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品种】
解放初期,郊区生产的蔬菜全部为地方品种,骨干品种有白菜、萝卜、韭菜、冬瓜、黄瓜、丝瓜、瓠子、南瓜、豇豆、毛豆、辣椒、茄子、茭白、鲜藕等,名特品种有紫菜苔、花鲜藕、篙儿菜、韭黄、芹菜芽等。1955—1964年先后引进43个品种种植,多数被淘汰。保留品种有南京矮脚黄、上海青、四月蔓、上海九头鸟、长白茄、广东青皮冬瓜等。1965—1976年,先后引种6个品种,地方品种减少。主栽品种21个,其中有圆白萝卜、春不老、南京矮脚黄、上海青、四月蔓、苤蓝、洋葱、湖北蒜、韭菜、大红袍番茄、旱辣椒、冰椒、迟辣椒、四季豆、一点红豇豆等。1977年以后,先后引种62个品种。至1988年,蔬菜生产品种共274个,属13类73种,其中根菜类2种15个,甘蓝类3种19个、白菜类3种24个、芥菜类5种11个、绿叶菜类8种21个、薯芋类4种14个、水生菜类5种15个、野生菜类7种8个、食用菌类1种7个。在全部品种中地方品种有135个。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包心菜、白菜、辣椒、毛豆、豇豆、萝卜、小白菜秧、藕、黄芽白、苤蓝、莴笋、冬瓜、蚕豆、豌豆等。细菜和架菜品种种植面积约占商品蔬菜耕地面积的62%。
(表30—1)1988年蔬菜生产品种

【面积与产量】
1949年,郊区商品蔬菜耕地面积近300亩,分布在龙狮桥以西、高花亭以南的东、北郊,其中紧环城东、北两面的大湖为水生蔬菜生产基地。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的龙狮桥以东至余桥一带也部分兼作套种季节性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均不稳定。1954年广济圩江堤溃破,商品蔬菜耕地全部被洪水冲毁。1955年,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中,有计划地建立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并成立华中乡蔬菜生产专业社。当年商品蔬菜耕地面积1251亩,年产蔬菜281.5万公斤。1958年,商品蔬菜耕地面积下降为887亩,年产蔬菜434.26万公斤。
1961年,建立江北、江南2片生产基地。江北片成立华中路蔬菜人民公社,下辖菱湖、宜光、五里、民主、龙狮、鲇鱼、机场、月形、任店、余桥10个蔬菜生产专业大队;江南片划建正荣、正联2个蔬菜生产专业大队。当年,商品蔬菜耕地面积10800亩(其中江北片8800亩,江南片2000亩),此外还有近万亩粮菜兼作套种地。商品蔬菜耕地面积陡增后,种子、肥料、水利设施、栽培技术等跟不上,菜农吃粮问题也未根本解决,部分菜地仍种植原作物,实际种菜面积不足1万亩。1962年以后,商品蔬菜耕地面积先后两次调整、压缩,江南片的正荣、正联和江北片的五里、民主、月形5个大队恢复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长青、机场、任店、余桥4个大队改以棉花种植为主,兼作套种蔬菜;菱湖、公园、宜光、红旗、前进5个大队仍为蔬菜生产专业队。1964年商品蔬菜耕地面积4279亩,其中专业大队2450亩,按计划交售的大队1847亩,共年产蔬菜1354.75万公斤。1965年以后,5个蔬菜生产专业大队商品蔬菜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2400~3500亩之间,4个棉菜兼作的蔬菜生产计划大队商品蔬菜耕地面积基本未变。因拓宽人民路、东风路、安合路等,5个专业大队被征用耕地3090亩。为弥补蔬菜耕地面积不足,从长远着想,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由公路两侧转向沿湖、沿河低洼湖田、滩地,5个大队共开发菜地3010亩。为改善新辟菜地土壤结构,增强水肥保持能力,先后充填城区垃圾1万多立方米,并投资12.8万元,建成10座小型电力排灌站,其中国家拨款5.54万元,集体自筹7.26万元。建设后的宜光大队解放圩耕地基本达到能耕能灌、旱涝保收,菜地实现园林化、沟网化;红旗大队的小湖圩耕地实现台田化、沟网化。到1975年,商品蔬菜耕地面积增至4358亩,年产蔬菜1481.5万公斤。
1976年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商品蔬菜耕地共被征用3187亩。同时城区人口急剧增长。为保证蔬菜供应,菜篮子工程列为配套工程建设之一。80年代初,为保持商品蔬菜耕地的相对稳定,蔬菜生产基地的选择转移到离城区较远、且有开发潜力的地区。以水利配套设施和菜地“水网化”为建设重点,共开辟东郊、北郊2片生产基地。东郊片含龙狮桥办事处的红旗、前进、长青、机场、任店、余桥6个蔬菜生产专业村。该区地势平坦,有喷灌基础,普遍实行保护地栽培,应市蔬菜较均衡,以生产大宗菜为主,各类品种均有种植。北郊片含十里铺乡的五里、肖坑乡的芭茅、圣埠共3个蔬菜生产专业村,该区地势较高,不怕水患,但种菜经验不足,主要安排瓜、豆等大宗菜种植。上述9个村先后共新建排灌站6座、涵闸7座、混凝土沟渠1条724米、石砌沟渠17条7284米,建成水网化菜地800亩,其中任店500亩、余桥300亩,共投资148.18万元,其中国家拨款80.6万元、集体自筹67.58万元。1988年,商品蔬菜耕地面积为8455亩,其中东郊片6020亩,北郊片2435亩,年产蔬菜3055.99万公斤。
【耕作制度】
解放前,蔬菜种植主要实行春、秋两季轮作制,土地复种指数低,周年应市蔬菜极不均衡。解放后,蔬菜种植逐步改为春、秋、冬三季。春播白菜、茄果、豆、薯、瓜、绿叶菜等类,播种时间为立春到谷雨,多为夏季上市。秋播甘蓝、豆、根菜、绿叶菜等,播种时间为立秋到立冬,为秋、冬两季应市。冬播白菜等类品种,播种时间为立冬到立春,为春季应市。并实行高矮作物间作、瓜豆间作、架菜地菜间作、冬瓜、菜瓜与白菜、苋菜间作以及番茄套种豇豆、韭菜套种白菜等。播种有大排开、小排开之分。大排开指在不同季节播种同一品种,如黄瓜、豇豆、白菜、苞菜、毛豆、萝卜、番茄等;小排开指在同一季节播种熟期不同的同一品种,如冬瓜、结球白菜、苋菜等。轮作换茬有早五、中四、晚三等形式。早五茬为中熟白菜、芹菜、100天花菜、胡萝卜(1~2月采收)—→早黄瓜、瓠子、四季豆、五月红毛豆(5~6月采收)—→小白菜、苋菜、豇豆(6~8月采收)—→小白菜、高杆白菜(供腌制用)、冬雪里蕻(8~12月采收)—→莴笋、春甘蓝(次年5月采收)。中四茬为晚熟白菜、紫菜苔、菠菜、茼蒿(3~4月采收)—→早辣椒、番茄、豇豆、六月暴毛豆、苋菜(5~8月采收)—→小白菜、大白菜、萝卜、60天和80天花菜、甘蓝、大头菜、秋黄瓜、秋四季豆(8~12月采收)—→芹菜芽、韭黄、莴笋、洋葱(次年2~5月采收)。晚三茬为莴笋、春甘蓝、霉香芹、洋葱(5~6月采收)—→菜瓜、西瓜、冬瓜、甜瓜、8月暴毛豆(6~10月采收)—→白菜、芥菜、大蒜、甘蓝、蚕豆、豌豆(10月~次年5月采收)。
1982年,郊区10个专业蔬菜大队有常年菜地6250.25亩,播种面积18496.39亩,平均复种指数295.65%,其中春菜占总播面积16.5%,夏菜占39.7%,秋冬菜占43.8%。复种指数最高的是湖滨大队,为531.8%。1988年,郊区9个专业蔬菜村常年菜地8455亩,播种面积25153.6亩,平均复种指数为297%,其中春播为115%,夏播为117.5%,秋播为65%。
【栽培技术】
解放后,继续运用精选菜种、培育壮苗、深耕晒垄、精细整地、高墒深沟等传统栽培技术,并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1954年,以草帘覆盖物进行保护地栽培。1956年,宜光大队划地15亩,建北京改良式玻璃温室2幢32间和普通温床10个,用煤加温,引种冬栽番茄、辣椒、黄瓜和进行春苗冬育试验。翌年又扩建2幢32间。因成本高、效益低,不久废弃。1967年试行塑料薄膜小拱棚育苗移栽,使春菜提前1~2个月、秋菜后延1个多月,覆盖越冬菜增产8%左右。1975年在宜光、湖滨、菱湖、红旗、任店等大队建竹木架塑料膜大棚13座计5亩,有的大棚内套小拱棚,冬季生产茄果类蔬菜与育苗。1978年建钢架塑料膜大棚6座计4.6亩,并建钢架玻璃温室1座计0.2亩,采用自动控温仪。1970年推行在塑料大棚内地膜覆盖栽培双层保温法,使蔬菜熟期比单纯小拱棚再提前一周,1982年达70亩。1983年蔬菜科研所试用电热线加温提供适龄壮苗,因成本高受阻。竹木架塑膜双层保温栽培法因技术简单、成本低、增产增收而得到迅速发展,至1988年建成200多座。至此,郊区共拥有各种保护地蔬菜面积2979.9亩,占商品蔬菜耕地面积的35.24%。覆盖种植品类有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瓜、瓠子、四季豆、豇豆、食用菌等。大棚亩产番茄4500~6000公斤,西瓜2000公斤,实现了冬吃夏菜。
【病虫害防治】
郊区种植的白菜、甘蓝、芥菜等十字花科类蔬菜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软腐病、根肿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蛴螬、地蛆、菜青虫、菜蚜、菜螟、小菜蛾、甜菜夜蛾等。茄果类病害主要有茄子的猝倒病、褐纹病、绵疫病,番茄的早疫病、晚疫病、蕨叶病、花叶病,辣椒的炭疽病、立枯病、日烧病、软腐病、灰霉病等;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烟青虫、棉铃虫等。瓜类病害主要有白粉病、枯萎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黄曲条跳虫甲、黄守瓜、瓜绢螟等。豆类病害主要有豇豆的锈病、白粉病、毛豆和蚕豆的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豆野螟、豆荚螟、豆天蛾、豆蚜、潜叶蝇等。
对病虫害,传统防治措施为用草木灰撒或人工捕捉。50年代化学农药出现后,开始使用六六六、滴滴涕、八八九、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防治病虫,并用西力生和赛力散拌种或温汤浸种处理种子。60年代增用敌百虫、乐果、1605、1059等高效剧毒农药。80年代增用敌杀死、速灭杀丁、托布津、多菌灵、抗枯灵、甲胺磷、杀虫脒、克螨特等高效低毒农药。据1982年市防疫站检测,39个白菜样品中有机氯捡出率100%,其中12个样品滴滴涕含量超标。市蔬菜总公司未开展蔬菜病虫测报和植保业务,植保技术力量缺乏,综合防治难以进行。菜农重治轻防,滥用农药。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经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