常性的工作制度。1984年初,市人事局设立老干部科,配备专职干部2人,负责干部退休工作。1986年11月,召开全市退休干部先代会,表彰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退休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1987年7月规定:当年8月底达到或超过离退休年龄的在职干部,除按规定批准延长离退休时间外,一律于9月底前办完离退休手续;从10月1日起,达到离退休年龄的在职干部,应在到龄的下个月办理离退休手续。全市8月底达到或超过离退休年龄的891人,除3人因重病原因暂未办理外,均于9月底办结手续。其中离休119人,退休765人,批准缓退4人。离退休人员中,县级干部49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干部706人。1957—1988年,全市离休干部441人,退休干部3666人。
对离退休干部,在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做好“老有所为”工作,在因人制宜、自觉自愿的原则下,发挥他们的余热和专长。1985年规定,具有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特长的退休干部,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从事技术性、咨询性活动,可以举办培训班、补习班、医疗所等,并取得合理的收入;可以应聘在本地或去外地从事讲学、技术咨询活动;可以从事家庭养殖业、种植业,出售自己的劳动产品;也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担任义务调解员、治安员、交通监理员、市场管理员等。
1978年,市委组织部增设老干部管理科。1980年,成立市委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1983年,成立市委老干部局,从事离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
【退职】
1951年,对整编剩余人员申请退职的,依工作年限长短分别发给150~2700公斤生产补助粮。1952年10月,退职人员生产补助粮的发放标准以勤杂人员发给125公斤大米为固定基数,将工作年限折算成周月,每周月增发5~25公斤大米。干部的生产补助粮是勤杂人员的1.5~3倍。1956年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凡不能继续工作又不符合退休条件,或自愿退职,或不适宜现职工作又不愿接受其他工作的,均可作退职处理,一次性发给退职金。
1978年,干部退职后,按月发给本人月工资的40%作为生活费,可以享受与在职干部相同的公费医疗保险。1985年,对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过去曾复查改正,没有收回安排工作而直接办理退职手续的干部9人,经复查,符合离休、退休条件,改办离休、退休手续。1957—1988年,全市退职干部共321人。
(表47—1)全市干部离休、退休、退职人数

【老龄工作】
1984年,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8万多人。同年7月,成立市老龄问题委员会(简称市老龄委),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主任,下设办公室,确定事业编制2人,挂靠市人事局老干部科。8月,市老龄委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要求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以协调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关系,对老龄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综合规划,组织实施。
1985年初,市老龄委组织慰问老年人活动,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常委会的负责人带队,前往市属4所医院,慰问住院老人和老寿星236人。4月,评选出3位8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8月,市老龄委决定建立老年人大学(后改称老龄大学),当年招生50人。招生对象以离休干部为主,学制2年,每学期授课18周,每周3个半天。开设健康保健、园艺花卉、书法绘画、写作4门课程,健康保健为必修课,其余可任选1~2门。聘请医师、花卉园艺师、书画院老师任教。后又成立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并协助大观区政府在湖滨新村建立“两老”活动室。
1987年9月4日,市委常委听取有关老龄工作的汇报,要求市、区、乡把老龄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老龄活动以小型分散为主;同意成立老年基金会,市财政拨6万元作为铺底基金,并向社会集资22万多元。同年开展“老有所为精英奖”、“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评选活动。1988年评选结束,15人被省授予“精英奖”、“金榜奖”,4人参加全国两奖评比。同年10月,省政府确定农历九月初九为全省敬老日。市老龄委认真组织、精心安排首次重阳敬老日的活动。

上一篇:工资福利管理
下一篇:编制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