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水果生产】
明清以前,居住在大龙山东南侧丘陵湖滨的农民利用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栽植果树,树种有柑、柚、桃、李、杏、梨、石榴等,掩庄蔽屋,花果盈枝。清代中叶,该地农户多数弃粮种果,改黍地为果园,栽植树种以桃最多,李、杏、梨、榴次之,柑桔、枇杷、橙、柚、香橼等也有一定数量。桃树1株年可挂果数石,商贩按株收购,1株价约1贯。此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朱桔、红桔、黄皮桔等果树陆续被引进栽植,其中栽植在余湾的1株实生红桔树保存至今,树龄已逾120年,树高5.23米,冠径6.2米,干周长1.18米,半冠轮换结果,年产红桔约500公斤,最高年产650公斤。民国年间,水果市价较高,其中石榴与稻同价,柑桔为米价2倍,余湾、余墩、龙山、宣店等地约半数农户从事果树专业栽培。水果株均单产和总产都较前期有较大幅度增长,龙山村金榜、白店两庄十几户农民年均获果5000公斤以上。果树品种有石榴、桃、李、杏、枣、柿、梨、柑桔、枇杷、柚、香橼等。其中水晶石榴还销往芜湖、南京等沿江城市。
解放后,水果生产与林业绿化结合。1955年以后,一些乡村成立水果生产专业队,在保留原有果园的基础上垦荒栽植,市园林处和十里铺公社还先后建立园艺场。其中十里铺公社园艺场为省内首家公社办园艺场,1959年果树园地达5096亩。该场引进苹果、梨等优良品种,年产水果30万公斤。三年困难时期,果园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其中1961年果园面积2637亩,年产水果19万公斤。1963年以后,水果生产有所恢复。到1968年,解放后栽植的果树相继进入盛果期和初果期,年产水果达60.19万公斤,为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杨桥公社产48.65万公斤。这一年秋季开始,刮起毁果扩粮风,仅杨桥、花山两公社就毁掉果园1650亩。到1976年,果园面积仅剩1200亩,年产水果20万公斤。1979年,果园面积恢复到2100亩,年产水果26.31万公斤,其中梨13.43万公斤,桃5.42万公斤,柿3.81万公斤,枇杷0.59万公斤。此后,在农业区划调整中,将十里铺、肖坑两乡的低丘岗地和大龙山脚及山丘冲部不适宜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土壤改种柑桔、桃等果树。市和郊区政府先后共拨款6.36万元,引种上海、南京的早花露、雨花露水蜜桃、江西79—2猕猴桃、歙县三潭枇杷、南京早黄李、淮北巴斗杏、温州蜜桔、白凤桃、黄桃、欧美巨峰和康拜尔早生杂交葡萄、美国开华梨等,其中温州蜜桔成片栽植面积1613亩、10.8万株。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林业“三定”工作的落实,再次出现一批水果生产专业队和专业户。国家和市农业、林业等部门通过减免征粮、增加返销粮、培训技术骨干、推广果园农艺以及调整品种结构与布局、发展地方优良品种等方法给予扶持。1983年果园面积跃为4182亩,年产水果31.12万公斤,其中柿13.4万公斤,桃5.03万公斤,梨3.54万公斤,枇杷0.78万公斤。此后,果园面积逐年增加,产量基本稳定在50万公斤以上。1988年,果园面积4946亩,年产水果54.62万公斤,其中柿23.52万公斤,梨10.17万公斤,柑桔8.89万公斤,桃8.4万公斤,枇杷1.28万公斤,枣0.78万公斤。果树品种达63个,分12科22属,栽植数量较多的是柑桔、桃、梨、柿,其次是枇杷、石榴、枣、苹果、葡萄,再次是花红、李、猕猴桃、樱桃、杏。优良品种有红桔、白沙枇杷、水晶石榴、冬瓜枣、登子梨及牛奶柿、大白桃、香杏等。
(表21—2)1988年果树栽培品种

【蚕桑生产】
明代,蚕桑业在境内曾一度兴起,并形成规模。清光绪年间,从浙江引进桑苗植于东郊。民国5年(1916),省立第一蚕桑试验场在五里庙栽桑养蚕,到17年,植桑树2万株,有缫丝车2架,烘灶1座。解放后,结合绿化,发展蚕桑生产。1955年开始采种育苗,到1960年累计栽桑约2000亩40万株,当年实有桑树1500亩30万株,其中成林桑树1.2万株,产茧2500公斤。此后,实行“以粮为纲”,毁桑种粮,到1970年仅剩桑树1.5万株,当年产茧1000公斤。1978年以后,蚕桑业恢复发展。1980年,桑树增至2.3万株,其中成林桑树2万株,产茧4150公斤。1983年,市纺织工业局投资3万元,从合肥郊区购进桑苗31万株,由郊区发展新桑园444亩,成活率达85%,后因夏、秋两季连遭洪水侵袭,桑苗漫顶2个月,大部分被淹死,幼林桑仅剩3.4万株。当年共养蚕200张种,其中夏秋蚕12张,产茧5750公斤,价值2.07万元。1984年栽桑8.9万株,1985年栽桑5.82万株,均因栽管失措,成活较少,年养蚕产茧量也逐渐下降。1986年产茧2600公斤。1988年,郊区有桑树2万株,年产茧750公斤。
上一篇:粮食和经济作物
下一篇:畜禽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