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管理体制】
民国4年(1915),成立药业公所,作为药业人员集会和社会活动场所,组织机构简单,无章则,仅推举几位董事主持事务,负责协调同行之间及对外关系。嗣后不久,西药业从药业公所分出,成立西药公会。
1954年4月,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安徽省安庆市办事处。5月,成立中国医药公司安徽省安庆市分公司,属市商业局管理。该公司既是西药商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又是西药经营企业。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分别成立公私合营市国药业总店、新药业总店和余良卿膏药厂。国药业总店直属市商业局,新药业总店归属市医药公司,余良卿膏药厂归属东市区。1957年9月,成立中国药材公司安徽省安庆市公司,国药业总店划归其管辖。该公司在业务上归属省供销社安庆采购供应站,其他方面先属市商业局,后改属市卫生局管理。1958年7月,国药业总店下属加工厂脱离总店,改建为中药制药厂,归属市卫生局。同年,市医药公司并入安庆地区医药站,新药业总店并入市商业局下属公私合营商业总店。1960年10月,中国药材公司安庆市公司(含所属国药业总店)、市百货公司所属医药批发部以及原新药业总店合并,成立安庆市医药公司,归属市卫生局。1962年4月,余良卿膏药厂改属市卫生局。1964年1月,市医药公司划归市商业局。1965年12月,中药制药厂和余良卿膏药厂同时划归市工业局,后随局机构变更,两企业又相继归属市第一工业站、轻工业局、第一轻工业局,厂名也数次更改。1970年3月,造漆厂受市革委会委托,筹建制药厂。同年11月,制药厂筹备处脱离造漆厂,归属重工业局,第二年10月定名为市第三制药厂。
1981年8月,成立市医药工业供销公司,继之成立市医药管理局,两机构合署办公,原属第一轻工业局的第一制药厂、余良卿制药厂,重工业局的第三制药厂和商业局的医药公司归口统一管理。1983年,医药管理局名称撤销,医药工业供销公司改称医药工业公司,原管理职能不变。市医药工业公司历任主要负责人有黄恩耀、张加干、余灼等。1988年区划调整后,安庆地、市医药管理机构合并,成立新的市医药管理局,局长程恭靖,书记余灼。
【生产经营管理】
科技管理
1964年开始,医药工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品种,汇编产品生产工艺,先后共4次汇编品种达236个。根据汇编的品种工艺,结合实际生产技术水平,从1971年开始,先后4次制订或修订橡皮膏、土霉素等31个岗位的操作规程,并建立科技档案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其中,第一制药厂建档品种达118个。1979年后,企业开展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先后举办不同专题的培训班12次,有短期培训,也有每年定期培训;有岗位教育,也有学历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民主管理、文明生产、岗位操作、安全管理知识、中药基础知识、药品管理法等。
医药工业企业1969年开始陆续调进科技人员。1970年,原市药品检验站解散,其6名技术人员调往市医药企业,对开展剂型改革、开发新产品起到重要作用。1981年后,各企业除一些临时性的科技攻关小组外,相继建立药物研究所。1984年7月10日,中国药学会安庆市分会成立。至1988年,系统内科技人员在省级以上药学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达13篇,共22人次,长篇较多,其中储德隆独自或合作发表论文9篇。
随着科技队伍的壮大,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第一制药厂打粉损耗降至10%以下,其中砂糖、大颗粒打粉损耗降至3%以下;大蜜丸除个别品种外,生药粉吃蜜量在130~150%;一般针剂的成品收得率不低于按生药含量计算应得数的90%,其中柴胡针不低于85%,板兰根针不低于70%;片剂、蜂乳、银耳补汁等成品收得率一般为应得数的90~110%,多为96~105%;冲剂颗粒收得率一般为应得数的98~105%;小丸、冲剂、糖浆、膏滋的包装收得率一般为药品总重量除以标示重量所得商数的94~106%。余良卿制药厂活血止痛膏和麝香镇痛膏,每16公斤橡胶配料得胶浆105~115公斤,入库成品分别为4500盒和11400袋以上。第三制药厂四环素碱的发酵单位、提炼收率、优级品率、折粮单耗、主料单耗5项国家考核指标均达到要求,其中发酵单位、折粮单耗、主料单耗3项指标达到的水平居全省第一。
质量管理
解放前,多数药业店房注重质量,有的并以此形成自身特色。在经营上,张立达号的柜台零售规定一律凭医师处方配药,口述处方不配,缺味不配,且不以它味替代。老人和泰号讲究经营药材质量,不合规格者不用。各店房均建有审方、抓药、复核、给药等一整套保证质量的柜台营业制度,并注重商品包装,每味药都印有彩色仿单,上载药名、功效、生药图案等,一味一包,外装为玉玺包,丸剂概用纸盒装。在后坊制作上,张立达号特聘名师切药,其切制的半夏片薄如鱼鳞,透光发亮。余良卿各代业主均亲自掌勺熬油,把握紧要工序。屈臣氏号的开创者陈荫培早期就享有广东成药大师之名。然而,由于药政管理松驰,也有一些药业店房自制的成药质次价高,经营品种中伪劣者也时有行市。
(表19—5)市属医药商业主要经济指标

1956年公私合营后,医药工业企业着重产品质量,医药商业企业则着重商品在库养护。同年7月,中药商业企业将727种霉变、失效、伪劣药材全部焚毁。1960年,工业各企业建立药品质量组,负责从生药到成品各道工序的质量监督检查,车间建立小组质量负责制,各企业并建立技术研究小组,小组由具有20年以上工龄的老药工组成,每月研究1次生产技术问题,同时开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竞赛。1964年,余良卿制药厂负责人到北京同仁堂、王回回药店、河南安阳姚家青制药厂、上海黄浦区中药联合制药厂等处学习,回厂后同工人一起试验、改进操作方法,使余良卿膏药质量恢复到1957年水平,红布膏药赶上北京同仁堂产品质量。1965年,商业企业再次对失效、变质的部分药品进行处理,其中主要是西药。1966年,余良卿制药厂对新品种橡皮膏作含膏量测定,改变了中成药产品质量单一靠感官检查的做法。1968年8月,该厂建立车间化验室,检验项目增加有橡皮膏抗热试验、艹颠茄流浸膏的莨菪碱含量测定,并抽测氧化锌含量与干燥失重、松香软化点等。1970年8月,第一制药厂建立实验室,开始检查产品的含水量、崩解度、重量差异、澄明度、有效成份含量等。次年建动物房,为针剂做热源检查。同年,第三制药厂也分别设中间体化验室、成品化验室、动物房、质量测定组等。1972年,第一制药厂实验室分解为新产品试制组、质量检查组,生产车间配备天平、崩解仪、快速水份测仪、酸度计等,进行半成品检验。1979年,第三制药厂将质量测定组升格为质量管理科,各企业各车间均设质量监督员。1980年,工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厂级和中层领导干部以及科技人员参加省、市培训班学习后,分批轮训企业职工。厂部成立TQC(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车间设立QC(质量管理)小组,班组配备质量监督员,初步形成三级质量管理体系。1981年,第一制药厂、余良卿制药厂也分别在质检组、化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质量检验科。同年,各工业企业陆续制订企业质量标准,包括优质品标准、优级品标准、半制品标准、包装质量标准、原辅包装材料标准等,所制订的企业标准一般高于法定标准。商业企业也在这一年第三次大规模处理商品,销毁淘汰的127种西药。1982年,在贯彻《药品包装管理办法(试行)》中,各工业企业重新设计印刷产品标签,一律标明注册商标、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等。产品包装材料全部采用纸板箱,出口桐丸采用木箱包装,大蜜丸生产改革裹蜡工艺,恢复蜡壳包装。1983年,第一制药厂丸剂一条龙QC小组以《我们是怎样解决牛黄解毒丸卫生质量》的论文,参加国家医药局在哈尔滨举办的QC成果发布会。1984年,第一制药厂的复方丹参片、三七片开始使用铝塑包装。1985年,商业企业开始第四次大规模处理商品,检查并销毁福建晋江假药。同年,在省、市药检部门组织的对18个中药伪品检查中,医药商业企业无一例伪药。在此期间,医药工业系统共成立15个QC小组,其中第一制药厂4个、余良卿制药厂5个、第三制药厂6个,各企业的质量检验科相继改为质量管理科。随着质量检验、管理组织和专兼职质量管理队伍的设立,各工业企业建立并健全质量管理、质量责任、质量检验、留样观察、用户访问、质量分析、质量统计报告、质量事故报告、质量档案等一整套较完备的全面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其中留样观察制度规定各类产品留样观察时间为:中成药半年、1年、3年不等;化学原料药5年;制剂3~4年。中成药产品订有负责期,负责期内非储运造成的产品变质,生产企业负责退换。各类产品负责期分别为:橡皮膏1年,针剂、冲剂1.5年,糖衣片、蜡壳大蜜丸、糖浆、膏滋、黑膏药等2年,素片、小丸3年,各企业普遍注重质量信息反馈。此外中成药生产企业还在配方投料复核和监督等方面订有较严密的制度,药材先进先用,超过储存期要重新抽样化验,合格方可使用,珍贵药材投料生产前要再复称,而后与其他药材混合破碎,并由质管人员在场监督,以防丢失,有损产品质量。
仓储管理
1956年公私合营前,个体私营医药店房仅较大者辟有库房,库容小,构造简易。公私合营后,各企业除利用原有库房外,还租赁民房改作仓库。1965年,商业企业在马家岭兴建专业仓库,后逐步扩建。一些批零网点开辟小型库房,工业企业也有计划地建造仓库。1988年,商业企业库容总面积4080平方米,其中专业仓库库容面积3400平方米,批零网点(不包括杨桥收购站)小型综合性仓库库容面积680平方米。专业仓库中,中药仓库库容面积1400平方米、西药(包括药械)仓库库容面积2000平方米。各企业在仓库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物品入库验收、在库养护、出库复核和防火、防爆、防盗等管理制度。所有物品须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其中商业企业的中药入库前由老药工组成的药材鉴别小组鉴别真伪、等级,西药商品入库验收注重药品包装、外观、有效期和注册商标、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等。入库物品按类分设库房,无此条件的则按类堆放。商业企业专业仓库中药分中成药仓、根茎全草仓、子仁仓、皮矿花仓;西药分外用药仓、针剂仓、片剂仓、药械仓;工业企业分原料仓、包装材料仓、成品仓、危险品仓、五金仓等。根据物品性能不同分类养护,对易变霉烂药材经常翻晒,易蛀药材每年3—9月用药熏蒸,珍贵、剧毒和限供物品实行专人专柜加锁保管,易燃、易爆物品入危险仓库。余良卿制药厂设地下油库,储存120号生产用汽油,作特别保护。
供销管理
1956年公私合营前,医药工业生产完全由市场调节。公私合营后,医药工业原辅材料中的粮、油、布等国家统购物资纳入省、市计划,其他仍靠企业自己组织供应,产品自产自销。各企业自设网点批零兼营,并派员赴怀宁、贵池等地农村销售。1960年以后,医药工业通过组织名新产品出口和参加药交会的形式打开产品销路。同年,中药制药厂桐丸首销香港和印度尼西亚,该厂并派员参加樟树药交会。1962年,余良卿制药厂与地区医药站签订合同,由其包销产品,次年又恢复自销。同年,该厂也组织人员参加樟树药交会。1964年,中成药生产企业先后派员或组织样品参加全国中药行业在樟树、百泉、安国等地召开的药交会。1965年,中成药纳入省计划生产,省中药材公司通过地区站调拨中药材,其他原辅材料除粮、油、布已按计划供应外,橡胶、氧化锌、蜂蜜、砂糖等由省中药材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平衡计划,定量供应,包装材料仍由企业自行采购。产品由地区站按省计划收购,部分产品由地区站转销外省,其中余良卿制药厂的活血止痛膏分别调销河南、山东等省。此后,第一制药厂一度由于计划任务不足,主动向省内各二级站寻求计划外加工任务。1971年,第三制药厂生产的化学药被纳入省计划,原料药和主要化工原料由省石化局安排供应,粮油类原料由省粮食局下达计划,产品由地区站按省医药公司计划收购。
1978年后,企业生产能力扩大,中成药生产计划任务严重不足,迫使企业寻求更多的计划外加工任务。1980年,化学药生产所需的原料药和主要化工原料改由省医药器械工业公司计划供应。1983年,中成药、化学药生产省仅下达指导性计划,中成药生产所需的粮、油以及部分橡胶、氧化锌、砂糖等仍计划供应,棉布、蜂蜜等全部自行采购;化学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计划供应品种和数量也大为减少。而一直自产自销、以销定产的生化药产品销路打开,省内外众多商业企业主动上门订货。1984年,第一制药厂首次自办订货会,省内外20个单位30多名代表参加,成交额达30多万元。第三制药厂也从这年起,参加全国每年召开的2次原料药和化工原料供应会以及成品药销售会。当年,产品销售多由取货改为送货,销售费用上升。1985年,医药工业生产全部走向市场调节,仅草酸等少数品种有部分计划。1986年,粮油类原料取消计划供应,自此,企业的供销完全由企业自己组织。在此期间,各企业为加强供销管理,均建立或健全供销机构,第一制药厂、余良卿制药厂为供销科,第三制药厂则将供应、销售分设2个科。各企业以销定产,突出抓销售,实行销售责任制,销售人员划片包干,定品种、定数量,抓货款回笼,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
价格管理
解放前,中药批发价格不一,零售价格因受药业公所管理,基本上能保持一致,药业公所每月召集各中药店核实价格,为统一口径,在计价时各店家均盖戳,以代码标价。西药价格大多随行就市,自行订价,任意升降。
解放后,中成药、化学药由国家作价,中药材、药械由省作价,定价或调价信息均完全依靠地区医药站。1978年后,随着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价格管理权限和信息来源渠道随之改变。1983年10月,价格管理权限部分下放,其中二类中药材价格国家仅管24个品种、省管36个品种,其他二类和大三类品种均划归地、市管,地产小三类划归县管;中成药价格省管18个品种,其他均由地、市、县管。各级管理的各类商品均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市公司具体作价方法是:中药材、中成药和药械的批发价格均按成本价加购销差率和运费确定,其购销差率分别为14%、16%和15%;上述商品的零售价均按成本价加批零差率确定,其批零差率分别为30~35%、15%和18%;中成药批发价分省内产和省外产,省内产按出厂价加19%的购销差率确定,省外产按出厂价加地区差,并根据品种、产地不同酌加3~7%的差率作价,零售价仍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加16%的批零差率确定。在此期间,市公司价格信息除保留原渠道外,还先后同省内外一些城市建立网络,互通信息。依据所获信息,市公司1984年西药价格调整27次,调价品种规格351个,最大提价幅度28.1%,降价幅度31.17%;1985年西药价格调整32次,调价品种规格640个。此外,市公司建立价格管理网,各网点均设有兼职物价员,并订有一整套物价管理制度。制度规定:各网点定价必须实行呈报制,不得超权定价;物价通知单必须在执行前3天下达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接通知后必须按执行日期将牌价本、账本、标签同时调整,不得迟调和漏调;零售品种必须明码标价。市公司不定期派员到医疗单位进行价格检查,并会同工商、卫生、物价、公安等部门,对市场医药商品进行经常性大检查。
【职工】
医药业个体私营时期的从业人员主要通过亲朋关系聘用,学徒期内仅供伙食,学徒期满后方有微薄工薪,除偶有犒赏外,无任何福利,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很低。
公私合营后,医药工商各企业实行新的用工制度,正式工绝大多数来自个体私营店房的在业人员。此外,还面向社会招收长期临时工,主要为职工家属和社会无业人员。1960年,医药系统职工总数264人,年工资总额10.83万元、福利费1.2万元,人均月工资34.19元、月享福利费3.79元。60年代以后,各企业由劳动部门统一招工,新招收工人实行3年学徒制,学徒期内学员拿25.5元生活费,期满定级后为31元,复退军人直接定级,大中专毕业生见习一年后定级。企业开始兴建简易食堂、托儿所和浴室。在此期间,企业职工文化水平仍然偏低,文盲和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为此,各企业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扫盲教育。1965年,医药系统职工总数361人,年工资总额17.25万元、福利费1.95万元,人均月工资39.82元、月享福利费4.5元。70年代后,医药系统陆续在下放知识青年中招收一批新工人。1976年,医药系统职工总数637人,年工资总额33.31万元、福利费7.19万元,人均月工资43.58元、月享福利费9.41元。1980年,医药系统职工总数742人,年工资总额52.53万元、福利费7.19万元,人均月工资58.99元、月享福利费8.08元。此后,企业实行职工子女顶替制。企业新职工除此来源外,还有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企业学徒期生活费提高到45元,定级后为56元。企业职工宿舍、食堂、托儿所和浴室等也有较大改善。各企业还采用多种形式在青年职工中开展文化和技术补课教育。1988年,职工总数1025人,年工资总额197.81万元、福利费31.53万元,人均月工资160.82元、月享福利费25.63元。企业自有职工住宅面积1.53万平方米、食堂面积400平方米、浴室面积300平方米。
(表19—6)1988年市医药工业公司职工状况


上一篇:经营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