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旅社】
网点
解放前夕,旅社网点有44个,分布广,规模小,一般为夫妻店,少数为合股联营。其中较大的来安旅社有客房32间,迎江旅社有客房22间。
解放初期,注册开业旅社有129个,未注册开业的约有20个。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全市旅社网点共有123个,人员309人。其中公私合营23个,人员128人;合作经营100个,人员181人。三年困难时期,旅社业不景气。1964年,全市旅社网点36个,其中国营16个,集体20个。1976年以后,一些经营不佳的旅社跨行业经营百货、纺织品等,网点继续减少。1981年,全市旅社29个,人员465人。其中国营22个,人员355人;集体7个,人员110人。国营旅社网点规模趋于扩大。1978年后,旅社逐年增加,规模扩大。1988年,全市旅社网点共93个。其中商业系统内国营旅社网点13个,人员275人;集体旅社网点10个,人员277人;商业系统外旅社网点70个。商业系统内国营旅社分别由服务公司和宜城饭店管理经营,集体旅社由第二服务公司管理经营,共有床位3440张,营业面积4.33万平方米。
经营方式
旅社业属特种行业管理,开办须经有关部门审核发放营业执照。解放前,一般为离店结账,少数要求客家先付押金。旅社业以坐店经营为主,出外接客为辅。大店号长年派茶房提灯笼到码头接客,灯笼上标明旅社牌号,称为“接江”。还有的派专人乘船去上海,然后随船返回,在上海及沿岸码头、船上办理接客手续,陪客人到旅社,称为“跑申班”。也有随船到芜湖、江西等地接客的,称为“跑短班”。旅社大多为客人提供伙食,或给旅客代烧、代办伙食。规模小的旅社在接客多、床位不够时,在同行间通融解决。
解放后,仍以坐店经营为主,淡季到车站、码头接客。对老客、常客或包房间的给予优惠,价格下浮10~20%。旅客进店住宿须持单位介绍信或工作证在登记处登记。一般须预付房金,有行李的可托旅社寄存室保管。以1夜为1日收费,超过次日晚上6时加收1天房金,超过次日中午12时加收半天房金。“文化大革命”期间,旅社数量减少,外调出差人员剧增,旅客住宿十分困难,很多旅社须主管机关批条,或通过私人关系才得以住宿。1978年后,旅社采取挤保管室、会议室作客房,过道、走廊插外铺,单层床改双层床等“一挤、二插、三改造”的方法增加接待能力。据1980年服务公司统计,所辖旅社增加临时床位519张,安庆饭店每晚开60张临时床位,车站旅社地下室冬春季增开100张床位。此后,商业系统外旅社大量增加。1983年全市旅社床位超过8000张,住宿难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变,并进而出现床位过剩。1988年,大旅社淡季住客率只有50%左右。
服务项目
解放前,旅社多数有严格的规矩,热情待客,服务周到。很多旅社为旅客代烧菜饭,代旅客叫黄包车、叫行李挑夫,代旅客上街购买东西等。提供这些服务,跑堂可以从客人处得到小费。
解放后,旅社业沿袭传统服务项目。很多旅社将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做成站牌挂在店门前或店堂里,以招徕旅客。“文化大革命”期间,旅客住宿困难,旅社卫生、服务等均极差,提倡旅客“自我服务”,基本不提供其他服务项目。
1984年后,旅社之间竞争激烈,服务内容又不断增多,服务项目发展到代借针线包、代租雨伞胶鞋、代购邮票、信封、信纸、代租自行车、代病员做饭、代病员煎药、代病员请医生、代旅客购买车船票、代旅客挂长途电话、代送旅客上车船等。旅社业历来分档次经营。低档房间一般只有床铺、桌子,仅供睡觉。高档房间1979年以后有毛毯、地毯、席梦思床、沙发、电话、彩色电视机等设备,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卫生间内备有浴缸、盥洗盆、抽水马桶。旅社还为旅客提供报纸、开水、茶叶、牙刷牙膏、肥皂等日用品。有些旅社还设租借项目,租借电风扇、电视机、图书、杂志、席被等,或收费或不收费。
【理发】
清末民初,理发业基本上是前店后家。也有挑担或夹包箱的,一般为近郊农民,农闲时走街串巷吆喝剃头。民国16年(1927),在商会组织下,成立理发业理事会(后为同业公会),成员约40户200多人。26年发展到60户约400人,理发员均为男性。较具规模的理发店集中在市中心,其中容容理发店有座位18个,理发员20人,前后场分男、女间,楼上为烫发间,从上海购进一批铁盘椅,从青岛请来烫发师,使用进口化妆品,采用长条玻璃镜及瓷盆,用自来水笼头洗头,理发员一律着洁白服装,并有专人迎送招待顾客,营业额月均1000余元(银元),工人月收入为20元。
解放初期,注册开业的理发网点共66个。1956年为59个。60、70年代,理发业发展停滞,服务项目单一,水平较低。节假日群众理发往往要排队等候。1979年以后,个体理发户大量增加,理发难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女性烫发、男性发式及各种服务项目逐渐增加,并出现中高档理发店。1988年,全市理发网点共204个,从业人员431人。其中商业系统内国营网点7个,从业人员58人;集体网点6个,从业人员32人;商业系统外网点191个,从业人员341人。商业系统内国营网点由服务公司管理经营,有固定资产1.84万元,流动资金2.59万元,设备与工具主要有座椅80张、电烫机2部、电风扇37台、大型玻璃镜86面、大吹风24把、微型吹风34把、盘管大灶7台,当年营业额25.08万元、利润1.07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明光理发厅,属副特级,营业面积208平方米,座椅24把。集体网点由第二服务公司管理经营,当年营业额9.27万元。商业系统内有特二、三级理发师各1人,一级理发师1人,二级理发师2人,三级理发师14人。
【照相】
网点
清末,安庆始有照相业。早期设备简陋,仅有照相机和简单的布景,照相机三脚架是铁制的,很笨重。底片是玻璃板的,靠日光照相,日光晒相。至30年代,城内照相店很多,主要坐落在市中心,互相竞争,讲究装潢,添置布景、婚礼服、学士服、童车等道具。民国24年(1935),云芳照相馆购置摆头照相机,大中华照相馆装潢花费1000块银元,服装价值也达1000元。当时报纸称为“中华装潢,冠盖全城”。27年日军侵占安庆后,照相馆全部关闭。云芳照相馆老板郑云芳把照相馆开到湖南长沙等地。第二年,原镜波照相馆老板在孝肃路开培生照相馆。继后,相馆逐渐复业。至抗战胜利,有照相馆13个,有独资的,也有合股的。合股者多是时分时合。
解放初期,有照相馆13个。后网点减少,规模扩大。1956年,有照相馆9个,从业人员21人,资金10.94万元。最大的国真相馆有资金5.1万元,从业人员15人。1958年,国营人民照相馆开业。1962年云芳照相馆人员及设备全迁贵池。1982年,开始发展彩色摄影。同年,人民路西端华安旅社大楼建成,底层设照相部,艹翠芳照相馆迁入。1985年,投资31.36万元,从香港引进日产055—801彩色扩印机。同年,集贤路工业品贸易大楼照相馆设彩照中心。1988年龙江饭店底层设龙江照相器材部(原云芳照相馆设备迁入)。当年全市4个国营照相馆共有从业人员79人,营业面积1038平方米,固定资产42.95万元,流动资金3.64万元,年营业额164万元,利润32.37万元。商业系统外网点53个,从业人员158人。
经营
照相业历来以坐店经营为主,也可预约登门拍照。个体照相人员或串街走巷登门拍照,或赴郊区邻县流动经营。晴天照相,阴天制作。民国34年(1945)以前,照相底片一律由照相馆保存,此后,底片始随照片交顾客自己保存。
解放前,照相价格由同业公会议定。一寸照片约合2~3升米价。解放后,国营照相业由物价管理部门统一定价。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破四旧”的影响,照像馆保存的一些珍贵历史照片(如徐锡麟剖腹挖心、熊成基炮马营起义等)被烧毁,婚纱等艺术摄景被摒弃,照相业由国营服务公司独占市场。1978年后,照相业出现个体、集体、国营相互竞争的局面。国营企业改进经营方式,将艺术性较强的人像、景物照以及在各种新颖布景、道具配合下摄的照片布置在橱窗内,吸引顾客;将拍照、洗印、放大、扩印等不同规格的价格列表张挂在店堂醒目处,同时走出店堂设摊点或巡回流动照相,每年组织外照组到近郊、邻县偏辟山区、部队拍照。个体和集体企业也在旅游区和车站码头设点,为游客提供摄影服务。
80年代,照相业的经营项目由摄影、印像、底片放大、人工上彩、代冲胶卷发展到彩色照相、彩色扩印。摄影分照台摄影和流动摄影2种。照台摄影多为人像,流动摄影主要是团体照、风景照或静物摄影。规格1~12寸,超过12寸采用胶卷接头。1寸底片最大可放大至48寸。1979年后,各照相馆均增加照相器材经营,货源主要来自上海、厦门、广州、武汉等地。1985年开始彩色照片扩印业务。
艺术摄影主要是人物肖像。早期注重真实映现人物外貌,沦陷前开始用油彩着色,有的配以布景。此后则逐渐讲究光线柔和、格调清新、目光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类别上由人物肖像、集团合影发展到分身照、重叠照、白化照、布景照、实景照、新闻照;色调上从黑白照发展到彩色照。各家相馆都配备有各式各样的道具和立体化布景。1980年12月13日,举办全市首届人像摄影艺术展览。参展作品76幅,有高调、中调、低调、叠影分身、浮雕、色彩分离、合影照、礼服照、组合照、化学色彩照、人像照、风光照等12类,并从中选出15幅参加省人像摄影艺术展览,有5幅照片获奖。
全市照相业营业额1961年20万元,1966年跌到9.84万元。以后略有回升,但幅度不大。1976年为15.86万元。1985年引进彩照后,当年营业额增至33.78万元。1988年为164.33万元。毛利率1966—1981年在80~85%之间。此后由于社会网点增多,毛利率不断下降,1985年为79.7%,1988年为53.23%。
【浴室】
网点
解放前后至1956年公私合营时,浴室业网点有11个,职工百余人。1958年兴建人民剧院,大中华浴室拆除,在玉琳路开设清泉池浴室。此后东升园、雅淑池、大新池、新新池相继停业,改为职工宿舍,福新池改为办公室,后又改办大众旅社,小盘谷交给安庆港务局。全市浴室网点仅剩4个。1973年安庆饭店建成,附设浴室。1980年建工业品贸易中心,非园池拆建成宿舍。浴室网点仍为4个,居民洗澡困难。1979年,市政府拨款扩建小沧浪浴室,1981年竣工。同时部分企业自办浴室对社会开放,居民洗澡难略有缓解。此后社会办的浴室渐多,专营浴室效益呈下降趋势。1988年,全市有小沧浪、华清池、清泉池、安庆饭店附设浴室4处国营公共浴室,有职工64人,总营业面积3975平方米,固定资金11.63万元,年营业额22.87万元,毛利率为15.16%。规模最大的小沧浪浴室经1988年改造后面积达1000平方米,有大池和套池,套池置石凳,供浴客浴间休息,并置莲蓬头供浴客冲洗。池塘面积69平方米,可供40人同时使用。另有商业系统外公共浴室6处,职工123人。
经营
浴室业经营季节性较强,冬、春季营业,夏、秋季跨行业经营(主要经营冷饮和旅社)。
私营时期,浴室先服务后收费,服务项目五花八门,除洗浴外,还有擦背、修脚(包括捏脚、刮脚)、理发以及供应茶水、瓜子、花生米小食品等配套项目。另有专人“跑条子”,由浴室专备纸条供浴客书写,内容包括代客接客、代买东西、代客到家里打招呼、拿洗换衣服等等。公私合营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服务项目基本被取消,服务质量极差。1980年后,一些服务项目逐渐恢复,如送洗澡巾、擦面巾,代售小块肥皂、小叠便纸、小包茶叶,配备梳、剪、镜、刷供浴客使用,以及修脚、擦背等。
浴室业1976年以前都有盈利,最多的1976年利润额达4.93万元,日人均劳效7.37元(77人)。最少为1961年,盈利1.17万元,日人均劳效4.32元(98人)。1981年以后,社会办浴室和企业自办浴室增多,加之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众多人家装设浴缸或淋浴设备,国营浴室顾客锐减,费用增加,连续出现亏损。1981年亏损0.28万元,1988年亏损5.8万元。
【信托】
网点
清末,徽商苏少卿开办的裕和、义和,由李鸿章代理人管理的鼎新、公裕、同济、永大、人和等典当行,资本都比较雄厚。沦陷前夕,典当行先后收歇。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有2家营业。
解放初期,典当行全部关闭,但经营旧货的小商贩仍较多。1956年,旧货业小商贩组成旧货合作商店。1963年转为国营,隶属国营饮食服务公司,有网点1个,职工15人,营业面积40平方米。1980年4月,在旧货商店的基础上,成立国营安庆市信托公司,隶属市商业局,有网点2个,职工47人,营业面积60平方米。1985年底有网点5个,职工53人,自有资金19万元,其中流动资金10万元,固定资产9万元,营业面积210平方米。1988年,有网点9个,其中国营4个,集体5个,共有职工64人。
购销
解放前,典当行有典、当、质3种经营方式。在经营规模和质押范围上,“典”比“当”大,“当”比“质”大。在赎取期限上,“典”以24个月为限,“当”规定18个月,“质”规定为12个月(民国初期缩为6个月)。在利息幅度上,“典”规定月息为1分5厘,“当”为2分,“质”为2分5厘到3分;凡月内赎取,按1个月计息,过期5天,即按2个月付息;另外还要加存箱费、仓皮费等。典当行和小商贩操持的旧货业经营品种主要是旧衣、旧货2大类。
解放后,旧货业列为特种行业管理。1956—1979年,旧货包括寄售商品的进货渠道主要有门市收购(旧服装、皮货等)和分配调入,由上海购进。后者占购进总额的70%以上。1980年信托公司成立后,取消购进上的固定区域与固定对象,择优确定进货地点和供货单位,除在省内、市内进货外,还从江、浙、沪、闽、粤等省市进货。
销售方面,1955年以前,旧货业小商小贩多从外地购进,到市内出售,销售对象主要是本市居民。1956年后,附近各县农民成为旧货销售的主要对象。1966年后,市内居民寄售商品逐步增多,而旧货销售渠道则渐趋缩小。在此期间,旧货商店主要是接受顾客的委托,经营旧物寄售代办业务,兼营修理。1980年以后,旧货业的消费市场萎缩。市信托公司调整经营范围,主营日用工业品的代购代销,经营品种由原来的单一旧货扩大到服装、鞋帽、布匹、五金、家用电器、百货等大类2000多个品种。经营方式增加批发业务。所属4个网点全部批、零兼营,年批发额约占全部销售额80%以上。同时组织展销和流动销售。对积压商品或推广新产品(由公司皮毛加工厂生产)利用节日和市内举办大型集市的机会组织展销。在每年春秋市场旺季派出流动货车,到枞阳、望江、贵池、东至、怀宁等县销售。
(表31—1)市信托公司经营概况

【水炉】
清末,杨家拐、墨子巷、韦家巷、五巷口、朱家坡等街道已有经营开水的水炉业,俗称“茶壶炉子”。民国初,水炉网点有几十个。沦陷时期网点有50余个,并成立同业公会,立有章程,其中规定新开水炉店必须上街隔7户人家,下街隔8户人家。40年代中期,1套茶壶炉灶(主要是4个铜炉子)价值银元200~300元。各家经营开水的价格不同,大致1瓶开水1分钱。1949年,有水炉网点113个。合作化前,均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前炉后家,亦有租赁门面经营的。1958年7月,全市水炉店合并成立水炉业合作总店,归属市服务局福利公司。此后逐步以自来水取代人工挑水,以煤炭代替芦柴、杂草、稻壳为主要燃料。1967年开始使用新式开水炉和开水笼头,七星灶逐渐淘汰。价格稳定在1分钱1瓶水。1958—1985年间,由于老城改造,共拆除网点70余个。
1982年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27个网点全部租赁给职工承包经营。1985年,水价每瓶1.25分。1986年,水价调到2分1瓶,27个网点重新签订承包合同,合同期3年。网点中年上缴利润最高的3900元(吴越街水炉),最低的1200元(黄家狮水炉)。1988年,27个网点年营业额共18万元。
【洗染】
解放前,洗染业以手工操作为主。清光绪14年(1888),李伦清在钱牌楼88号开办恒泰染场,鼎盛时有雇工50余人,面积400平方米。后由其子改名伦彰染场。民国12年(1923),出现华昌、锦昌、日兴、广昌发等洗染坊。34年,伦彰染场先后开设美丽、摩登2个门市部,经营洗、染、织、烫等业务。1949年,共有颜料染业24家。
解放初期,规模较大的商号开始使用半机械化设备。1956年,洗染业有网点13个,从业人员23人,资金0.5万元。当年由私营转为国营和合作经营。1962年有网点3个,从业人员61人。1966年有网点3个,从业人员79人,营业额9.57万元(其中染坊加工5.14万元),利润2.18万元。同年开始使用脱水机、电动卷染锅和三滚筒烘干机。1975年有网点3个,从业人员87人,营业额44.07万元(其中染坊加工40.69万元),利润2.11万元。1980年有网点3个,从业人员112人,营业额122.86万元(其中染坊加工118.89万元),利润2.75万元。同年4月,洗染商店的染洗坊扩建为恒泰漂染厂。1985年有网点5个,从业人员131人,营业额57.46万元(其中染坊加工39.36万元),利润3.93万元。同年,增加电焊机、洗衣机、1600自动卷染锅、电动打包机、CN712—110型拉幅机、KZL2—8快装链条自动锅炉、4吨解放牌汽车等设备。1988年有网点2个,从业人员18人,固定资产60.77万元,流动资金15.94万元,营业额19.98万元,利润14.75万元。
上一篇:饮食业
下一篇: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