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网点】
明成化年间,安庆已设有药局,建有药王庙及中药店铺。有资料可考者,有清道光年间的郑祥和、郑天一中药店,分别在盐店巷和倒扒狮子街。清咸丰五年(1855),安庆城内创办余良卿膏药店,其后相继又有马仁寿、余长春等膏药店创办。同治年间,太湖花园张介繁由肩贩药材逐步发展,在古牌楼开设张立达药店,此后,陶裕和、老人和泰、汪精一、饮苏堂、大有亨等中药店相继开业。
清末,西药开始输入。起初为外商入境买办经营,其后,一些在外商药房供职的华人也自设药房,经营西药,先后开业的有海西、屈臣氏、中西、大隆、中英、五洲、华洋、大陆等店号。
民国开元以后,医药店房逐渐增多,规模扩大。到民国27年(1938)安庆沦陷前夕,医药店房达48户,其中中药店32户、西药房16户。中药店分布有:大新桥的汪精一,古牌楼的张立达,西正街的老人和泰、纯记人和泰,八卦门的陶裕和、毛济春、壶春风、饮苏堂,梓童阁的采芝堂,国货街的老人和泰第一支店、郑同德、信德堂,三牌楼的庆余堂、大有亨、同庆堂、唐立生,局东街口的高长春,三步两桥的潘太和、饶春泰,南正街的同德堂、余良卿、余长春、汤池春,北正街的保康堂,蔡家桥的石万和、黄太和、黄春元,东门外的老久康、李宝庆、吴春元、王绍卿、余道生。西药房分布有:西正街的中西、中英,谷隆巷的中央,三步两桥的海西,国货街的华英、屈臣氏、大隆、大陆、华美,三牌楼的华洋,鸳鸯栅的永康,倒扒狮子街的集成、罗威,吴越街的溥利,南正街的留真、五洲。其中,经营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张立达、老人和泰、余良卿、饮苏堂、大有亨等,西药房有中西、中英、大隆、集成、大陆等。张立达、老人和泰经营规模在安庆商业网点中堪称一流。两店均主营中药材批发,兼营零售,辅以后坊炮制,长年用工近百人,年销售额10万银元以上。安庆沦陷后,大批医药店房关闭。张立达举家四徙,终致破产。老人和泰三爿店全部被毁,财产丢失殆尽。余良卿也辗转屯溪,不再有昔日的繁荣。仍在经营的为数不多,且勉强维持,多数门面极小,形同摊点。城内几条主要街道的铺面几乎为日本洋行占尽,医药洋行有三光、昌利、赉兴、丰林、丸三等,均主营西药。抗日战争胜利后,医药商业有所恢复,网点数与战前基本持平,然经营规模缩小,均以零售为主,少数规模稍大的兼营小量批发。到1949年,安庆医药店房计有50家,其中中药店36家、西药房14家。
解放初期,国家对私营医药业实行扶持政策,各店房经营均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不少店房。1953年,市百货公司设专柜经营西药,国营医药商业开始建立。1954年5月,中国医药公司安徽省安庆市分公司成立,主要负责安庆地区各县和市内的西药调批业务,中药材则由省供销社安庆采购供应站负责收购、调批。1955年,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中药业的同万太、祥泰、同和太、益寿堂、同仁堂和西药业的公益、新亚、大陆、同济、康乐等批发商先期改造。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53家中药店成立公私合营市国药业总店,17家西药房成立公私合营市新药业总店。国药业总店下设国货街门市部、三牌楼门市部、蓬莱街门市部、大观亭门市部、三孔桥门市部、孝肃路门市部、荷仙桥门市部、大南门门市部等8个零售网点和1个药材加工厂(大南门药王庙内)。新药业总店下设第一门市部(坐落三牌楼)、第二门市部(坐落利民街)、第三门市部(坐落西门城口)。至此,医药商业网点结构初步形成统一模式。
1957年9月,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安庆市分公司,国药业总店划归其属。1958年,安庆地区医药采购供应站成立,全面负责安庆专区各县和市区的中西药商品的二级批发业务。1959年,国药业总店和新药业总店均转为国营。1960年10月,中国药材公司安庆市公司(含国药业总店)、新药业总店和市百货公司所属的医药批发部合并成立安庆市医药公司,中西药和药械综合经营,负责市区的三级批发和门市零售。下设1个批发部、8个零售门市部和1个中药材加工组。8个零售门市部分别坐落国货街、利民街、西门城口、大观亭、孝肃路、荷仙桥、三孔桥、人民路。“文化大革命”期间,8个零售门市部裁减为5个。
1979年,市医药公司兴办新型集体性质的医药零售商店。1983年建立医疗器械专营商店。1988年,除属于安庆地区的安庆医药站、安庆大药房等机构网点外,市医药商业经营机构仅有市医药公司,为国营企业,下设2个批发网点、8个零售网点、3个中药材收购网点和1个中药饮片加工厂。中药材收购网点均未形成规模,其中1个兼营零售。市医药公司主要批零网点有10个。
百草堂
位于国货街52号。前身为私营信德堂中药店,公私合营后改名医药公司第一门市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幸福路门市部,后改名百草堂门市部。主营中药材、中成药零售,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仓库面积120平方米,生产加工面积20平方米。1988年,职工17人,销售额33.25万元,利润3万元。
康健药房
位于四牌楼5号。前身为私营康乐药房,公私合营后改名医药公司第二门市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反修路门市部,后改名康健药房。主营西药零售,兼营医疗器械和少量中成药,营业面积40平方米,仓库面积60平方米,其他建筑面积20平方米。1988年,职工15人,销售额44.95万元,利润3.2万元。
大观药房
位于玉琳路21号。前身为私营汇丰堂中药店,公私合营后改名医药公司第四门市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解放路门市部,后改名大观药房。综合经营中西药零售,营业面积90平方米,仓库面积210平方米。1988年,职工17人,销售额46.77万元,利润3.67万元。
人民药房
位于人民路98号,1961年建立。原名医疗器械门市部,后改名医药公司第八门市部,“文化大革命”后改名人民药房。综合经营中西药零售,营业面积80平方米,仓库面积30平方米,生产加工面积10平方米。1988年,职工24人,销售额79万元,利润7.41万元。
延寿堂
位于孝肃路331号。前身为私营人和泰中药店,公私合营后改名人和泰医药门市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红旗路医药门市部,后改名延寿堂。综合经营中西药零售,营业面积80平方米,仓库面积90平方米。1988年,职工13人,销售额40.4万元,利润1.77万元。
医疗器械化剂商店
位于玉琳路60号,1987年9月开业。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仓库面积60平方米。1988年,职工13人,销售额51万元,利润3.32万元。
宜城大药房
位于龙山路东2号,1984年10月开业,为新型集体性质。综合经营中西药零售,营业面积168平方米,仓库面积110平方米。1988年,职工29人,销售额51.78万元,利润0.79万元。
中药批发部
位于马家岭医药仓库内。1988年,职工30人,销售额576万元,利润31.2万元。
西药批发部
位于马家岭医药仓库内。1988年,职工24人,销售额550.89万元,利润33.7万元。
杨桥药材站
位于郊区杨桥镇。主营中药材收购,兼营批零销售,建筑面积300平方米。1988年,职工3人,销售额46.07万元,利润1.15万元。
【购销】
中药
解放前,中药自由购销,经营规模大者主营批发,兼营零售,自备或租赁运输工具在药材集散地进货;小者主营零售,就地批购或委托外购。张立达号利用汉口仁和兴药材行股东、其四弟张裕兴关系,自置木帆船3只,专事药材运输,赊购赊销,以账还账;其他批发商多租赁运输工具,派员驻外定点批发购进,也以赊账方式进行销售。经营品种有中药材、中成药2大类。中药材品种500~600种,主要来自上海、汉口、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古、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宗药材主要来自上海、汉口。中成药主要由中药店自制。商品主要销于境内以及邻近县镇乡村,张立达、老人和泰、余良卿等店销售遍及长江中下游。
“一五”计划期间,中药材的收购、调批业务主要由供销合作社经营,中药商业逐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实行计划购销。1960年以后,市医药公司(简称市公司)中药购进由安庆地区医药批发站(简称地区站)统一管理,市公司除门市收购部分药材外,其他品种只能从地区站统一进货,不得向省内外其他单位进货。向省内其他二级站进货需经地区站同意。计划内商品由市公司提前编制计划,上报省公司,省公司平衡后下达地区站,地区站根据市公司上年购进数额参照分配,再反馈给省公司,由省公司指定下达。计划外商品由地区站提前下发要货计划表,市公司将要货数额填报地区站,由其分配。地区站每季(或半年)召开1次中药商品供应会,有时还增开1次补货会,市公司派员参加。会上根据需要可对个别品种作些变动。市公司批发销售范围是市区和邻近县、区各医疗单位以及公司内各零售网点。一般品种敞开供应,对全国统购药材和紧俏品种按购货单位经营规模大小划比例供应。
1978年以后,中药市场逐步放开。市公司在原渠道购进品种和数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跨地区、跨行业、多渠道购进商品。公司批发部先后在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建立起业务关系,每年参加各种规模的中药定货会20余次,并与外贸、土产部门挂钩,购进余缺品种。从上海外贸局购进的有进口西洋参、胖大海、牛黄、乳没等。各零售网点除继续从公司批发部进货外,也直接到地区站及市内外生产企业直接定购,并自行组织收购缺味药材。市公司还印发《中药材收购品种》,恢复中断了十几年的广告宣传,大量收购鸡内金、龟板、鳖甲、丹参、明党参、紫丹参、桔梗、玄胡、蜂蜜、陈皮、丝瓜络、藕节、枇杷叶等地产药材,充实门市,并与外地调剂余缺。在销售方式上,公司批发部对市内各医疗单位批发采取让利2%的措施。此外,打破行业、地区界限,先后为泾县丁桥造纸厂、江西湖口化工厂、市跃进化工厂等生产企业提供大批中药材,同时向安庆地区各县医药公司开展调批业务,其中成药年调批额约占该部中成药销售总额的70%。贵池等地医院也长年来此进货。各零售网点兼营小型批发业务,杨桥中药材收购站也兼营零售和代批发业务,其批发对象主要为市内一些企业医务室、邻县医院、乡镇卫生所和私立诊所以及一些食品生产企业。根据市场用药需要,一些网点还恢复制作传统小型丸、散、膏、丹投放市场。市公司各网点经营品种均有增加,新特品种及时上市,缺味品种1983年降至70个以内,1985年降至30个以内。此外,还增营兽用药,该类药品批发销售额1985年达2.3万元。1988年,中药经营品种共1290种,中药材720种(必备350种)、中成药570种,其中珍贵品种59种。
(表19—3)市属医药商业中药批零销售金额

西药
解放前,西药商业由代销、经销逐渐发展为自主购销。经营规模大者派有专人驻外地采购,其余主要靠代购或就地批购。除少数规模较大的药房兼营零售外,各药房均主营零售。药品主要购自上海、汉口、广州。沦陷前进口药品占绝大多数,主要有:英国解百列麦精鱼肝油,日本小胡子仁丹、胃活,德国拜耳牌阿司匹林片、撒尔夫散(简称六0六)、安妥典针剂,美国纯鱼肝油(滴剂、胶丸),法国山得尔米地、司各脱乳白鱼肝油、“九一四”针、盘尼西林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国产药品逐渐增多,相当大的一部分属自制品种,其中不少为仿西法制造的中药,被误为西药,由西药房经营。药品销于城区以及邻近县镇乡村。
“一五”计划期间,药品主要购自芜湖市医药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后,西药商业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实行计划购销。1960年,市公司货源购自地区医药站。此后至1977年,其购销方式和渠道与中药业基本相同,按比例计划供应品种有青霉素、链霉素、X光片等。其间,中成药悉数划出,西药业兼营药械。
1978年以后,西药市场逐步放开,自由购销比重逐年加大。市公司批发部在保留原渠道购进的同时,也直接从省内外制药企业和省外一、二级医药批发站购进。主要有:江苏省各制药企业,上海和武汉医药公司,上海、北京、武汉和广州医药批发站等。各零售网点也积极扩大购进渠道。在销售上,市公司批发部除继续向市内各医疗单位批发外,还销往邻近县医院和皖南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安徽医学院、合肥铁路医院等,同时降低批发起点,实行售药2个月内负担降价损失的办法。各零售网点也与市内各医疗单位直接挂钩,开展小批发业务。市公司各网点勤进快销,提供优质服务,公司批发部改变过去月初进货、月中开票的习惯,做到及时进货、及时搬运入库、及时开票供货。市公司累计经营品种有较大幅度增长,药械逐渐转为专营。127种药品被淘汰后,各网点扩大经营滋补保健类药品,新增品种主要有:蜂乳、利福平、心脉平、可口可乐糖、宝宝乐、巧克力钙片、珍珠露、首乌晶、催产素、葡萄糖粉、洗必泰、炎痛喜康、胃蛋白酶、小儿新诺明、克感敏等。截至1988年,西药经营品种1362种,其中外用药431种,包括粉剂、酊水、油膏等剂型品种以及原料药,片丸剂642种,针剂289种。
药械
解放前,药械仅由一些规模较大的西药房兼营,其购销方式、渠道基本与西药相同。经营品种100~500种。
1954年,国营西药商业开始经营药械批发业务。1960年,市公司批发部经营药械三级批发,康健、大观、人民、延寿等门市部开始经营零售,其商品购进实行统一计划管理,仅有地区站一个进货渠道,销售范围很小,品种不多。
1978年以后,药械市场逐步放开,经营规模成倍扩大。1983年9月,市公司建立药械专营商店。商品除从地区站购进外,主要采购于省外医药批发站和药械生产企业。在销售上,有经销、代销、批零兼营等方式,经营品种增加。1988年,药械经营品种共2430种,其中医疗器械1010种、玻璃仪器810种、化学试剂610种。
(表19—4)市属医药商业西药、药械批零销售金额


上一篇:制药
下一篇: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