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产品】
清咸丰年间,余良卿膏药店配制的鲫鱼膏药,其配方独特,疗效显著,十分畅销。同治年间,张立达中药店配制出百补全鹿丸、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其中百补全鹿丸系遵古方,就地开宰关东梅花鹿,配选上等药材精制而成。光绪年间,张立达酒厂配方酿制出江南春色酒和五加皮酒,江南春色酒后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圆形金奖。民国以后,除规模较大的中药店继续开发和遵古方配制中成药品外,化学药开始在西药房内生产。到1955年,先后开发生产的主要中成药品种还有紫血丹、吹耳散、下疳散、跌打损伤酒、追风万应酒、虎骨木瓜酒、史国公酒、冯了性药酒、三阴疟疾酒、八宝眼药水、四时花露、风损膏药、阿胶、龟胶等;主要化学药品种有风湿骨痛水、顽癣除根水、皮肤一扫光、救急水、防毒瓦斯特效药水、宝塔糖、红药水、紫药水、碘酒等。
1956年,国药业总店中药饮片厂配制出回春丹、大活络丸、清凉丸、杞菊地黄丸、桐丸。1958年,中药制药厂将桐丸、小儿奇应丸、拔葜酒、舒胃片等作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产品在北京展出。1959年开始生产生化药品,品种有补血糖浆、肝脾隆、脾血隆。1965年,余良卿膏药厂开发生产药用橡皮膏,并使其逐步替代黑膏药,成为外用中成药的主要品种。1970年,化学药生产企业建成投产,产品有四环素碱。同时内服中成药生产开发针剂、片剂、冲剂、糖浆、口服液等新剂型,其中包括保健滋补型品种。外用中成药生产企业也着手小批量生产冰片和开发新的橡皮膏,并对黑膏药生产进行技术改造。1976年后,化学药生产企业与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先后开发生产利福平、L—赖氨酸、井岗霉素、氨肽素等。生化药生产企业也在此前后开发生产肝素钠粗品、缩宫素、力维隆片、丁维钙片、多酶片、胆酸钠片等。至1988年,医药工业各企业累计开发获准生产品种357个(已有166个品种停止生产),其中中成药284个(停产149个),化学药53个(停产9个),生化药20个(停产8个)。仍在生产的191个,其中自已研制、获奖或主要生产品种33个(中成药19个、化学药7个、生化药7个)。(表19—1)
余良卿膏药(鲫鱼膏药)余良卿制药厂传统产品,由余良卿膏药店研制,清咸丰年间开始生产。有“铁拐李下凡,神仙赐偏方”的神话传说。为黄褐色纸质铅硬膏,5种规格。原料主要为铅粉,辅以芝麻油熬制,膏面油润细腻、粘性强、无剌激性,且愈后不留疤痕,能拔毒消肿、去腐排脓、生肌收敛、滋润皮肤,主治湿疹脓痂、疮疖、冻疮、溃烂、皮肤皲裂。解放前畅销于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一度远销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最高时达4万银元,被誉为安徽珍品之一。1984年开始批量出口。
豨桐丸第一制药厂传统产品,由该厂与中医师江鸣章、陶文乾1956年合作研制,1958年起批量生产。该品方源于清代毛世洪中医理论,初为水泡丸,后有浓缩丸、片剂和胶囊剂;以莶草、臭梧桐为原料,能祛湿舒筋,主治筋骨疼痛、四肢麻痹、风湿性关节炎等,经临床试验100例,总有效率达96%。1960年首销香港、印度尼西亚,后扩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83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8年外贸收购量3.6万瓶。
牛黄解毒丸第一制药厂1960年试生产,1965年起批量生产。为棕黄色蜡壳大蜜丸,每丸重3克。后亦生产糖衣片剂。1981年在全国同品种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1982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3年再获全国同品种质量评比第一名,并被评为国家医药总局优质产品,1984年获国优银奖。1985年开始出口。
活血止痛膏该品方源于上海雷允上药厂中药师王洪鉴,并经中医师赵松年加味补充,余良卿制药厂1961年制成黑膏药,1965年改制成橡皮膏并批量生产。为布质含药橡胶硬膏,规格5×6.5厘米,有浓郁芳香味,伴有清凉感;由大黄、当归等28味中药组成,能活血散寒、祛风驱湿、舒筋通络、蠲痹止痛,主治筋脉掣痛、肌肤麻木、痰核流注、关节酸痛,并对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使用该膏药穴位贴敷,临床试验168例,对心绞痛和自发性异位心率失常疗效较为显著。1966年获全国同品种质量评比第二名,1982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灵芝强体片第一制药厂1973年与中医院合作研制,1978年起批量生产。为复方糖衣浸膏片,胭脂红色,基片0.25克;由灵芝、人参等多味中药组成,能调整神经功能,滋补强壮,对改善睡眠、增进食欲和纠正贫血作用显著,经临床试验54例,显效30例、有效22例,治疗神经衰弱总有效率为96.3%。1981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5年开始出口。
三黄片第一制药厂1978年起批量生产。1982年获省优称号。
麝香镇痛膏余良卿制药厂1981年研制并批量生产。为布质含药橡胶硬膏,规格10×6.5厘米,有浓郁芳香味,由麝香等20多味中药组成,能开通腠理、条达气机、祛风镇痛、舒筋活血,主治关节疼痛、腰背酸痛、扭挫伤、风湿疼痛等,经临床实验数百例,治疗关节扭伤、慢性腰痛和关节痛、挫伤、手术后切口疼痛等,总有效率分别为91.7%、92.9%、94.5%和100%。1983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4年被评为国家医药总局优质产品,并开始出口。
桂圆补膏第一制药厂研制,1982年起批量生产。为棕色稠厚半流体膏滋。原料以桂圆为主,佐以其他药材,能滋补强壮、健脑提神、益志宁心、补气和血、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主治久病体虚、肺痨咳嗽、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经血不调、产后虚弱等。1988年获省优产品称号。
接骨灵贴膏余良卿制药厂研制,1982年起批量生产。该品为布质含药橡胶硬膏,膏面浅黄绿色,芳香味,由多味中药组成,经特种工艺精制,可透X光,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加速骨痂形成、促进骨质愈合、修复软组织损伤等,经13个医疗单位160例骨折和267例软组织损伤病例实验,总有效率分别为85.6%和89.5%。1985年获省优产品称号。
丹皮酚软膏余良卿制药厂研制,1984年起批量生产。为新型非激素霜型乳膏,白色或微黄色,质地细腻,芳香味;原料以丹皮酚为主,外加多味药物。无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能抗敏、消炎、镇痛、杀菌、止痒,主治湿疹、皮炎、皮肤搔痒、蚊虫叮咬等皮肤疾患,经临床实验356例,治疗过敏性鼻炎、皮炎、湿疹等,总有效率分别为54.3%、78.9%和82.7%。
癣必净贴膏余良卿制药厂研制,1984年起批量生产。为中西药物复方橡胶硬膏,膏面浅黄色,浓郁芳香味,渗透力强,能抑制真菌生长、保护和预防皮肤感染,对于燥型屑状皮损丘疹、炎症型皮损癣症疗效尤佳。主治浅表层霉(真)菌所致的股癣、体癣、手足癣等皮肤病,经临床实验255例,总有效率90.98%。
康肤露余良卿制药厂研制,1985年起批量生产。为橙黄色酊水剂,芳香味,由多味中药复方组成,能润肤止痒、杀虫去臭,主治疥疮、体足癣、皮肤搔痒、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对痤疮及痱子也有显著疗效,经临床实验165例,治疗皮肤病痊愈率、好转率均为42.41%,总有效率84.82%。1986年获省科技进步荣誉奖,1988年获省重点科技成果奖。
牙周康药膏余良卿制药厂1987年起批量生产,为省内独家生产品种。
麝香虎骨膏余良卿制药厂1988年起批量生产,为省内独家生产品种。
四环素碱第三制药厂1970年起批量生产,1981年获省同品种质量评比第二名。
利福平第三制药厂1976年自上海第五制药厂引进菌种试验,次年获得成功,但未投产,为治疗结核病药。
土霉素片第三制药厂1980年起批量生产,在省同品种质量评比中1981年获第一名,1985年名列第三,1986年名列第二。
盐酸L—赖氨酸第三制药厂1982年与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签订3年技术转让合同,由该所提供菌种、培训技术人员,1983年试制成功。为白色颗粒粉剂,属食品添加剂。
复方磺胺甲基异口恶唑片又名复方新诺明片,第三制药厂1983年批量生产,1984年获省同品种质量评比第二名,1986年获第一名,1987年获省优产品称号。
氨肽素第三制药厂1985年引进,1986年起批量生产。该品为生物制剂药品,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白细胞减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银屑病等。1988年获省优质新产品奖,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缩宫素注射液又名催产素注射液,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该品是从垂体后叶中提取的缩宫素溶液,无色澄明或近澄明,每支1毫升,含有效成份10个单位,用于引产、催产和产后止血。
胆酸钠片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为柠檬黄色糖衣片,基片含胆酸钠0.1克,有剌激胆汁分泌和帮助脂肪消化与吸收作用,用于胆汁缺乏、肠道消化不良、胆囊炎等。
含糖钙片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白色,基片含磷酸氢钙0.15克,促进骨质形成,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用于缺钙症。
多酶片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为柠檬黄色双层糖衣片,基片含淀粉酶0.12克、胃蛋白酶0.04克、胰酶0.12克,用于消化酶缺乏引起的消化不良。
浓力维隆补血糖浆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为深棕色的粘稠液体,用于缺铁性贫血、病后体弱、营养不良等。
胃膜素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为猪胃粘膜中提取的以粘蛋白为主要成份的淡黄色粉末,属胃壁保护剂,用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工艺设备】
1955年以前,医药生产均为前店后坊式,手工操作,工具为铁锅、碾槽、石磨、火钵等。规模较大者辟有碾磨、炖胶、制药、切药等专业作坊。余良卿膏药厂成立后,1957年从上海购进1台日本产打粉机。1959年,生化药生产起步,有制药设备1台。1965年,中成药制药厂、余良卿膏药厂添置打粉机、叠丸机、压缩机、反应锅、涂胶长车、打胶机、粉碎机等设备。1970年,第二制药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500立升发酵罐、140立升发酵罐、2.3吨发酵罐各1只、单冲压片机1台、9立方米空压机2台、2吨锅炉1台。同年,生物化学制药厂正式建立,并陆续添置设备,主要有真空浓缩锅、高速离心机、搅拌机、粉碎机等。中药制药厂随着剂型改造相继添置针、片剂和中成药提取设备。并自制煎煮罐、减压浓缩罐、敞口反应锅、挥发油提取器、搅拌机、颗粒机、糖衣机、灌封机、酒精回收塔等数十台设备,同时接收市药品检验站的全部检验设备。此外还生产10多台双杆螺旋药材打包机出售,为同行业企业加工制造多台反应锅、颗粒机、糖衣锅等。
(表19—1)1988年主要医药产品

1978年以后,各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添置配套设备。中成药生产企业先后共投资700万元,完成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安装新设备229台(套),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其中第一制药厂投资568万元,完成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安装新设备151台(套)。第二制药厂投资132万元,完成建筑面积0.3万平方米,安装新设备78台(套)。第三制药厂投资203万元,完成建筑面积0.22万平方米,安装新设备171台(套)。生物化学制药厂也在扩建中配套安装大批新设备。1988年8月,市属医药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总计722台(套),设备原值540万元。中成药生产设备355台(套),设备原值350万元,其中内服中成药生产设备203台(套),设备原值180万元;外用中成药生产设备152台(套),设备原值170万元。化学药生产设备265台(套),设备原值171万元。生化药生产设备102台(套),设备原值19万元。
【企业选介】
1955年前,私营药业店房均为商工结合、店坊生产的形式,个体居多,合股有之。1956年公私合营后,余良卿膏药厂在其药店的基础上形成,中药饮片加工厂在国药总店下建立。1958年,先后创办安庆卫校制药厂、市金霉素厂和大观区科技制药厂,生产品种有含糖盐水、三溴合剂、妇宝、浮肿丸等。1960年科技制药厂下马,金霉素厂停建。1970年,建立市第三制药厂、生物化学制药厂和安庆地区东方红制药厂。此后,驻宜131部队和空军某部也兴办家属制药厂,生产氢氧化铅凝胶和大输液,后分别因部队调防、药厂整顿外迁或停办。
1988年8月,全市共有医药工业企业8个,即:市第一制药厂、余良卿制药厂(第二制药厂)、第三制药厂、中药饮片加工厂、生物化学制药厂、卫生材料厂以及安庆地区制药厂、安庆卫校制药厂。除卫生材料厂属集体性质外,其他均为国营企业。市属6个企业中,生物化学制药厂隶属商业局所属的肉类蛋品联合加工厂,中药饮片加工厂隶属医药工业公司所属的医药公司,卫生材料厂隶属迎江区,余皆直属医药工业公司。
安庆市第一制药厂
创建于1956年4月,时为国药业总店中药饮片加工厂。1958年7月,由商业后坊变为独立的工业生产企业,更名市中药制药厂。后改名为市第一制药厂。
该厂创建初期,厂址在大南门正街药王庙内,有职工约20人,年产值3万元、利润0.7万元、税金0.15万元,产品以丸剂、药酒、膏滋为主,手工生产。1958年,职工发展到60人,固定资产原值0.5万元,年实现产值25万元、利润6万元、税金1.25万元。1965年5月,厂址迁往马山地藏庵(即今址德宽路118号),年末职工150人,固定资产原值23万元,年产值100万元、利润27万元、税金5万元。1970年后,该厂改进产品剂型,发展针剂、片剂、冲剂、糖浆等,企业规模逐渐扩大。1976年,职工增加到223人,固定资产原值46.56万元、净值23.62万元,产值180.4万元、利润13.32万元、税金10.2万元。1978年后,该厂围绕产品剂型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到1988年,形成年产中成药1500吨的生产能力。1988年,职工总数362人,固定资产原值368万元、净值264万元,企业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0.88万平方米,产品为内服中成药,共有8类剂型120个品种,年实现产值1200万元、利润145万元、税金33万元。该厂从1979年起,年年被评为市级先进企业,1987和1988年连续被评为全省医药系统创最佳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并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安庆市余良卿制药厂
在余良卿膏药店基础上形成。余良卿膏药店创办于清咸丰五年(1855)。1956年更名余良卿膏药厂,1971年更名为市第二制药厂,1981年易名为市余良卿制药厂。
该厂前身余良卿膏药店公私合营前为城内3大中药店之一,主产鲫鱼膏药。工厂形成初期,有职工36人,年产值12.64万元、利润3.25万元、税金0.6万元。1965年,以橡皮膏剂型替代黑膏药,成为主要产品。1971年,职工增加到149人,固定资产原值7.91万元、净值5.55万元,年实现产值306.98万元、利润19.9万元、税金15.2万元。1972年,厂址由大南门迁往马山(即今址热电路5号)新建,并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1976年,职工156人,固定资产原值20.95万元、净值15.64万元,年实现产值286.21万元、税金11.9万元,当年亏损3.3万元。1988年,职工总数205人,固定资产原值290万元、净值238万元,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0.65万平方米。产品为外用中成药和少量口服液药,共有6类剂型近20个品种,年实现产值780万元,利润100万元,税金21.3万元。该厂先后被评为市先进企业、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省医药系统创最佳经济效益单位、省级先进企业,为省内唯一外用中成药生产企业。
安庆市第三制药厂
1970年3月由造漆厂负责筹建,名安庆市制药厂,为化学药生产企业。第二年10月更名为市第三制药厂。
该厂筹建的第一年便试制成功四环素碱。第二年征用菱湖后山11.5亩土地(即今址宜园路15号)辟为厂区,在基本建设的同时,部分产品投入生产。到年末,已具有年产10吨四环素原料药的生产能力,职工42人,固定资产原值31.83万元、净值31.26万元,年实现产值1.1万元,盈亏基本持平。后被评为大庆式企业。1978年以后,该厂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挂钩,相继开发出氨肽素、冬虫夏草精、盐酸L—赖氨酸等原料药和农药井岗霉素。主要产品由四环素转为土霉素,制剂生产也迅速发展。到1988年,形成年产赖氨酸30吨、制剂4亿片、土霉素20吨、氨肽素20吨的生产能力。职工总数250人,固定资产原值361.53万元、净值258.77万元,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0.97万平方米。产品为化学药,有原料药和制剂共44个品种,年实现产值655万元、利润24万元、税金16万元。
(表19—2)市医药工业公司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经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