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出生、死亡】
解放后,市内人口长期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增长型。1980年以后,逐渐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稳定型转变。1949—1953年4年共出生6405人,死亡2271人,自然增长4134人;年均出生率14.98‰,年均死亡率5.31‰,年自然增长率9.67‰。1954—1959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6年年均出生率31.71‰,年均死亡率14.26‰,年均自然增长率17.45‰。1960—1963年,人口生育出现低谷,非正常死亡增多,并短期出现人口死亡高峰。4年年均出生率26.92‰,年均死亡率13.58‰,特别是1960和1961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自然增长出现负值,是解放后死亡人数最高的年份。1964—1969年出现第二次生育高峰。6年年均出生率43.33‰,年均死亡率11.17‰,年均自然增长率32.16‰。1973—1978年加强计划生育,限制出生胎次,收到显著效果。6年年均出生率15.37‰,年均死亡率6.40‰,年均自然增长率8.97‰。1979年后,提倡一胎、杜绝多胎,计划生育全面深入推行。至1988年,10年年均出生率14.3‰,年均死亡率6.2‰,年均自然增长率8.12‰。受60年代生育高峰的影响,到1989年,形成第三次生育高峰期。
(表3—7)历年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迁入、迁出】
1949—1988年,全市迁入人口总数为407541人,迁出人口总数为146320人。总迁入与迁出相抵后,增加人口261221人,占1988年末总人口457375人的57.11%,机械变动人口增加量较多的年份有:1953年,1955年,1957年,1958年,1959年,最高为1980年。机械变动人口减少的年份是1960—1963年和1967—1969年。其他年份机械变动人口增减均不大,尤其是1981年以后,人口机械增减趋向平稳。
(表3—8)历年机械变动人数统计

人口机械变动,主要是受郊区行政区划变动影响。1957年,东至县大渡口区的一部分划归市辖,第二年又划入怀宁县的圣埠、老峰、马窝、柘山等公社,加上大跃进、大办钢铁,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参加工业建设,城区人口剧增。1963年,大批城市人口回到农村,市郊广圩区划归怀宁县,大渡口区划归东至县,人口又大量减少。1979年,桐城县的杨桥、大枫、花山、罗塘4个公社9404户46408人和怀宁县老峰、长风、白泽湖、新洲4个公社,总铺公社砂桥、东风、向阳3个大队18669户92233人划入市郊,另划入皖河农场5629户26610人,至1980年人口大幅度增加。
户口统计资料表明,城区暂住和未落实常住户口的流动人口逐渐增加。1951年为1135人,1959年为100368人(最多年份),1964年为1726人,1976年为1612人,1979年为1873人,1982年为8152人。1986年11月有关部门发放暂住证2779个,发证率为76.7%。1983—1988年每年的流动人口都在6000人左右。
据1990年人口普查,与1982年相比,全市户口中的流动部分有所增加。其中常住本地1年以上、户口在外地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78%,增加3.5个百分点;住本地不满1年、离开户口登记地1年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0.22%,增加0.19个百分点;住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0.51%,增加0.27个百分点。

上一篇:人口素质
下一篇:人口控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