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末、民国时期,东郊菱湖之滨有一些私家花园。20年代开办菱湖公园,30年代兴建森林公园,并广植林木,城东、城西辟有省立森林局的林场、苗圃,数万亩山林植有几十万株林木;少数干道栽植行道树,但于沦陷时期多遭砍伐。至解放前夕,林场荒芜,公园破败。民国23年(1934),胡子穆在省科学馆(今人民路市图书馆东)内附设动物园。至26年,园内饲有金钱豹、猴、獐、狼、獾、蟒蛇及禽鸟类等。
1952年恢复菱湖公园,植行道树。1954年遭洪水,林木损失甚多。1955年成立市绿化委员会,和菱湖公园管理处共同承担园林绿化任务。在“绿化祖国”的号召下,1956年掀起造林运动高潮,广植行道树和绿化林带,开辟园艺场、马家岭、二里半、鸭儿塘4个林区。1959年成立市园林管理处,绿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园林管理处合署办公。1960年兴建鸭儿塘公园。60年代初,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影响下,市园林处毁坏150万株苗木,将150亩苗圃改作农用地,苗木产量锐减,部分荒山林地被无偿借耕或征用。1965年绿化再起高潮,荒山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并举,成活率有所提高。70年代大力新植、补植行道树,开始兴建绿化带和街头花坛。80年代后,每年春季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按照城市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城市绿化由单一栽植行道树转向点(公园、小游园)、线(主干道行道树、绿化带)、面(单位绿地、街头花坛)相结合,重点建设大湖风景区。1983年兴建狮子山公园。1985年开辟莲湖公园。菱湖公园继续兴建名胜纪念景点、儿童乐园、动物园、盆景园、植物园等,为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公园。1988年底,全市有公园3处,面积96.3公顷,小游园1处(石化总厂水上公园)。城区园林绿化总面积441.78公顷,绿化覆盖率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1平方米,苗圃4处,面积1200多亩,行道树1.1万株。
【城市绿化】
街道绿化
民国时期,城区街巷狭窄,仅迎江寺、女子中学、同仁医院、圣保罗中学、圣公会、旧城墙及护城河岸等处植有一些树木,几乎没有行道树。民国18年(1929)于城东汽车站附近植行道树。20年在华中路森林局前至城门一段栽植398株丈余高槐树为行道树,安庆沦陷后多遭砍伐。解放前夕,护城河旁柳树被砍伐作战壕工事,所剩寥寥。
50年代开始大规模栽植行道树。1952年在西门解放路、玉琳路长约800米的路两旁植树,1953年在吴越街、市政街、孝肃路和菱湖公园干道共长约3900米的路段植树。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沿江及菱湖花草树木除菱湖公园抢出90盆白兰花外,几乎全被淹毁,年底进行行道树补植,先后从合肥等地购进法梧、垂柳、白杨等苗木21万株。1956年,在新市路长1800米路段栽植法梧800株,小南门沿江路长1000米段栽植白杨500株。同时沿北门至西门城墙外(今师范学院至马山)一线普植风景林,栽柳、乌桕、枫杨等9500棵。所植行道树品种主要有洋槐、白杨、梓树、法梧等。1958年强调园林结合生产,改植桃、梨等果树作行道树,但成活率很低。在新市路以桃树和法梧间隔栽植,并建街心小花园。因桃树不适应环境,于1960年移植于马家岭林场。
1960年,行道树栽植法梧、塔柏及少量白杨,以代替洋槐。原在人民路、宜城路广泛栽植的法梧,今已郁闭成荫。1961年从外地购进大苗法梧和塔柏,在原城墙一带、湖心路栽植1万多株,因大旱成活率不高。1963年在新宜路、华中路、青年路、皖江路、清河路、跃进路等6条干道7989米路段补栽法梧1200株,成活率72%。在环城林带栽植白杨4300株。到1964年底,城区10450米主干道基本栽植行道树,除沿江路为梓树,建设路为梧桐,利民路、湖心路为白杨外,其余道路均植法梧。1965年,城区11条主干道更新补植2184株,成活率为85%;新宜路、皖江路移植大法梧140株,成活率99%。1966年在4条道路新栽,在13条道路补栽,共植树644株,其中湖心路植垂柳130株。60年代末,城市绿化停顿,街头花坛全遭毁坏。
70年代,逐年新植、补植行道树。在公用道路6条,长10430米路段新植树7897株;在11条公用道路补植树木873株;在专用道路8条,长7062米路段新植树24840株。并开始在城区主要干道兴建绿化带,干道两旁、交叉路口中心兴建花坛、花圃。
1979年以后,城市绿化事业迅速发展。1984年,在吴越街移走部分法梧,换栽3~5米高的大桂花树,按一株法梧、一株桂花相间,进行商业繁华区种植香花树的尝试。1986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化由单一栽植行道树转为以街头花坛、单位绿地为点,行道树、绿化带为线的网状绿化系统,结合老城改造,在城区兴建街心花园、小游园、带状绿地15处。其中在集贤路从商校至三孔桥长1550米的分车道栽植黄杨球、蜀柏、桂花,在龙山路、沿江路两旁种植广玉兰、桂花、香樟。
1988年,城区主次干道41.35公里,已绿化34公里,34条路、街共植行道树11027株,28个品种。主要有:人民路,法梧973株,香樟14株;龙山路,香樟302株,广玉兰197株;集贤路,法梧226株,香樟622株;沿江路,法梧181株;孝肃路,香樟101株;宜城路,法梧570株;湖心路,法梧124株,香樟171株;湖心南路,香樟865株,水杉1025株,珊瑚589株,池杉841株,柳树589株,千头柏480株,柏枝410株;菱湖南路,法梧410株,香樟270株,珊瑚300株;纺织南路,香樟106株;棋盘山路,法梧265株;市府路,香樟501株;建设路,法梧103株;少年宫东路,法梧163株;德宽路,法梧402株;玉琳路,法梧305株;华中路,法梧502株;蔡山路,法梧189株;双井街,法梧90株;吴越街,法梧77株,桂花26株等。
绿化带主要是街道分车绿带。沿江路南侧有长约4000米的绿化带,面积8242平方米,78个地坛花圃,树种多为黄杨、海桐、桂花、龙柏、女贞等常绿灌木。集贤路有绿化带3010米,37个地坛花圃,树种为蜀柏、桂花、黄杨球等。宜城路有绿化带1272米,27个地坛花圃,树种为河南柏、塔柏、黄杨球等。湖心中路有绿化带1123米,17个地坛花圃,树种为广玉兰和黄杨球。湖心南路有绿化带3515米,78个地坛花圃,树种为蜀柏、黄杨。菱湖南路有绿化带2407米,82个地坛花圃,树种为蜀柏、黄杨球、广玉兰。
70年代开始在街头建花坛、花圃,但规模不大,据1983年统计只有0.37公顷。1988年花坛面积发展到1.48公顷。主要有:市交际处花圃,位于人民路和宜城路十字路口中心,1958年建造,后多次整修,更换花木,花圃面积200平方米,圆形,内为十字步道,中心为交通岗亭,圃内植物主要是黄杨、月季等常青观赏灌木。宜城饭店前三角花圃,位于菱湖南路和宜城路交叉口,三角形,面积2700平方米,圃内建有七仙女群雕像1座。圃内密植黄杨球、女贞等常绿灌木丛。柏子桥大圆盘花圃,位于集贤路和龙山路接头处的十字路口中心,圆形,面积4700平方米。圃内植物主要是应时花草和常青小灌木。人民路地坛花圃群,为进行城市园林化的尝试,1984年在人民路两旁人行道建造一系列地坛花圃,有鹿偎龙山、双鹤戏水、龙山石勒等假山雕塑小品3处,有以松柏、桂花等常绿乔木为主体的花坛15处,总面积2291平方米。
单位绿化
70年代,单位绿化主要是植树。80年代,不少单位以乔灌木花草绿化为主体,配以假山喷泉、雕塑等园林小品。全市企事业单位专用地面积占全市绿地总面积58.15%。
安庆石化总厂厂区总面积540万平方米,可绿化面积182万平方米,设有专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1976年建厂时成立绿化专业小组,1979年建立园林科,1980年成立绿化委员会。在厂区道路两旁,多层次的行道树以法梧、香樟为主,片林、带林、花坛、花园、休息绿地、园林小品、假山雕塑等分布在各生产区、生活区。至1988年,全厂累计植树36.6万株,铺草坪28.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76.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7.7%,人均公共绿地16.6平方米。1986年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绿化面积6285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3.3%。其中各种乔木2830株,绿篱1770米,草坪870平方米,小游园5个,花圃530平方米。1984年被评为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
市宜城饭店绿化面积113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85%,其中花坛24块,335平方米,绿化带1000平方米,草坪600平方米。
市液化气公司1986年被评为省绿化先进集体。厂区总面积44663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3.3%;建有香樟林、葡萄园、桔林、梨园等,花坛花圃、草坪、假山、喷泉、亭廊点缀其间。
市肉联厂厂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已建花圃19个,3160平方米,绿篱550米,草坪170平方米,花房32平方米,苗圃405平方米,喷泉池72平方米,各种树木400多株。
市余良卿制药厂1986年被省绿化委授予绿化红旗单位称号。该厂有花圃20余块547平方米,苗圃20平方米,花房32平方米,建有假山、喷泉、雕塑等,绿化覆盖率40%。
安庆电力建设技术学校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校内植树6762株,花卉盆景247盆,绿篱1607米,花园面积2400平方米,温房45平方米,草坪556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90%。
苗圃建设
森林公园苗圃建于民国时期,位于华中路原森林公园,属省立第一林区森林局。民国20年(1931)园内有苗圃地180亩。除培养幼苗外,有少数标本树和行道树。每年秋季林木果实成熟期,派工人赴潜山、殷家汇等林区采收树种或从外埠购入,供来年春播种。苗圃四周掘有沟渠防牲畜侵入,并设林警1名。今不存。
西门林场苗圃位于城西烈士墓,毗连石门湖。民国4年(1915)森林施业所始设造林场育苗,后属省立第一林区森林局。该场山地总面积36236亩,其中苗圃地101.3亩。沦陷以后毁坏殆尽。解放后林场由安庆专区接收。
菱湖公园苗圃1952年在菱湖公园内开辟苗圃地20亩,1988年扩大至62亩。圃内育有雪松、香樟、广玉兰、桂花、水杉、蜀柏、棕榈、珊瑚、梅花、桃、红叶李、紫荆、紫薇、冬青、罗汉松、大叶黄杨、雀舌黄杨、公子黄杨、小叶女贞球、花柏、龙柏、洒金柏、海桐等。花卉主要有月季、茶花、含笑等。
茅岭苗圃位于北郊茅岭,1958年始建,征地50亩,称茅岭园艺场,隶属市园林管理处。次年春再征地500余亩,培育法梧、苦楝、女贞、桃、杏、板栗、柑桔、梨等13种苗木25万株。1988年,园艺场有土地1150亩,其中苗圃地约500亩。苗圃有各种规格苗木150万株(盆),育有香樟、雪松、广玉兰、龙柏等乔木类150余种,大叶黄杨、雀舌黄杨、小叶女贞等灌木类60余种,杜鹃、茶花、月季等木本花卉70余种,南方花卉50余种,爬墙虎、木香等藤本类10余种,四季青、马尼拉、天鹅绒等5个品种草坪6000平方米,榆树、继木、雀梅、五针松、罗汉松等盆景20多个品种5万盆(株)。年生产一二年生春秋两季草花4万盆(株)。苗圃由于人员少面积大,长期采取重点管理和一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还经营部分农作物,实行林粮间作,以解决职工生活补助问题。80年代分小苗繁殖与管理、大苗管理以及花卉盆景草坪的生产管理3部分。自行繁殖的苗木成活后移植小苗区抚育,长成壮苗后移栽苗地。1988年苗圃有小苗区47亩,大苗区390亩,母本树13亩,盆景花卉40亩。管理人员实行承包责任制。苗圃将苗木出圃、繁殖计划、经费开支计划等项指标以合同形式承包到生产作业队。苗圃除直接出售苗木花卉外,还承包绿化工程,实行绿化规划设计、起苗、运输、栽植、管理、包成活一条龙服务。
市花木公司苗圃位于市郊肖坑乡,总面积77.7亩,育苗面积66.4亩。1988年培育苗木20.5万株,其中乔木13.5万株,灌木7万株。骨干树种有香樟、蜀柏、广玉兰、雪松、龙柏等十多个,树桩盆景有五针松、罗汉松、榆树、雀梅、红梅、绿梅、寿星桃、苏铁等,花卉类有白兰、米兰、含笑、茶花、月季等上百个品种。
狮子山公园苗圃1986年开垦荒地15亩,开始培育苗木,1988年扩至30亩。主要培育广玉兰、雪松、香樟、红叶李、红枫、蜀柏、龙柏、龙爪槐、棕榈、黄杨、冬青、女贞、水蜡、石楠、樱花、桂花、花柏、丝兰、水杉、池杉、桔、枇杷、紫薇、紫荆、寿星桃等苗木近30种2万余株。
(表4—16)城区园林绿化概况

【市树市花】
1985年植树节期间,市绿化委员会、城建局在全市开展征选市树、市花活动。至11月收回推荐票1368张。其中市树669张,市花699张。市树中推荐香樟树的比较集中,其次是推荐桂花树的。市花中推荐月季的有136张,推荐紫薇的有46张。1986年3月25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市政府《关于提请审定市树、市花的报告》,确定香樟树为安庆市市树,月季花为安庆市市花。
香樟
樟科,常绿乔木,在安庆栽培历史较久。市第二中学操场边有16株百年古樟,最粗胸围272厘米,最细155厘米,平均树高20米。树冠浓郁,树干高大挺拔。每年入秋,远近群众来此采集树种者络绎不绝。民国20年(1931),省立第一林区森林局苗圃内培植有香樟,并能够繁殖。1953年在城市绿化中,香樟树已大量培育,当年栽植香樟树1760株。1963年,大搞香樟育苗,逐年克服香樟不耐低温的特性。80年代,香樟已成为城区绿化的重要乡土树种。1984年,宜城路、菱湖南路、纺织南路都用香樟树作行道树。1986年,城市绿化规划确定香樟为市行道树骨干树种之一,将逐步取代法梧而位于行道树种之首。
月季
蔷薇科,常绿或半常绿灌木。1961年,市花木生产向香化、美化、彩化方向发展时,月季作为香花种植。1981年,市园林部门将月季改为冬插,成活率达90%以上。1986年,城市绿化规划将月季花作为街道花坛花圃的首选花卉栽植。其后,菱湖公园建造月季园,从上海引种、栽植100多个月季品种1162株。
【公园建设】
安庆公园
在旧藩署内(今谯楼北),初名成园,光绪三十年(1904)建造。园内建有天柱阁、礼岳楼等。民国20年(1931)6月省建设厅在园内建喷水池1座、亭子2个,修碎石干道,并改建围墙、大门,配置花木,还设有历史博物馆。面积约50亩。25年(1936)竣工,定名安庆公园。后废。
森林公园
位于旧城东演武厅附近(今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即有园,三十三年(1907)在园四周浚濠,中间开凿1条小溪与菱湖相通,溪和濠沟两旁植树,花畦、苗圃错杂其间,东北面建有亭榭、纪念碑等。民国20年(1931)在园内建幽风亭。园内树木葱茏,春夏之交游人很多。当年7月,省政府为鼓励全省城市广植林木,就省会所在地设立以树木为主的公园作为样板,遂命名为森林公园。时占地近200亩,园内建有临时茶社。公园毁于沦陷时期。
鸭儿塘公园
位于狮子山公园西南,今石化热电厂址。民国18年(1929)省建设厅曾规划在该处兴建公园,但未付诸实施。解放后,市政府将鸭儿塘周围作为风景区规划建设。1956年,鸭儿塘风景区扩至30.7公顷,种植有垂柳、洋槐等16万株。1959年底,市政府规划陆地面积1500亩,水面148亩,计划兴建公园。次年2月征用大小水塘及祗园庵、四姑庙等房屋土地,园内建茶社及办公室5间、花圃5.6亩,添置游船10只。在公园南入口处,保存有450平方米的宋代建筑周家祠及水榭、亭台等。1960年游园人数5万人次以上。1963年11月,因停办鸭儿塘茶社充实菱湖公园茶社,鸭儿塘公园随之撤销。1974年因建设热电厂,鸭儿塘被填平征用。
菱湖公园
位于老城东北,以多菱而得名。原是一片天然湖泊,与石塘湖、破罡湖相通,由于泥沙淤积,逐渐形成沼泽。湖中有一小岛为湖嘴,清康熙后期挖掘康熙河,湖嘴与大湖隔开。后乡民围圩改湖,引种红、白莲,形成自然风景区,面积1100多亩。
民国10年(1921),六二学潮死难者姜高琦衣冠冢和周肇基及其妻黄家馥合葬墓建于菱湖之北,墓旁建有亭阁,内展烈士血衣和照片。19年,省建设厅在菱湖建一湖心亭,供游人欣赏菱湖夜月佳景。亭东北隅建八角亭1座,内嵌“宜城天堑”碑石1块。刘镇华任安徽省主席时,于菱湖建一小别墅。此外,尚有3家私人花园和茶社。南有何树瑶、丁述明合办的可园,北有徐琏的家祠及与何玉莲合开的三高茶社,西有舒鸿贻开的宜园,其婿胡子穆接管后建胡七姑节孝祠,植有白兰等名贵花卉。这些建筑除胡七姑祠外,均在抗日战争时期毁于兵燹水患。
安庆解放时,公园一片荒芜。1952年1月,市政府接管胡子穆私人花园,作为恢复菱湖公园的基地,面积31.7亩,无水面。1953年,市政府拨款从南京购进一些名贵花木来园栽培,公园建设初具规模。1954年遭特大洪水灾害,园内花木毁坏殆尽。以后公园继续兴建。50年代末发展到355亩,60年代增加48亩,70年代末公园面积419亩。1988年总面积45公顷,其中水面占60%,为市区唯一的综合性公园,分儿童游艺、花卉观赏、游览休息、动物园、自然山林5个功能区,湖、山、亭桥、花坛、草坪皆备。700多平方米的温室花房,培植有800多盆珍贵花木盆景。湖心建六角凉亭,小桥曲径相连。园内北面小山,按四季景色布置有竹林、梅林、紫薇林、红枫林、珊瑚林、火炬松林等,四季林木葱茏,景致各异。公园植树近百种,6000余株。
1984年2月,日本京都友好访华团专程送来400株樱花树苗植于菱湖。同年4月18日,由织田文雄率第二次友好访华团来园参加樱花园建园仪式。
儿童乐园1977年,在菱湖公园西部新辟7.4亩儿童活动场地,利用旧钢材制作、安装10种玩具供儿童游乐。1982年1月大型游艺机电动转马竣工开放。1983年5月大型游艺机宇宙飞船试车开放。同年对场地进行平整,新建铁花围墙和铁皮门标,门标为“儿童乐园”。1987年添置小型游乐设备小火车1部、小汽车5部。
邓石如碑馆1983年为迎接邓石如学术研究会在市召开,市园林处利用胡七姑节孝祠建立碑馆,面积107平方米。1987年在该馆后山坡中轴线上,又建一面积102平方米的展览厅,硬脊歇山顶,立贴式全木结构屋架,外廓前栏有美女靠,木制官式乱纹大门。馆内有邓石如像和《自题诗》石刻各1块,嵌于陈列室正面壁上。左右两壁陈列邓石如篆书碑刻10块。
严凤英纪念馆(黄梅阁)为纪念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1985年在园内建造黄梅阁,由门楼、纪念堂和园林小品、严凤英雕像等组成。门楼为徽派垂花门、歇山顶,一桥连岸。大门坐东朝西,为木制宫式乱纹,白粉墙坦;纪念堂坐北朝南,面积57平方米。内存展海内外40多位书画家题赠的书法、绘画作品。纪念堂西侧是严凤英汉白玉雕像,高2.32米,以严凤英舞台形象为主题,基座高1米,内藏严凤英骨灰盒,基座正面是赖少其题写的“天上人间”4字。纪念堂东南侧是廓架、小花圃。
盆景园1985年5月省建设厅下达市建立徽派盆景基地项目,并投资15万元。1986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开放。总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拱桥、门厅、展厅和水榭。厅和榭前各有一塘清水,两塘之间有弯弯小溪相通。园内设有山石盆景、树桩盆景、微型盆景3个展览区,1个游览功能区。总体设计兼具徽派及苏州园林特色。
动物园1956年,接收原上海胜利动物园的部分动物和饲养员,菱湖公园兴建小型动物园。第二年饲养动物共26种105只。1958年增添非洲狮1对,8月首次繁殖梅花鹿1只。1963年底有动物22种68只。1977年繁殖梅花鹿、豪猪各1只,虎皮鹦鹉百余只。1988年底有动物28种300余只,其中大型哺乳类15种47只,鸟类11种246只,爬行类1种2只,还有名贵鱼类300尾。主要笼舍有:猛兽房5间,饲养狮、豹、熊等;食草动物房6间,饲养梅花鹿、骆驼等;鸟禽房有2种,一为饲养鸳鸯、野鸭等水禽的,一为饲养孔雀、虎皮鹦鹉、白鹇等的网笼活动场地;杂食动物房有10间,猴亭、猴山3处,主要饲养灵猫、猫头鹰、獾、猴等。
观鱼廊位于动物园南,在原游泳池基础上改建,由45平方米的水榭、51平方米的水廊、11平方米的水亭、13平方米的平台及廊架、漏窗、雕塑等组成。水榭、水廊、水亭围绕水池西、南两方连成一体。同黄梅阁、夜月亭为同一风格建筑。
雕塑小品80年代陆续建造6处雕塑小品。除严凤英舞台形象雕塑外,其余5处分别是:小塘中遨游碧波的金龙,人工岛上饮水、仰望的对鹿,动物园东边草坪上昂首抬步的大象,茶社前水塘中休憩戏耍的鹤群,观鱼廊水池中垂钓大鱼的顽童。
1984年,在沦陷时毁坏的湖心亭原址,重建1座江南风格的重檐八角尖顶木结构亭,名夜月亭。1986年,在残存的姜高琦、周肇基墓基原址,重建墓和亭。亭名血衣亭,亭内展出墓志铭等石刻4块。
莲湖公园
紧邻菱湖公园东面,原名大湖,与菱湖曾连为一体,湖心路修成后隔开。长期野草丛生、污染严重。1984年市政府成立大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治理、开发莲湖风景区。1985年7月动工兴建,1988年5月成立莲湖公园。公园面积42.3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6公顷,11个景点环湖而建。二期工程仍在建设中。
春光苑公园南大门,面向菱湖南路。由门房、票房、景墙3面组合成小庭院,屋面、墙头是蓝色琉璃瓦,入口处为圆形门洞。门上“春光苑”3字仿唐寅墨迹。
挹翠轩春光苑北紧靠湖岸的1组建筑,由庭院、长廊、水榭、方亭、演出舞台、平台、池塘、假山、喷泉、小卖部等组成。面积846平方米,是湖南岸的主要游憩景点。
莲怡港游船码头,位于公园东南,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长27米、高3米、12间4折布局的长廊。两头分别缀有一龙一鹤小亭。长廊紧贴水面,由亭到廊到船台依次下行。
三江第一楼位于湖西北岸,建筑格局由岸边依次落低水面。既是公园水上餐厅,也是欣赏公园夜景的佳地。楼3层,建筑面积1563平方米,二楼上置藤架、平台,可一览全园风景,正中扩栏上嵌有“三江第一楼”题匾。楼北以短垣围合成庭院,南面濒水建有平台,台沿砌条凳围护,另有浮台临波贴水,上有四角攒尖灯笼顶方亭。
另外,莲湖西南岸有艾春亭,西岸有日出亭,北岸有天香亭。环湖修3米宽的水泥干道,全长545米,与全长1215米的块石支道及2座拱桥组成游览网络,蜿蜒通往各景点设施。
莲湖公园在规划设计上突出“植物造园”,绿化以春景为基调,利用起伏地形,突出四季常青、四季花繁的特色。绿化植物以常绿乔、灌木为主,成片形成雪松林、香樟林、杨树林、梅林等;湖岸密植垂柳,花卉有桃花、樱花、玉兰、海棠、紫荆、含笑、桂花、栀子花等。乔、灌、花草相结合,季相过渡自然,共植有林木100余种13万株。
狮子山公园
位于市西狮子山,紧靠长江,面积585亩,由狮子山、脚踏岭、大营盘、小营盘、螺丝山、周山等大小12个小丘组成。依山建有大观亭、重翠亭、南大门、天池等,均系徽派建筑。1983年9月动工兴建,1987年5月对外开放。
园内绿化于1960年开始,主要造林树种有黑松、刺槐,侧柏、枫杨、女贞等,其中黑松占80%。1980年将8亩槐树林改造成枇杷园,种枇杷420株,枣树100株。1983—1985年义务植树3.1万株,植有“三八林”和“劳模林”,树种有香樟、桂花、水杉、梅花、日本山樱花、碧桃等。林木覆盖面达90%。
水上公园
位于石化总厂大湖宿舍区,由石化总厂1986年建造,为开放性游园。面积3.4公顷,其中水面2.7公顷,湖四周布有假山、树木、花卉、草坪;湖中间有座葫芦岛,岛上建有迷宫假山、花坛、水榭、亭子,由桥连贯两岸。湖内有23只游船。
【绿化管理】
树木资源调查
1976年5月,市园林管理处首次对城区树木资源进行普查,东、西区29个街道和230个单位共有树木95637株。其中阔叶树胸径5厘米的34142株,10厘米的38591株,20厘米的15583株,30厘米的2918株,40厘米的333株;针叶树松柏2790株,杉木38株,经济果木树1242株;行道树18876株。
1984年再次对城区林木资源进行普查,城区共有木本植物195种40.85万株,绿篱13.94万米,草坪2.4万平方米。其中常绿乔木44种13.94万株,落叶乔木63种16.12万株,花灌木88种10.59万株,以及大量的一二年生露地花卉、宿根、球根花卉、藤本、水生和草坪植物、竹类等。乡土树种主要有香樟、女贞、银杏、枫杨、乌桕、香椿、刺槐、杨柳、槐、苦楝、构、桑、朴、桂花、桃、杏、枣、枇杷、桧柏、侧柏等近30种,具有容易成活、种苗易得、绿化费用省的特点。有些树种虽非土生土长,但在安庆定居已久,具有一定抗性和适应能力,属准乡土树种。如雪松、水杉、池杉、广玉兰、法梧等。近年来引进的树种有火炬松、湿地松、鹅掌楸、栾树、油橄榄等。树种结构:法梧、香樟、女贞3类占全市树木总株数的30%,其次为刺槐、水杉、枫杨、柳树、苦楝、塔柏、侧柏、棕榈等。主要花灌木有紫薇、紫荆、夹竹桃、月季、丝兰、黄杨、桃、枇杷等。
古树名木保护
城内古树名木散生在学校、医院、庙宇和私人庭院内,昔日为数不少。沦陷期间、1954年水灾及“大跃进”期间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1984年调查,全市存有古树55株,分属19科、20属、21种(变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长叶罗汉松1株,其余均为二级保护树种。主要有香樟19株、银杏6株、广玉兰4株、枫杨4株、桂花3株以及雪松、朴树、罗汉松、悬铃木、紫薇、池杉、杏树、榔榆等。郊区主要分布在杨桥镇,城区主要分布在一一六医院、市化工研究所至第二中学一带,以及中医院、第一中学、工人之家、菱湖公园、迎江寺等处。
生长在杨桥镇龙山村肖家大屋旁的长叶罗汉松,树高15米,胸围2.35米,冠幅10米,从地面3.6米处分4个大枝,枝径15~20厘米,树干扭曲,上缠薜荔等攀缘植物,有被人砍去两个大枝的痕迹。据北京林业大学一教授1984年10月实地考察,认定树龄有七八百年,在国内是第二株。距长叶罗汉松6~7米处,有1株古桂花树,树高10米,胸围1.03米,树龄在100年以上。每年满树开花,清香四溢。
全市共有古银杏6株,其中最大的2株生长在杨桥镇余墩村圆照庵无量塔遗址前,左右并立,相距6.8米。1株胸围2.8米,冠幅19米;另1株胸围2.72米,冠幅17.3米,树高均约25米,树龄约200年左右。均属雌树,树干端直,雄伟挺拔。每年深秋,结实累累。其伴生树种有枫香、臭椿、刺槐、中槐、油桐、竹类等。
城区有古朴2株,分别在第二中学和一一六医院内。以二中校园内1株最大,胸围3.68米,冠幅20.3米,树高约12米,树龄150年以上,为全市现存最粗的古树。二中操场南侧还有1排16株百年古樟。
1986年冬,莲湖公园从东至县瓦垄乡移入1株柞木与紫藤伴生树,柞木树干周身布满棘刺,根际两旁有古紫藤各1株,藤径20~25厘米,长约10余米,与柞木相互缠绕,势若盘龙,树龄超过200年。
在调查、摸清古树名木资源的基础上,市政府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和管理。1985年,市政府将生长在杨桥乡的古罗汉松和古桂花树纳入杨桥风景区游览景点规划,拨专款迁走周围6家住户,栽植绿化树木120余株,并兴建围墙,整修步道。对全市古树名木管理设专人负责,定期修剪,调整树木长势。每年喷药1~2次,并结合根外施肥,增强抗性,夏季高温干旱季节适当喷水,保持一定湿度。对散生在市内各机关、学校和私人庭院内的古树,园林部门经常派人监护和进行技术指导,对护树成绩显著者,绿化主管部门报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绿化养护管理
绿化养护管理采取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公园绿化养护管理由公园管理机构实行,菱湖公园成立养护队,莲湖公园、狮子山公园由管理科负责。养护管理人员定期修剪绿篱、树木,清除枯枝,抗旱保苗,更换四时花卉,保持花圃整洁、草坪美观。
各单位专用绿地养护管理由单位专、兼职绿化人员负责。园林部门在业务上进行指导。不少单位聘请园林部门离退休技术工人从事养护管理工作。江堤防护林由主管部门养护管理。
行道树养护管理分几个阶段。50、60年代,城市专业绿化管理人员只有3人,行道树养护管理按行政区所辖地段,分别划给所在居委会,由居委会再划到单位、住户分片包干,做到责任到单位、住户和个人。技术管理由市绿化专业队负责。70年代起,主干道行道树由市园林处绿化施工队负责养护。1988年,主干道及主要街巷行道树及绿化带由市绿化管理大队负责,每年修剪行道树1~2次,打药治虫,及时处理违章砍伐事件。其他街巷行道树和绿地由区政府采取分段、分片包干的办法,落实到所在街道、单位养护管理。
城区一些较大的花坛均由市绿化大队负责养护管理,定岗定人,定期修剪、保洁、锄草、施肥等。部分街道花坛由区城建局负责落实管理。

上一篇:环境卫生
下一篇:土地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